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面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55038 阅读:178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触摸面板,包括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和第二基板、相位差板、偏光板以及校正板。在第一基板上形成有第一导电层。第二基板与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并在第一基板一侧形成有与第一导电层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的第二导电层。相位差板层积在第一基板的、与第二基板相对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偏光板的加热收缩率比相位差板大,层积在相位差板的、与第一基板相反的一侧上。校正板的加热收缩率与相位差板相同或者在其以下,层积在偏光板的、与相位差板相反的一侧上。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在各种电子机器的操作中使用的触摸面板
技术介绍
近年来,移动电话以及车载导航系统等各种电子机器都在逐步提高其高功能化和多样化。随之而来的是,在液晶等显示元件的前面安装光透过性的触摸面板来进行各种功能切换的机器正在增加。因此,要求可视性高且操作可靠的触摸面板。使用者在通过触摸面板确认背面的显示元件的显示的同时,通过经由手指或者笔等对触摸面板进行按压操作而能够进行功能的切换。以下,对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进行说明。图3是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的截面图,在薄膜状的光透过性的上基板21的下面形成有氧化铟锡等的光透过性的上导电层23。此外,在光透过性的下基板22的上面形成有与上导电层23相同的下导电层24。在下导电层24的上面,通过绝缘树脂并以规定的间隔而形成有多个点状隔板(图未示出)。在上导电层23的两端形成有一对上电极(图未示出),在下导电层24的两端形成有位于上电极垂直方向的一对下电极(图未示出)。此外,通过在边框状的隔板25的上下面涂敷形成粘接层(图未示出),而使上基板21和下基板22的外周粘合在一起,并使上导电层23和下导电层24隔开规定间隔而相对。具有双折射性的1/4波长的相位差板26是通过拉伸聚碳酸酯等薄膜而制成的。偏光板27是通过在定向有碘或者染料的聚乙烯醇的上下面层积三乙酸纤维素等而制成。相位差板26和偏光板27被堆积粘贴在上基板21的上面。对于这样构成的触摸面板来说,其被配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等的前面并安装于电子机器上,同时,一对上电极和下电极与机器的电路(图未示出)连接。在以上的结构中,使用者在确认触摸面板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的显示的同时,使用手指或者笔等来对偏光板27的上面进行按压操作。这样一来,偏光板27和相位差板26同时与上基板21挠曲,按压处的上导电层23与下导电层24接触,然后,从电路依次向上电极和下电极施加电压,通过这些电极间的电压比来由电路检测按压位置,并进行机器的各种功能的切换。此外,来自上方的太阳光或者灯火等外部光,首先通过偏光板27。这时,在X方向以及与其垂直相交的Y方向的光中,例如当偏光板27吸收Y方向的光波时,外部光成为X方向的直线偏光而从偏光板27入射到相位差板26。该光通过透过1/4波长的相位差板26,而从直线偏光成为圆偏光,并由下导电层24向上方反射。然后,该反射光通过再次透过1/4波长的相位差板26而成为偏离1/2波长的Y方向的直线偏光,并入射到偏光板27。由于偏光板27只使X方向的光波通过,因此该Y方向的反射光被偏光板27所遮断。即,从上方入射到触摸面板的外部光,虽然由下导电层24向上方反射,但该反射光被偏光板27所遮断,因此不从作为操作表面的偏光板27的上方射出,因此,没有反射的可视性良好,从而易于看见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等。因此,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可以这样来形成,即,通过将相位差板26和偏光板27重叠粘贴在上基板21的上面,而能够防止外部光的反射,从而可视性良好。例如,在日本专利特开2000-10732号公报中揭示有这种触摸面板。这里,由聚碳酸酯形成的相位差板26,在85℃的环境下放置24小时后的热收缩率为0.01%左右。在聚乙烯醇上层积三乙酸纤维素等而制成的偏光板27的加热收缩率为0.5%左右。由于这种相位差板26和偏光板27是重叠粘贴在一起的,所以,在高温高湿的周围环境中使用的情况下,因为其加热收缩率之差而在触摸面板的上基板21的中间部分产生向下扭曲的现象。因此,上导电层23和下导电层24的接触易于变得极不稳定。
技术实现思路
在本专利技术的触摸面板中,在上基板的上面层积有相位差板和偏光板,同时,在该偏光板的上面设置有加热收缩率与相位差板相同或者在其以下的校正板。这样一来,通过由加热收缩率小的校正板和相位差板夹住加热收缩率大的偏光板,而能够防止在高温高湿状态下使用时发生扭曲现象。此外,可以得到可视性良好且操作可靠的触摸面板。附图说明图1A是本专利技术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立体上面图。图1B是图1A所示的触摸面板的截面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另一触摸面板的截面图。图3是现有技术的触摸面板的截面图。具体实施例方式图1A是本专利技术的实施方式的触摸面板的立体上面图,图1B是沿着图1A的1B-1B线的截面图。其中,为了容易判断结构,在附图中以放大厚度方向尺寸的方式来表示。作为薄膜状的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的上基板(以下称为基板)1是由聚醚砜或者聚碳酸酯制成。此外,作为与基板1相对设置的光透过性的第二基板的下基板(以下称为基板)2是由玻璃或者丙烯酸树脂、聚碳酸酯等而制成。在基板1的下面(即基板2一侧),通过飞溅法等而形成有作为氧化铟锡或者氧化锡等光透过性的第一导电层的上导电层(以下称为导电层)3。在基板2的上面(即基板1一侧)形成有与导电层3相同的下导电层(以下称下导电层)4。在导电层4的上面,通过环氧树脂或者硅等的绝缘树脂,以规定间隔而形成有多个点状隔板13,在导电层3的两端形成有银或者碳等的一对上电极11,在导电层4的两端形成有位于上电极11垂直方向的一对下电极12。边框状的隔板5由无纺布或者聚酯薄膜等制成。通过涂敷形成于隔板5的上下面的粘接层(图未示出)来粘合基板1的外周和基板2的外周,从而使导电层3和导电层4隔开规定的间隔而相对。作为具有双折射性的1/4波长的第一相位差板的上相位差板(以下称为相位差板)6是通过拉伸聚碳酸酯等薄膜而制成的,偏光板7是通过在定向有碘或者染料的聚乙烯醇的上下面层积三乙酸纤维素等而制成的。相位差板6层积在基板1的上面,偏光板7层积在相位差板6的上面。即,相位差板6层积在基板1的、与相对基板2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而偏光板7层积在相位差板6的、与基板1相反一侧的面上。然后,通过丙烯酸等粘接剂(图未示出)将这些板粘贴起来。薄膜状的光透过性的校正板8由聚碳酸酯等构成。校正板8层积粘贴在偏光板7的上面,即,校正板8层积在偏光板7的、与相位差板6相反的一侧。此外,在校正板8的上面设置有由光硬化性的丙烯酸树脂等制成的光透过性的硬涂层9。因为偏光板7是通过在聚乙烯醇上层积三乙酸纤维素等而制成的,所以在放置于85℃的环境下24小时后的加热收缩率为0.5%左右。校正板8和相位差板6的任意一个都是由加热收缩率为0.01%左右的聚碳酸酯等制成的。这样一来,偏光板7的加热收缩率比相位差板6和校正板8的加热收缩率大。即,构成了由加热收缩率大致相同或者在其以下的校正板8和相位差板6夹住加热收缩大的偏光板7的结构。只要校正板8的加热收缩率与相位差板6相同或者在其以下,可以使用不同的材料制成。作为与相位差板6相同的第二相位差板的下相位差板(以下称为相位差板)10粘贴在基板2的下面而构成触摸面板。对于这样构成的触摸面板来说,通过将其配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等的前面而使其安装在电子机器上,同时,一对上电极11和下电极12分别与机器的电路(图未示出)连接。在以上结构中,使用者可以确认触摸面板背面的液晶显示元件等的显示,并且能够使用手指或者笔等在硬涂层9的上面进行按压操作,这样一来,校正板8、偏光板7和相位差板6同时与基板1挠曲,按压处的导电层3与导电层4接触,然后,从电路依次向上电极11和下电极12施加电压,通过这些电极间的电压比来由电路检测按压位置,并进行机器的各种功能的切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触摸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光透过性的第一基板,形成有第一导电层;光透过性的第二基板,其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对设置,并在所述第一基板一侧、隔开规定间隔而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导电层相对的第二导电层;相位差板,层积在所述第一 基板的、与相对所述第二基板的面相反一侧的面上;偏光板,层积在所述相位差板的、与所述第一基板相反的一侧上,其加热收缩率比所述相位差板大;和校正板,层积在所述偏光板的、与所述相位差板相反的一侧上,加热收缩率与所述相位差相同或者在 其以下。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田边功二松本贤一藤井彰二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