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0891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4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涤纶混纺纱线生产,更具体的说是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纺纱线的一端缠绕在供料机构上;步骤二:纺纱线首先穿过引线机构,纺纱线再穿过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之间;步骤三:驱动机构驱动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进行运动,注塑机构对纺纱线进行注塑形成弹性锥体;涤纶混纺纱线,所述涤纶混纺纱线包括纺纱线和弹性锥体,纺纱线上设置有多个弹性锥体,在使用涤纶混纺纱线进行缝合时,弹性锥体在一个方向上方便可以通过布料,当涤纶混纺纱线方向运动时弹性锥体回卡在布料上,进而达到防脱的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本专利技术涉及涤纶混纺纱线生产,更具体的说是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
技术介绍
例如公开号CN106906547A一种加工纺织线,所述加工纺织线由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线和腈纶铜络纤维制成的纺线按照60:40的比例,再加入1%至2%的不锈钢纤维混纺制造,该流程包括以下步骤:该加工纺织线在加工过程中加入了不锈钢纤维,不锈钢纤维抗弯刚度较小,具有较好的可能曲性和可纺性,较高的单纤维强力能够较好抵抗服装材料的拉伸变形,掺在天然纤维制成的纺线中混纺,能够提高纺织线的抗静电性能;该专利技术的缺点是不能制备一种防脱涤纶混纺纱线。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提供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可以制备一种防脱涤纶混纺纱线。本专利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步骤一:纺纱线的一端缠绕在供料机构上;步骤二:纺纱线首先穿过引线机构,纺纱线再穿过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之间;步骤三:驱动机构驱动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进行运动,注塑机构对纺纱线进行注塑形成弹性锥体;上述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还涉及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包括装置支架、供料机构、升降机构、引线机构、出料机构Ⅰ、出料机构Ⅱ、驱动机构和注塑机构,装置支架的后端转动连接有供料机构,装置支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装置支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引线机构,升降机构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Ⅰ,升降机构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Ⅱ,出料机构Ⅱ和出料机构Ⅰ传动连接,出料机构Ⅱ之间固定连接有扭簧,装置支架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装置支架上滑动连接有注塑机构,注塑机构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上。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装置支架包括底部支架、侧支架和顶部支架,底部支架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支架,两个侧支架中部的上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顶部支架。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供料机构包括供料筒、滑动柱、挤压圆体和供料卷轮,供料筒设置有两个,两个供料筒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侧支架上,两个供料筒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柱,两个滑动柱上均固定连接有挤压圆体,挤压圆体和供料筒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两个挤压圆体之间装夹有供料卷轮。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升降机构包括伸缩机构Ⅰ、升降支架、限位轮和限位槽,伸缩机构Ⅰ固定连接在底部支架上,伸缩机构Ⅰ的伸缩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架,升降支架的后侧转动连接有限位轮,限位轮上设置有限位槽。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引线机构包括引线支架、进气管道、引线管道和气流锥体,引线支架固定连接在两个侧支架之间,引线支架上铰接有两个进气管道,引线支架上固定连接有引线管道,引线管道上固定连接有气流锥体。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出料机构Ⅰ包括出料轴Ⅰ、锥形摩擦轮Ⅰ、传动轴和出料轮Ⅰ,出料轴Ⅰ转动连接在升降支架上,出料轴Ⅰ上固定连接有锥形摩擦轮Ⅰ,传动轴转动连接在升降支架上,出料轮Ⅰ转动连接在升降支架上,出料轴Ⅰ和传动轴带传动连接,传动轴和出料轮Ⅰ带传动连接。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出料机构Ⅱ包括出料轴Ⅱ、出料侧板和出料轮Ⅱ,出料轴Ⅱ转动连接在升降支架上,出料轴Ⅱ和传动轴啮合传动,出料轴Ⅱ上转动连接有出料侧板,出料侧板上转动连接有出料轮Ⅱ,出料轮Ⅱ和出料轴Ⅱ带传动连接,出料侧板和侧支架之间固定连接有扭簧。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驱动机构包括伸缩机构Ⅱ、驱动支架、驱动电机、驱动轴和锥形摩擦轮Ⅱ,伸缩机构Ⅱ固定连接在顶部支架上,伸缩机构Ⅱ的伸缩端上固定连接有驱动支架,驱动支架上固定连接有驱动电机,驱动支架上转动连接有驱动轴,驱动轴上固定连接有锥形摩擦轮Ⅱ,驱动轴和驱动电机的输出轴带传动连接,锥形摩擦轮Ⅱ和锥形摩擦轮Ⅰ摩擦传动。作为本技术方案的进一步优化,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所述注塑机构包括注塑管道、注塑模具、铰接块和注塑连杆,注塑管道设置有两个,两个注塑管道分别滑动连接在两个侧支架上,两个注塑管道的内侧均固定连接有注塑模具,铰接块固定连接在伸缩机构Ⅱ的伸缩端,铰接块和两个注塑管道之间铰接有注塑连杆。涤纶混纺纱线,所述涤纶混纺纱线包括纺纱线和弹性锥体,纺纱线上设置有多个弹性锥体。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的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涤纶混纺纱线及其生产工艺,可以纺纱线的一端缠绕在供料机构上;纺纱线首先穿过引线机构,纺纱线再穿过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之间;驱动机构驱动出料机构Ⅰ和出料机构Ⅱ进行运动,注塑机构对纺纱线进行注塑形成弹性锥体,在使用涤纶混纺纱线进行缝合时,弹性锥体在一个方向上方便可以通过布料,当涤纶混纺纱线方向运动时弹性锥体回卡在布料上,进而达到防脱的性能。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法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装置支架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的供料机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的升降机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的引线机构结构示意图;图6是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机构Ⅰ结构示意图;图7是本专利技术的出料机构Ⅱ结构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的驱动机构结构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的注塑机构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专利技术的涤纶混纺纱线结构示意图。图中:装置支架1;底部支架101;侧支架102;顶部支架103;供料机构2;供料筒201;滑动柱202;挤压圆体203;供料卷轮204;升降机构3;伸缩机构Ⅰ301;升降支架302;限位轮303;限位槽304;引线机构4;引线支架401;进气管道402;引线管道403;气流锥体404;出料机构Ⅰ5;出料轴Ⅰ501;锥形摩擦轮Ⅰ502;传动轴503;出料轮Ⅰ504;出料机构Ⅱ6;出料轴Ⅱ601;出料侧板602;出料轮Ⅱ603;驱动机构7;伸缩机构Ⅱ701;驱动支架702;驱动电机703;驱动轴704;锥形摩擦轮Ⅱ705;注塑机构8;注塑管道801;注塑模具802;铰接块803;注塑连杆804;纺纱线9;弹性锥体10。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顶”、“底”、“内”、“外”和“竖着”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专利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n步骤一:纺纱线(9)的一端缠绕在供料机构(2)上;/n步骤二:纺纱线(9)首先穿过引线机构(4),纺纱线(9)再穿过出料机构Ⅰ(5)和出料机构Ⅱ(6)之间;/n步骤三:驱动机构(7)驱动出料机构Ⅰ(5)和出料机构Ⅱ(6)进行运动,注塑机构(8)对纺纱线(9)进行注塑形成弹性锥体(10);/n上述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还涉及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包括装置支架(1)、供料机构(2)、升降机构(3)、引线机构(4)、出料机构Ⅰ(5)、出料机构Ⅱ(6)、驱动机构(7)和注塑机构(8),装置支架(1)的后端转动连接有供料机构(2),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3),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引线机构(4),升降机构(3)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Ⅰ(5),升降机构(3)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Ⅱ(6),出料机构Ⅱ(6)和出料机构Ⅰ(5)传动连接,出料机构Ⅱ(6和升降机构(3)之间固定连接有扭簧,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7),装置支架(1)上滑动连接有注塑机构(8),注塑机构(8)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7)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该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纺纱线(9)的一端缠绕在供料机构(2)上;
步骤二:纺纱线(9)首先穿过引线机构(4),纺纱线(9)再穿过出料机构Ⅰ(5)和出料机构Ⅱ(6)之间;
步骤三:驱动机构(7)驱动出料机构Ⅰ(5)和出料机构Ⅱ(6)进行运动,注塑机构(8)对纺纱线(9)进行注塑形成弹性锥体(10);
上述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还涉及一种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涤纶混纺纱线生产装置包括装置支架(1)、供料机构(2)、升降机构(3)、引线机构(4)、出料机构Ⅰ(5)、出料机构Ⅱ(6)、驱动机构(7)和注塑机构(8),装置支架(1)的后端转动连接有供料机构(2),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升降机构(3),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引线机构(4),升降机构(3)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Ⅰ(5),升降机构(3)上转动连接有出料机构Ⅱ(6),出料机构Ⅱ(6)和出料机构Ⅰ(5)传动连接,出料机构Ⅱ(6和升降机构(3)之间固定连接有扭簧,装置支架(1)的中部固定连接有驱动机构(7),装置支架(1)上滑动连接有注塑机构(8),注塑机构(8)固定连接在驱动机构(7)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支架(1)包括底部支架(101)、侧支架(102)和顶部支架(103),底部支架(101)的左右两侧均固定连接有侧支架(102),两个侧支架(102)中部的上侧之间固定连接有顶部支架(10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供料机构(2)包括供料筒(201)、滑动柱(202)、挤压圆体(203)和供料卷轮(204),供料筒(201)设置有两个,两个供料筒(201)分别转动连接在两个侧支架(102)上,两个供料筒(201)上均滑动连接有滑动柱(202),两个滑动柱(202)上均固定连接有挤压圆体(203),挤压圆体(203)和供料筒(201)之间固定连接有压缩弹簧,两个挤压圆体(203)之间装夹有供料卷轮(204)。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机构(3)包括伸缩机构Ⅰ(301)、升降支架(302)、限位轮(303)和限位槽(304),伸缩机构Ⅰ(301)固定连接在底部支架(101)上,伸缩机构Ⅰ(301)的伸缩端上固定连接有升降支架(302),升降支架(302)的后侧转动连接有限位轮(303),限位轮(303)上设置有限位槽(304)。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涤纶混纺纱线生产工艺,其特征在于:所述引线机构(4)包括引线支架(401)、进气管道(402)、引线管道(403)和气流锥体(404),引线支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延相东
申请(专利权)人:广州市宗顺服装贸易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