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62216 阅读:5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57
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包括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预锻下模顶部在预锻型腔内的部分设置有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弧面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两段弧线段结构前后对称设置,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左端和预锻型腔左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低右高的左聚集斜面,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右端和预锻型腔右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高右低的右聚集斜面。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使圆柱状的坯料可以方便的在预锻下模上定位,简化预锻时放置坯料的定位动作,降低定位操作难度,减少操作时间和降低锻件废品率。同时减小局部毛边,从而减轻坯料重量,降低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
本技术属于汽车工业
,具体涉及一种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
技术介绍
按照传统方法设计的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如图1和图2所示,包括预锻上模1和预锻下模2,预锻上模1底部和预锻下模2顶部合围成的预锻型腔5参照突缘叉终锻件的形状进行设计,预锻模具对坯料进行了一次预成形。在预锻突缘叉锻件的过程中,使用圆柱形棒料作为锻造坯料。使用这种预锻方式时,受预锻件形状的限制,工人不能在预锻模具下模的型腔内准确定位圆柱形坯料4的位置,需要凭经验将坯料放到预锻型腔5的合适位置,如图3所示。现有预锻模具的结构存在以下问题:1)、由图2可知,预锻下模2顶部中心部位是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3,当圆柱状的坯料4放置到预锻下模2的弧面槽结构3内时,坯料4的圆周部与预锻下模2的弧面槽结构3的接触部位面积很小,基本为两道直线接触,坯料4处于不稳定状态,容易受设备震动和工人操作影响而向预锻下模2一侧发生偏斜,严重时会导致锻件产生缺陷,影响实际生产和锻件质量。2)、坯料4放置在预锻下模2时,其轴线方向在预锻下模2中的位置(坯料4两端距离预锻型腔5下部的两叉耳腔的距离是否一致)全凭工人的经验和操作确定,对工人操作水平要求高,同时也加大了工人劳动强度,会导致生产效率降低。3)、为了保证预锻件的成品率,在镦粗坯料制坯时工人会按经验把坯料4镦的较短,使得坯料4的截面积与预锻型腔5截面积分布相差变大,即坯料4两端不能完全位于预锻型腔5下部的两叉耳腔正上方,导致终锻时局部毛边较大,降低了材料利用率,提高了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之处,提供一种定位稳定性好、提高预锻的效率、提高材料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的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包括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预锻上模底部与预锻下模顶部之间合围成预锻型腔,预锻上模下表面和预锻下模上表面之间在预锻型腔的周围形成水平的分模面,预锻下模顶部在预锻型腔内的部分设置有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弧面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两段弧线段结构前后对称设置,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左端和预锻型腔左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低右高的左聚集斜面,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右端和预锻型腔右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高右低的右聚集斜面,左聚集斜面和右聚集斜面左右对称设置。弧线段结构的弧心角为25-35°。左聚集斜面与分模面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40-50°。在分模面的分模口处,预锻上模的横截面设置有半径为10mm的上圆角过渡结构,预锻上模的横截面设置有半径为15mm的下圆角过渡结构。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对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的结构都进行了改动,弧面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地将圆柱状的坯料放置到预锻下模内时就可以稳定地放置到预锻型腔里。在预锻上模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聚集斜面和右聚集斜面,这样在预锻上模向下移动过程中左聚集斜面和右聚集斜面分别接触到坯料的左端和右端,对坯料就有了一个向中心推动的力,即使坯料沿轴线方向放置时相对中心在左右方向上一定程度的偏移,左聚集斜面和右聚集斜面对坯料有着向中间纠正的作用。同时,在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的分模口处,分别设计了R10的上圆角过渡结构和R15的下圆角过渡结构,可以避免坯料金属在这个部位流动不顺或者折叠。这样就降低了对工人在放置坯料的操作要求,工人也可以提高操作速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工人可以增大制坯坯料的长度,以达到减小局部毛边,提高材料利用率的目的。综上所述,通过改进预锻型腔的结构形状,使圆柱状的坯料可以方便的在预锻下模上定位,简化预锻时放置坯料的定位动作,降低定位操作难度,减少操作时间和降低锻件废品率。同时,使坯料的截面积分布接近模具型腔的截面积分布,以减小局部毛边,从而减轻坯料重量,降低生产成本。附图说明图1是传统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A剖视图;图3是图1中坯料在预锻下模上放置时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4中B-B剖视图。具体实施方式如图4和图5所示,本技术的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包括预锻上模1和预锻下模2,预锻上模1底部与预锻下模2顶部之间合围成预锻型腔5,预锻上模1下表面和预锻下模2上表面之间在预锻型腔5的周围形成水平的分模面6,预锻下模2顶部在预锻型腔5内的部分设置有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3,弧面槽结构3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4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两段弧线段结构前后对称设置,预锻下模2上在弧面槽的左端和预锻型腔5左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低右高的左聚集斜面7,预锻下模2上在弧面槽的右端和预锻型腔5右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高右低的右聚集斜面8,左聚集斜面7和右聚集斜面8左右对称设置。弧线段结构的弧心角为25-35°,优选30°。左聚集斜面7与分模面6所在的平面的夹角为40-50°,优选45°。在分模面6的分模口处,预锻上模1的横截面设置有半径为10mm的上圆角过渡结构9,预锻上模1的横截面设置有半径为15mm的下圆角过渡结构10。本技术对预锻上模1和预锻下模2的结构都进行了改动,弧面槽结构3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4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这样可以方便地将圆柱状的坯料4放置到预锻下模2内时就可以稳定地放置到预锻型腔5里。在预锻上模1的左右两侧分别设置左聚集斜面7和右聚集斜面8,这样在预锻上模1向下移动过程中左聚集斜面7和右聚集斜面8分别接触到坯料4的左端和右端,对坯料4就有了一个向中心推动的力,即使坯料4沿轴线方向放置时相对中心在左右方向上一定程度的偏移,左聚集斜面7和右聚集斜面8对坯料4有着向中间纠正的作用。同时,在预锻上模1和预锻下模2的分模口处,分别设计了R10的上圆角过渡结构9和R15的下圆角过渡结构10,可以避免坯料4金属在这个部位流动不顺或者折叠。这样就降低了对工人在放置坯料4的操作要求,工人也可以提高操作速度,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同时,工人可以增大制坯坯料4的长度,以达到减小局部毛边,提高材料利用率的目的。使用本技术的预锻模具后进行了试验,具有以下对比结果:锻件的材料利用率提高1%以上;缩短了单件锻件的生产时间,每班产由900件增加为1000件,生产效率提高了11%;废品率减小3%。本实施例并非对本技术的形状、材料、结构等作任何形式上的限制,凡是依据本技术的技术实质对以上实施例所作的任何简单修改、等同变化与修饰,均属于本技术技术方案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包括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预锻上模底部与预锻下模顶部之间合围成预锻型腔,预锻上模下表面和预锻下模上表面之间在预锻型腔的周围形成水平的分模面,预锻下模顶部在预锻型腔内的部分设置有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弧面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两段弧线段结构前后对称设置,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左端和预锻型腔左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低右高的左聚集斜面,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右端和预锻型腔右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高右低的右聚集斜面,左聚集斜面和右聚集斜面左右对称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传动轴突缘叉预锻模具新结构,包括预锻上模和预锻下模,预锻上模底部与预锻下模顶部之间合围成预锻型腔,预锻上模下表面和预锻下模上表面之间在预锻型腔的周围形成水平的分模面,预锻下模顶部在预锻型腔内的部分设置有左右通透、顶部敞口的弧面槽结构,其特征在于:弧面槽结构的横截面的前侧和后侧分别为与圆柱状的坯料外径一致的弧线段结构,两段弧线段结构前后对称设置,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左端和预锻型腔左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低右高的左聚集斜面,预锻下模上在弧面槽的右端和预锻型腔右侧的叉耳腔上方设有左高右低的右聚集斜面,左聚集斜...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高保生安伟浩刘建华吴会英李洁时利娟陈喜乐胡卫华张恒宋航刘建伟
申请(专利权)人:许昌中兴锻造有限公司许昌远东传动轴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南;4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