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432817 阅读:3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11 18:43
提供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至少一条座椅安全带(11),用于保护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4);以及至少一个气囊(5),其被布置在座椅安全带(11)上并且能够膨胀以保护车辆乘员(4)。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气囊(5)具有通路(51),座椅安全带(11)延伸穿过该通路(51)并且气囊(5)的至少一个可膨胀腔室(53)邻接到该通路,其中在气囊(5)的膨胀期间或之后,通路(51)的壁的至少一个局部部分间接和/或直接压靠在座椅安全带(11)上使得气囊(5)被联接到座椅安全带(11),且跟随座椅安全带(11)的延伸移动并因此跟随车辆乘员(4)的移动,且座椅安全带(11)被至少处于通路(51)内的壳体元件(8)至少部分包围。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根据权利要求1和10的前序部分的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
技术介绍
例如从DE102017202644A1已知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布置在座椅安全带装置的座椅安全带上的气囊模块。在模块外壳上设置有锁定机构,通过该锁定机构,座椅安全带可以被联接到模块外壳。通过将座椅安全带联接到模块外壳,防止了座椅安全带与气囊模块之间的相对移动,使得气囊模块跟随座椅安全带的延伸移动。为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也使气体能够被引入到气囊模块的气囊中,使用了具有额外长度的气体管线。然而,实现这种座椅安全带装置是非常昂贵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潜在问题在于创造一种座椅安全带装置,该座椅安全带装置具有布置在座椅安全带上的气囊,这可以按最简单的可能方式实施。这个问题通过提供分别具有权利要求1和权利要求12的特征的座椅安全带装置来解决。从属权利要求中指示了本专利技术的发展。因此,提供了一种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至少一条座椅安全带,所述座椅安全带用于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至少一个可膨胀气囊,所述可膨胀气囊被布置在座椅安全带上以用于保护车辆乘员,其中气囊包括通路,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该通路并且气囊的至少一个可膨胀腔室邻接到该通路,其中在气囊的膨胀期间或之后,通路的壁的至少一子区段以如下方式间接和/或直接压靠在座椅安全带上,使得气囊被联接到座椅安全带(明确地说,夹持地)并跟随座椅安全带的延伸移动并因此跟随车辆乘员的移动,并且其中座椅安全带被至少处于通路内的壳体元件至少部分包围。在车辆的碰撞以及由于碰撞导致的车辆乘员的向前移位期间,由于联接到座椅安全带,气囊跟随与车辆乘员的向前移位相关联的座椅安全带的延伸移动(即,座椅安全带从卷绕装置展开),使得膨胀气囊相对于车辆乘员的位置改变尽可能小。然而,在车辆的正常操作中(在气囊的激活之前),座椅安全带与气囊之间的相对移动是可能的;例如,以有助于座椅安全带的紧固。明确地说,气囊被布置在座椅安全带的肩部部分上,其中座椅安全带与肩部部分一起至少部分延伸穿过气囊的通路。明确地说,由于腔室中的内部压力,在腔室(例如,在通路的壁的子区段上)与位于通路(明确地说,未被填充气体的通路)中的座椅安全带之间获得了表面压力;并且这是经由布置在通路中的壳体元件至少部分间接进行的。这种表面压力导致了腔室并因此导致了气囊被夹持到座椅安全带。通路(其壁)例如由柔性元件形成,该柔性元件至少部分延伸穿过腔室或邻接腔室。例如,柔性元件为管状形状并形成隧道状通路。例如,柔性元件将内部(例如,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的通路的不可膨胀容积)与腔室的可膨胀容积分离开。这种分离明确地说是以气密方式实现的。柔性元件例如由织物或薄膜材料形成。可以想到,柔性元件被连接(例如,缝合)到腔室的至少一个材料层(气囊层),该至少一个材料层限定了腔室的可膨胀容积(明确地说,外部),其中此连接明确地说是以气密方式实现的。例如,开口被形成在气囊的材料层中,其中柔性元件以一种方式在开口的区域中连接(如上所述,明确地说,缝合)到材料层,使得开口形成通路的入径。还可能的是,腔室的可膨胀容积由通过边缝彼此连接的两个材料层限定,其中开口被形成在材料层之间,并且柔性元件通过边缝和/或边缝的凸舌而被附接到材料层中的至少一个,使得开口形成通路的入径。壳体元件也可以从通路突起,并且例如在通路的外部形成座椅安全带的导引件。例如,座椅安全带沿着可膨胀腔室和/或气囊的气体入口区域在通路的外部被导引穿过壳体元件(参见下文对入口区域的解释)。此外,壳体元件可以按如下方式来设计,使得其横截面适应于座椅安全带的形状。例如,壳体元件具有至少大致平行于座椅安全带延伸的两个侧面。还可以想到,壳体元件大致具有细长椭圆形的形状。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壳体元件设有内侧摩擦减小涂层(面向座椅安全带)。例如,涂层包括硅酮或由硅酮形成。还可以想到,壳体元件由硅酮或具有相对于座椅安全带的材料的最低可能摩擦系数的另一材料形成。平行于座椅安全带延伸的壳体元件的侧面也可以被至少部分设计成不平坦的。可以想到,壳体元件的这些侧面的至少大致起伏或锯齿状的走向,即,壳体元件可以具有起伏(例如,正弦形或梯形)结构(明确地说,在沿着座椅安全带的延伸方向的横截面中观察)。利用壳体元件的此实施例,在气囊在座椅安全带的方向上膨胀之前,实质上仅壳体元件的突起部分与座椅安全带接触,使得当座椅安全带展开时,最低可能摩擦力作用在壳体元件与座椅安全带之间。当气囊膨胀时,壳体元件压靠在座椅安全带上,使得它平放在座椅安全带上,并且较大摩擦力在壳体元件与座椅安全带之间产生。例如,相邻波峰或波谷之间的距离小于15mm或小于10mm,其中波结构的波长和/或振幅可以取决于位置而变化。还可以想象,壳体元件的上部部分的起伏结构不同于壳体元件的下部部分的起伏结构。例如,上部部分是梯形的,下部部分是正弦形的,使得上部部分比下部部分耐弯曲。利用此实施例,例如,可以通过提升装置(提升器)从车辆乘员的肩部提升包封的气囊的上部部分;明确地说,以在使用座椅安全带装置时提高舒适性。此外,壳体元件的内部部分(明确地说,如上文所解释,波状的)(例如,高达其壁厚的约25%)可以由低摩擦材料形成,而壳体元件的剩余部分(例如,高达其壁厚的约75%)由另一材料形成;例如由影响(明确地说,增大)弯曲刚度和/或拉伸强度的材料形成。这可以消除对壳体元件的后处理(例如,涂覆由低摩擦材料制成的涂层)的需要。还可能的是,壳体元件的背离车辆乘员的侧面凸出地延伸(明确地说,在垂直于座椅安全带的走向的横截面中观察)。另一方面,壳体元件的面向车辆乘员的侧面可以是至少大致平面的。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另一实施例,通路的第一端邻接气囊的第一开口,并且通路的第二端邻接气囊的第二开口,其中座椅安全带经由第一开口而进入通路,并穿过第二开口从通路离开。例如,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被形成在气囊的同一材料层(气囊层)中(例如,在面向车辆乘员的气囊层中)。然而,还可能的是,开口位于气囊的不同气囊层中;例如,座椅安全带借以进入通路的第一开口被形成在面向车辆乘员的气囊层中,而座椅安全带借以离开通路的第二开口位于背离车辆乘员的气囊层中。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安全带装置还可以包括固定元件,气囊可以通过该固定元件而被附接(明确地说,可释放地)到车辆座椅的部件;例如,以闩锁连接的方式。经由固定元件,例如,获得了到车辆座椅的导引装置的附接,座椅安全带在该导引装置中被导引。明确地说,导引装置包括用于导引座椅安全带的导引通道,其中导引通道例如定位在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的肩部上方。还可能的是,根据本专利技术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气体供应管线(参见下面解释的本专利技术的第二方面),该气体供应管线例如从用于使气囊膨胀的气体发生器开始,在导引装置的方向上延伸。明确地说,固定元件包括座椅安全带延伸穿过的贯穿式开口和/或气囊的气体入口区域延伸穿过的贯穿式开口(参见下文对此的解释)。还可能的是,座椅安全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n-至少一条座椅安全带(11),所述座椅安全带(11)用于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4);/n-至少一个可膨胀气囊(5),所述可膨胀气囊(5)被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11)上以用于保护所述车辆乘员(4),/n其特征在于,/n所述气囊(5)包括通路(51),所述座椅安全带(11)延伸穿过所述通路(51),并且所述气囊(5)的至少一个可膨胀腔室(53)邻接到所述通路(51),其中在所述气囊(5)的膨胀期间或之后,所述通路(51)的壁的至少一个子区段间接和/或直接地压靠在所述座椅安全带(11)上,使得所述气囊(5)联接到所述座椅安全带(11)并且跟随所述座椅安全带(11)的延伸移动并且因此跟随所述车辆乘员(4)的移动,并且其中所述座椅安全带(11)被至少处于所述通路(51)内的壳体元件(8)至少部分包围。/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20180920 DE 102018123209.81.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至少一条座椅安全带(11),所述座椅安全带(11)用于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上的车辆乘员(4);
-至少一个可膨胀气囊(5),所述可膨胀气囊(5)被布置在所述座椅安全带(11)上以用于保护所述车辆乘员(4),
其特征在于,
所述气囊(5)包括通路(51),所述座椅安全带(11)延伸穿过所述通路(51),并且所述气囊(5)的至少一个可膨胀腔室(53)邻接到所述通路(51),其中在所述气囊(5)的膨胀期间或之后,所述通路(51)的壁的至少一个子区段间接和/或直接地压靠在所述座椅安全带(11)上,使得所述气囊(5)联接到所述座椅安全带(11)并且跟随所述座椅安全带(11)的延伸移动并且因此跟随所述车辆乘员(4)的移动,并且其中所述座椅安全带(11)被至少处于所述通路(51)内的壳体元件(8)至少部分包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51)的壁由柔性元件(510)形成,所述柔性元件(510)至少部分延伸穿过所述腔室(53)或邻接所述腔室(5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柔性元件(510)被连接到所述腔室(53)的至少一个材料层(540),所述材料层(540)限定所述腔室(53)的可膨胀容积(530)。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开口(520)被形成在所述材料层(540)中,其中所述柔性元件(510)在所述开口(520)的区域中被连接到所述材料层(540),使得所述开口(520)形成所述通路(51)的入径。


5.根据权利要求2到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腔室(53)的可膨胀容积(530)由通过边缝彼此连接的两个材料层限定,其中开口被形成在所述材料层之间,并且所述柔性元件(510)通过所述边缝和/或所述边缝的凸舌而被附接到所述材料层中的至少一个材料层,使得所述开口形成所述通路(51)的入径。


6.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元件(8)设有内侧摩擦减小涂层。


7.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元件(8)至少部分具有起伏结构。


8.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元件(8)的背离所述车辆乘员(4)的侧面凸出地延伸。


9.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通路(51)的第一端邻接所述气囊(5)的第一开口(511),并且所述通路(51)的第二端邻接所述气囊(5)的第二开口(512),其中所述座椅安全带(11)经由所述第一开口(511)而进入所述通路(51),并穿过所述第二开口(512)从所述通路(51)离开。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口(511)和所述第二开口(512)被形成在所述气囊(5)的相同或不同气囊层(513、514)中。


11.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固定元件(9),所述气囊(5)能够通过所述固定元件(9)而被附接到车辆座椅(21)的部件(3)。


12.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外侧壳体(6),所述外侧壳体(6)至少部分包围所述气囊(5)。


13.根据权利要求11和12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侧壳体(6)被固定到所述固定元件(9)。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其特征在于至少一个连接元件(811、820),所述外侧壳体(6)和所述壳体元件(8)通过所述连接元件而彼此连接。


15.一种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特别地根据前述权利要求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用于机动车辆的座椅安全带装置,包括
-至少一条座椅安全带(11),所述座椅安全带(11)用于保护就座在车辆座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诺曼·施泰因克伊维斯·克劳斯蒂博尔·利奥波德西蒙·赫费尔严明熙托比亚斯·保施科尚·玛迪格特·瓦勒
申请(专利权)人:均胜安全系统德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德国;DE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