用于控制汽车上的气动载荷的调节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66844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8:04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控制作用在汽车(A)上的气动载荷的调节装置(1),其借助于车底扩散器起作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控制汽车上的气动载荷的调节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调节装置以及一种包括该调节装置的汽车,所述调节装置适于通过安装在汽车自身上的至少一个车底扩散器来调节作用在汽车上的气动载荷。
技术介绍
目前,存在允许调节作用在汽车上的气动载荷并利用可动式格栅的装置,所述格栅进行打开和关闭来在几何上改变形成在汽车车底中的出口部分,从而对通过出口部分从车底向外引导的气流进行调节。可以借助于移动系统使这些格栅或者单个格栅进行移动,该移动系统包括适于使格栅移动的马达。格栅在汽车车底中的集成需要设置用于将格栅连接至马达的中间运动机构,其使得将移动系统集成在格栅附近所需的组件的构造复杂化。此外,格栅的定位使维修和/或必要时替换格栅且总体上替换调节装置的组件所需的操作复杂化。例如在文献DE102014111074中描述了另一种装置并且示出了一种封闭的通道,其中通过可动式表面来改变气动载荷,以增加保险杠上的压力并改变进入位于车辆前部区域的通道中的气流。
技术实现思路
一种根据本说明书和/或根据用于保护装置的任一项所附权利要求的调节装置能够对借助于至少一个车底扩散器产生的、作用在汽车上的气动载荷进行控制,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减小了装置的机械复杂性并实现了该载荷的重要变化。一种根据本说明书和/或根据用于保护装置的任一项所附权利要求的调节装置能够控制气动载荷,从而与现有技术相比简化了用于维修和替换该装置的组件的操作。必要时,所述装置实现的气动载荷的控制甚至可以响应于用户输入来进行,或者可以基于表征车辆运动的一个或多个运动学参数的值而完全自动地进行。一种根据本说明书的汽车包括根据本说明书的调节装置。通过根据本说明书的调节装置和汽车的相应的示例性实施方式方面的以下附加说明,将阐明所述调节装置和汽车的特征。附图说明下面的详细说明参照附图,其中:-图1是用于说明根据本说明书的调节装置的可行的示例实施方式在装置采用装置的第一操作状态时的操作的侧视图;-图2是用于说明调节装置的实施方式在装置采用装置的第二操作状态时的操作的侧视图;-图3是所述可行的实施方式的从上方观察的立体图;-图4是所述可行实施方式在装置采用装置的第一操作状态时的从下方观察的立体图;-图5示意性示出了所述实施方式的气动元件在装置采用第一操作状态时的操作方式。具体实施方式在图3和图4中,附图标记1表示根据本说明书的调节装置的一个可行的示例实施方式。在下文中,装置是指该示例实施方式。图1是示意性侧视图,其示出了调节装置1在装置1采用装置1的第一操作状态时的操作。图2是示意性侧视图,其示出了调节装置1在装置1采用装置1的第二操作状态时的操作。调节装置1被构造为调节作用在汽车A上的气动载荷。在图中,装置1被表示为汽车A的一部分。因此,第一操作状态和第二操作状态也可以分别被认为是汽车A的第一操作状态和汽车A的第二操作状态。汽车的第一操作状态和第二操作状态被认为是在汽车A的正常向前运动期间的操作情况。在汽车A在地面S自身上的常规向前运动期间,如果气动载荷朝着地面S起作用则认为该气动载荷为正。常规向前运动既包括汽车的运动沿着直线轨迹发生的情况以及汽车的运动沿着任何曲线轨迹发生的情况。如果阻力的方向与向前运动相反则认为该阻力为正。因此,装置1和/或汽车A的第一操作状态和第二操作状态各自都可以在汽车A的任何常规向前运动期间发生。如将在下面阐明的那样,就装置1而言,第一操作状态对应于汽车A的最大气动载荷构造,而第二操作状态对应于汽车A的最小气动载荷构造。装置1包括车底气动扩散器2。扩散器2包括面向地面S或朝向地面S转动的气动表面21。在使用中,气动表面21至少部分地界定底部由地面S界定的扩散通道50的顶部。扩散器2借助于气动表面21进行操作以产生上述气动载荷。特别地,扩散器2被构造为使得在所述第一操作状态和所述第二操作状态中扩散通道50都被限定在气动表面21与地面S之间。扩散通道50基本上被限制在气动表面21与地面之间。扩散器2包括开口22。开口22穿过气动表面21形成。该开口22允许扩散器2吸入第一空气进入流F1的至少一部分。该第一空气进入流F1由汽车A的进气口P接收。第一进入流F1由汽车A的向前运动产生,并优选穿过汽车的散热器R。在使用中,鉴于汽车A的向前运动方向,开口22位于散热器R的下游。因此,通过开口22吸入的那部分气流变成扩散器2内部的内部流。该内部流在图1和图2中标记为F3。该内部流F3在上述扩散通道50中流动。由进气口P接收到的第一进入流F1在图1和图2中示出。调节装置1包括用于输送气流的管道5。管道5优选被构造为将进入流F1分成第一分流或第一部分F11和第二分流或第二部分F12。第一气流F1的第一分流F11对应于由扩散器2吸入并朝着扩散通道50输送的第一气流F1的上述部分。第一气流F1的第二分流F12例如在不通过扩散器2的情况下被朝着汽车A的车轮W引导。因此,可以将第一进入流F11的第一分流F11定义为“吸入流”。因此,管道5被构造为使得第一分流F11是扩散器2的吸入流,并且第二分流F12在不通过扩散器2的情况下被朝着车轮W引导。管道5包括第一分支51和第二分支52。第一分支51借助于和/或穿过开口22在扩散器2中打开和/或通向扩散器2,从而容纳吸入流F11并允许其流动。第二分支52在车轮W的隔室中打开和/或通向该隔室,从而容纳第一进入流F1的第二分流F12并允许其流动。例如,如图所示,第二分支52具有与开口22相对应的通向扩散通道50的入口和出口。在图1和图2中可以看出,吸入流F11与第二空气进入流F2合并。由上述向前运动产生的该第二进入流不通过进气口P而直接进入到汽车A的车底与地面S之间、即进入到扩散通道50中。吸入流F11和第二进入流F2在扩散器2中合并,从而形成内部流F3。因此,该内部流F3表示位于扩散器2中并位于开口22的下游的气流,使得内部流F3可以被认为是基本上包括第一进入流F1的第一分流F11或吸入流F11和第二进入流F2。吸入流F11和第二进入流F2在开口22的下游合并以形成内部流F3。内部流F3在气动表面21与地面S之间流动。内部流F3在上述扩散通道50中流动,并在这种意义上被认为是“内部的”。从空气动力学的观点来看,气动表面21被成形为使得扩散器2可以借助于该气动表面21对扩散通道中流动的内部流F3施加扩散作用。这种扩散作用影响气动载荷。装置1包括气动元件3,其可在例如图1和图4所示的第一位置与例如图2所示的第二位置之间移动。装置1包括用于使气动元件3移动的移动系统4。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气动元件3可以相对于扩散器2和/或相对于气动表面21至少采用第一位置。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气动元件3可以相对于扩散器2和/或相对于气动表面21至少采用第二位置。在图1和图4中,气动元件3采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控制汽车(A)上的气动载荷的调节装置,其包括:/n-车底气动式扩散器(2),其包括在使用中面向地面(S)的气动表面(21)以及穿过所述气动表面(21)形成的开口(22),所述扩散器(2)能够通过所述开口(22)吸入由空气进入流(F1)的至少一部分限定的吸入流(F11),使得所述扩散器(2)所吸入的所述至少一部分(F11)成为所述扩散器(2)内部的内部流(F3),所述空气进入流(F1)由所述汽车(A)的进气口(P)接收并通过在所述地面(S)上行驶的所述汽车(A)的向前运动产生,所述调节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气动表面(21)结合所述地面(S)在向前运动期间限定使得所述内部流(F3)在其中流动的扩散通道(50),所述调节装置包括:/n-能相对于所述扩散器(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气动元件(3);/n-用于使所述气动元件(3)移动的移动系统(4),/n其中所述移动系统(4)被构造为操作性地将所述气动元件(3)相对于所述扩散器(2)至少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并使所述气动元件(3)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n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元件(3)被浸入到所述内部流(F3)中并允许所述内部流(F3)跟随所述气动表面(21)的气动轮廓,从而在向前运动期间产生作用在所述汽车(A)上的第一气动载荷,/n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动元件(3)至少部分充当阻挡所述内部流(F3)的屏障,使所述内部流(F3)远离所述气动表面(21)移动,从而在向前运动期间产生作用在所述汽车上的第二气动载荷,所述调节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气动载荷小于所述第一气动载荷。/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1018 IT 1020180000095611.一种用于控制汽车(A)上的气动载荷的调节装置,其包括:
-车底气动式扩散器(2),其包括在使用中面向地面(S)的气动表面(21)以及穿过所述气动表面(21)形成的开口(22),所述扩散器(2)能够通过所述开口(22)吸入由空气进入流(F1)的至少一部分限定的吸入流(F11),使得所述扩散器(2)所吸入的所述至少一部分(F11)成为所述扩散器(2)内部的内部流(F3),所述空气进入流(F1)由所述汽车(A)的进气口(P)接收并通过在所述地面(S)上行驶的所述汽车(A)的向前运动产生,所述调节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所述气动表面(21)结合所述地面(S)在向前运动期间限定使得所述内部流(F3)在其中流动的扩散通道(50),所述调节装置包括:
-能相对于所述扩散器(2)在第一位置与第二位置之间移动的气动元件(3);
-用于使所述气动元件(3)移动的移动系统(4),
其中所述移动系统(4)被构造为操作性地将所述气动元件(3)相对于所述扩散器(2)至少保持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并使所述气动元件(3)在所述第一位置与所述第二位置之间移动,
其中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元件(3)被浸入到所述内部流(F3)中并允许所述内部流(F3)跟随所述气动表面(21)的气动轮廓,从而在向前运动期间产生作用在所述汽车(A)上的第一气动载荷,
其中在所述第二位置,所述气动元件(3)至少部分充当阻挡所述内部流(F3)的屏障,使所述内部流(F3)远离所述气动表面(21)移动,从而在向前运动期间产生作用在所述汽车上的第二气动载荷,所述调节装置(1)被构造为使得所述第二气动载荷小于所述第一气动载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节装置,其被构造为在所述气动元件(3)采用所述第一位置时使得所述气动元件(3)在所述扩散通道(50)上施加比其采用所述第二位置时更小的阻塞作用,使得在所述第一位置时所述扩散器(2)通过所述气动表面(21)在所述内部流(F3)上施加的扩散作用比在所述第二位置时更大并且所述第一气动载荷大于所述第二气动载荷,
所述调节装置被构造为在所述第一位置和所述第二位置中都使得所述气动元件(3)沿着所述扩散通道在所述内部流(F3)的方向上定位在所述开口(22)的下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调节装置,其中:
-所述气动元件(3)具有第一外表面(31)和与所述第一外表面(32)相对的第二外表面(32),它们各自从所述气动元件(3)的前缘(3a)延伸到后缘(3b);
-在所述第一位置,所述气动元件(3)通过所述内部流(F3)与所述第一外表面(31)的接触以及所述内部流(F3)与所述第二外表面(32)的接触而使所述内部流(F3)跟随所述扩散器(2)的所述气动表面(21)的轮廓。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调节装置,其中,所述气动元件(3)具有翼的形状,所述第一外表面(3...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乌戈·里乔里卡尔多·帕里西安东尼奥·托卢奇奥
申请(专利权)人:兰博基尼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意大利;IT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