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支撑装置及建筑设备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54670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25 17:37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机械技术领域,公开了一种支撑装置及建筑设备。所述支撑装置用于驻车时对移动底盘进行支撑,包括支撑臂及驱动机构,其中支撑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第一臂的第一端与移动底盘铰接,第二端与第二臂连接,第二臂用于驻车时与地面抵接,驱动机构能够驱动第一臂绕其第一端转动,以使支撑臂展开并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支撑装置,能够对移动底盘进行稳定支撑,且成本低、支撑过程效率高、且占用空间小。本发明专利技术的建筑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支撑装置,驻车时能够稳定支撑,且支撑动作效率高,整体成本低、占用空间小。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支撑装置及建筑设备
本专利技术涉及建筑机械
,尤其涉及一种支撑装置及建筑设备。
技术介绍
随着建筑机械的不断发展,建筑设备应用越来越广泛。建筑设备通常包括移动底盘和设置在移动底盘上的执行机构,在实际作业过程中,移动底盘驻车后难以克服执行机构作业时带来的振动,因此需要对移动底盘增加支撑结构,在移动底盘移动时,支撑结构抬升避让,在移动底盘驻车后,支撑结构下降并支撑在地面上,以保证移动底盘驻车的稳定性。为了使支撑结构能够更稳定地支撑移动底盘,支撑结构的支撑点通常先向移动底盘外伸出一定的距离,再下降支撑在地面上,现有技术中,支撑结构的外伸动作及下降动作分别由两个驱动源独立驱动,因此整个支撑结构成本高、支撑过程效率低、且占用空间大。因此,亟需专利技术一种支撑装置及建筑设备来解决上述技术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支撑装置,能够对移动底盘进行稳定支撑,且成本低、支撑过程效率高、且占用空间小。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建筑设备,其通过设置上述的支撑装置,驻车时能够稳定支撑,且支撑动作效率高,整体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为达此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支撑装置,用于驻车时对移动底盘进行支撑,包括支撑臂和驱动组件,其中支撑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二臂用于驻车时与地面抵接,所述驱动组件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臂绕其第一端转动,以使所述支撑臂展开并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本专利技术的支撑装置,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第一臂相对于移动底盘转动,并带动第二臂在移动底盘所在水平面内伸出(或靠近)移动底盘的同时,在竖直平面内下降(或上升),从而实现支撑臂展开以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的功能。支撑臂的伸缩运动与升降运动同步进行,效率高;且伸缩运动与升降运动通过一个驱动组件完成驱动,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臂铰接,所述支撑臂还包括第一轮、第二轮及挠性件,所述第一轮与所述第一铰接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所述第二轮与所述第二铰接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臂固定连接,所述挠性件绕设于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并与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配合。在传动杆驱动第一臂绕第一铰接轴转动时,挠性件与第一轮和第二轮配合的角度可以发生变化,从而保证第一臂能够相对于移动底盘和第二臂转动,而第一轮相对于移动底盘不会发生转动,故挠性件不会相对于第一轮传动,挠性件会限制第二轮相对于移动底盘转动,进而限制第二臂相对于移动底盘转动,从而使第二臂能够始终保持垂直于地面的姿态。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臂,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臂沿所述支撑臂的周向均匀分布,从而能够提高对移动底盘支撑的稳定性。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至少两个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均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每个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对应与一个所述支撑臂连接。通过设置至少两个传动组件与驱动组件的配合,使至少两个支撑臂能够同步伸展或折叠,进一步减少了驱动组件的数量,降低支撑装置的成本、减少支撑装置的占用空间。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能够输出转动运动,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中间传动结构和传动杆,所述中间传动结构的输入端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中间传动结构的输出端连接,所述传动杆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一臂铰接,所述中间传动结构能带动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沿直线运动。中间传动结构先将驱动组件的转动运动转化为直线运动,再通过传动杆使中间传动结构输出的直线运动能带动第一臂转动,从而实现由一个能输出转动运动驱动组件带动至少两个第一臂转动。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中间传动结构包括丝杆和螺母,其中,所述丝杆可转动地支撑于所述移动底盘,所述驱动组件能驱动所述丝杆转动,所述螺母与所述丝杆螺纹配合,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与所述螺母铰接。通过丝杆螺母的方式实现了将驱动源的转动运动转化为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直线运动,结构简单、成本低。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驱动组件包括驱动源、主动锥齿轮和至少两个从动锥齿轮,所述驱动源能驱动所述主动锥齿轮转动,至少两个所述从动锥齿轮绕所述主动锥齿轮的周向排列并与所述主动锥齿轮啮合,每个所述从动锥齿轮均与一个所述传动组件传动连接。通过锥齿轮的啮合实现了驱动源将动力传动至至少两个中间传动结构,结构简单。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支撑装置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上的直线导轨,每个所述传动杆的第一端对应与一个所述直线导轨滑动配合,从而保证对传动杆的第一端的直线驱动方向准确、运动顺畅平稳。一种建筑设备,包括移动底盘及所述的支撑装置,所述支撑装置设置在所述移动底盘上。作为一个可选的方案,所述移动底盘为矩形,所述支撑装置包括四个所述支撑臂,四个所述支撑臂两两一组,每组所述支撑臂呈对角设置。在支撑臂尺寸一定时,每组支撑臂呈对角设置的方式相对于其他布置方式而言,两支撑臂间的最大距离更大,从而能够获得更好地支撑稳定性。本专利技术有益效果为:本专利技术的支撑装置,驱动组件通过驱动第一臂相对于移动底盘转动,并带动第二臂在移动底盘所在水平面内伸出(或靠近)移动底盘的同时,在竖直平面内下降(或上升),从而实现支撑臂展开以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的功能。支撑臂的伸缩运动与升降运动同步进行,效率高;且伸缩运动与升降运动通过一个驱动组件完成驱动,结构简单、成本低、占用空间小。本专利技术的建筑设备,通过设置上述的支撑装置,驻车时能够稳定支撑,且支撑动作效率高,整体成本低、占用空间小。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装置以折叠状态设置在移动底盘上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装置以展开状态设置在移动底盘上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臂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支撑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专利技术具体实施方式提供的驱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移动底盘;11-底盘本体;12-舵轮;2-支撑臂;21-第一臂;22-第二臂;23-第一轮;24-第二轮;25-挠性件;31-支撑座;32-轴承座;4-驱动组件;41-驱动源;42-主动锥齿轮;43-从动锥齿轮;51-直线导轨;52-滑块;61-第一铰接轴;62-第二铰接轴;7-传动组件;71-中间传动结构;711-螺母;712-丝杆;72-传动杆。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专利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在本专利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支撑装置,用于驻车时对移动底盘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撑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二臂用于驻车时与地面抵接;/n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臂绕其第一端转动,以使所述支撑臂展开并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支撑装置,用于驻车时对移动底盘进行支撑,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撑臂,包括第一臂和第二臂,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与所述第二臂连接,所述第二臂用于驻车时与地面抵接;
驱动机构,所述驱动机构能够驱动所述第一臂绕其第一端转动,以使所述支撑臂展开并支撑于地面,或者折叠并离开地面。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臂的第一端通过第一铰接轴与所述移动底盘铰接,所述第一臂的第二端通过第二铰接轴与所述第二臂铰接,所述支撑臂还包括:
第一轮,与所述第一铰接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移动底盘固定连接;
第二轮,与所述第二铰接轴同轴设置且与所述第二臂固定连接;
挠性件,绕设于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并与所述第一轮和所述第二轮配合。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装置包括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臂,至少两个所述支撑臂沿所述移动底盘的周向均匀分布。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驱动组件和至少两个传动组件,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入端均与所述驱动组件连接,每个所述传动组件的输出端对应与一个所述支撑臂连接。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支撑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传动组件包括中间传动结构和传动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周俊杰黄子灏裴蓓蓓沈健蔡韬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博智林机器人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