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70646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5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包括:车架;承载组件,设置有四组,且两两对称设置在车架的左右两侧,承载组件包括支撑杆及多个托料件,支撑杆竖直固定在车架上,多个托料件从上往下等间距排布在支撑杆的侧壁上,且托料件与支撑杆侧壁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托料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及翻转部,承载部朝向车架内侧,翻转部朝向车架外侧,且翻转部的重力大于承载部的重力,各托料件上方所在的支撑杆上均设置有用于限制托料件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一限位柱,支撑杆最下端的托料件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部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二限位柱。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转运装置结构简单,上下料操作方便,省事省力,通过层叠放置承载更多的工件,提高转运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
本技术涉及生产物料转运设备
,尤其涉及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
技术介绍
在非全自动化的汽车钣金件生产加工操作中,复杂的汽车钣金件需要经过若干个工序分别作业来完成汽车钣金件从形状切割到整体成型的过程,各工序之间一般通过转运车来运送半成品的汽车钣金件。现有技术中的转运车大多采用简单的分层货架形式,人工需要在转运车的一侧将钣金件搬运到相应货架内,一方面,由于汽车钣金件往往体积较大,人工在转运车单侧上下料时较为费力,使操作流程及其不顺畅,同时增加了操作工人在取放钣金件上的耗时,影响转运效率。另一方面,因钣金件大多形状复杂,转运车的各层货架之间的距离都需要足够大,才能保证钣金件能够从转运车的一侧顺利插入到相应货架内,由此以来,则造成整个转运车因货架整体高度限制,而不能存放较多的钣金件,进而导致转运车转运效率低下。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提出了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来解决现有技术中转运车单侧上下料操作不顺畅、费时费力,转运效率低的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本技术提供了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包括:车架;承载组件,设置有四组,且两两对称设置在车架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组件包括支撑杆及多个托料件,所述支撑杆竖直固定在车架上,多个所述托料件从上往下等间距排布在支撑杆的侧壁上,且所述托料件与支撑杆侧壁通过旋转轴转动连接,所述托料件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及翻转部,所述承载部朝向车架内侧,翻转部朝向车架外侧,且翻转部的重力大于承载部的重力,各托料件上方所在的支撑杆上均设置有用于限制托料件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一限位柱,所述支撑杆最下端的托料件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部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二限位柱。在上述技术方案的基础上,优选的,所述托料件呈“L”型结构设置,且承载部位于水平段,翻转部位于竖直段。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翻转部朝向承载部的一侧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抵持第一限位柱的抵持部,所述抵持部与第一限位柱相接触的一面垂直于承载部。更进一步,优选的,所述第二限位柱位于支撑杆最下端所在的托料件底部,并靠近翻转部。优选的,所述托料件包括第一状态和第二状态,当支撑杆上的托料件未装载工件时,对应所述第一状态,在所述第一状态下,下方托料件上的翻转部与上方相邻托料件不发生接触;当支撑杆上的托料件装载工件时,对应所述第二状态,在所述第二状态下,下方托料件上的翻转部抵接上方相邻托料件的翻转部以使其向支架内侧翻转。优选的,所述翻转部的顶部设置有第一接触部,所述第一接触部的外表面呈圆弧型,所述翻转部底部与承载部连接处的外侧壁上设置有第二接触部,所述第二接触部为过渡圆弧。优选的,所述承载部上表面靠近第一限位柱的一端设置有用于防止工件滑动的限位凸台。优选的,所述车架的的前后两侧分别设置有用于工件进行防护的防护架。优选的,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万向滚轮。优选的,所述车架底部设置有AVG小车。本技术相对于现有技术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技术公开的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不存放工件的情况时,所有托料件在重力作用下,处于自由状态;使用过程中,第一层工件放置在最底端托料件的承载部上,受到工件重力的作用,第一个托料件翻转,联动上方的第二个托料件处于待上件的状态,接着放置第二层工件,后续各层工件堆放后以此类推,直至最上层工件放置完成,反之,将工件从上往下依次取出时,所有的托料件受到重力作用,依次回到自由状态。相对于现有技术而言,本技术结构简单,在上料时,可以实现在车架上从下往上依次层叠放置工件,在下料时,从上往下依次取走工件,操作方便,省事省力,同时通过在车架两侧设置承载组件,采用工件层叠放置,更适合结构复杂的钣金件,可以使该转运装置一次能够承载更多的工件,提高转运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公开的转运装置的立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公开的承载组件未装配工件时的状态示意图;图3为图2中A处局部放大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公开的承载组件装配一层工件时的状态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公开的承载组件装配两层工件时的状态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公开的转运装置满载工件时的装配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方式,对本技术实施方式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方式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方式,而不是全部的实施方式。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方式,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如图1所示,结合图2,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包括:车架1及四组承载组件2。其中,车架1用于固定承载组件2,并可对工件S进行转运。四组承载组件2,两两对称设置在车架1的左右两侧,由此可以在四组承载组件2围合的空间范围内进行上下放置工件S。承载组件2包括支撑杆21及多个托料件20,支撑杆21竖直固定在车架1上,多个托料件20从上往下等间距排布在支撑杆21的侧壁上,且托料件20与支撑杆21侧壁通过旋转轴22转动连接,托料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210及翻转部220,承载部210朝向车架1内侧,用于对工件S进行承载,翻转部220朝向车架1外侧,且翻转部220的重力大于承载部210的重力,各托料件20上方所在的支撑杆21上均设置有用于限制托料件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一限位柱23,支撑杆21最下端的托料件20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部2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二限位柱24。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在支撑杆21上从上往下等间距设置多个托料件20,并使托料件20与支撑杆21侧壁转动连接,初始状态下,即未开始放置工件S时,在翻转部220重力大于承载部210重力的因素下,所有的托料件20发生旋转,使的承载部210向支撑杆21外侧旋转,并由第一限位柱23进行限位,使承载部210止动,由此,为两侧支撑杆21之间释放工件S下料空间,避免承载部210对工件S从上往下上料时进行阻挡。支撑杆21最下端的托料件20在初始状态下,翻转部220向车架1外侧翻转,同时受第二限位柱24的限位,翻转部220只能旋转较小的角度,从而使承载部210的一端伸向支撑杆21的内侧。当支撑杆21最底部第一个托料件20的承载部210上放置第一层工件S后,受制于工件S的重力,承载部210带动翻转部220向支撑杆21内侧翻转,同时第一个托料件20的翻转部220联动上方的第二个托料件20的翻转部220向支撑杆21内侧进行翻转,使第二托料件20的承载部210的一端伸向支撑杆21的内侧,方便在第二个托料件20的承载部2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车架(1);/n承载组件(2),设置有四组,且两两对称设置在车架(1)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组件(2)包括支撑杆(21)及多个托料件(20),所述支撑杆(21)竖直固定在车架(1)上,多个所述托料件(20)从上往下等间距排布在支撑杆(21)的侧壁上,且所述托料件(20)与支撑杆(21)侧壁通过旋转轴(22)转动连接,所述托料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210)及翻转部(220),所述承载部(210)朝向车架(1)内侧,翻转部(220)朝向车架(1)外侧,且翻转部(220)的重力大于承载部(210)的重力,各托料件(20)上方所在的支撑杆(21)上均设置有用于限制托料件(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一限位柱(23),所述支撑杆(21)最下端的托料件(20)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部(2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二限位柱(24)。/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车架(1);
承载组件(2),设置有四组,且两两对称设置在车架(1)的左右两侧,所述承载组件(2)包括支撑杆(21)及多个托料件(20),所述支撑杆(21)竖直固定在车架(1)上,多个所述托料件(20)从上往下等间距排布在支撑杆(21)的侧壁上,且所述托料件(20)与支撑杆(21)侧壁通过旋转轴(22)转动连接,所述托料件(20)包括相互连接的承载部(210)及翻转部(220),所述承载部(210)朝向车架(1)内侧,翻转部(220)朝向车架(1)外侧,且翻转部(220)的重力大于承载部(210)的重力,各托料件(20)上方所在的支撑杆(21)上均设置有用于限制托料件(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一限位柱(23),所述支撑杆(21)最下端的托料件(20)底部设置有用于限制翻转部(220)旋转预定角度的第二限位柱(24)。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托料件(20)呈“L”型结构设置,且承载部(210)位于水平段,翻转部(220)位于竖直段。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转部(220)朝向承载部(210)的一侧内表面上设置有用于抵持第一限位柱(23)的抵持部(221),所述抵持部(221)与第一限位柱(23)相接触的一面垂直于承载部(210)。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便于上下料的转运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限位柱(24)位于支撑杆(21)最下端所在的托料件(20)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贺泽刚赵越由清羽
申请(专利权)人:十堰一诺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