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铁两用牵引车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57794 阅读:3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7 23:42
本发明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运输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该牵引车包括车架、两个导向机构以及升降单元,两个导向机构设置在车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导向机构均包括升降单元、导向轴以及导向轮,其中,升降单元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升降单元的伸缩端可沿竖向向下往返伸缩,导向轴的中心线和车架的宽度方向平行,导向轴固定设置在升降单元的伸缩端上,而导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导向轮可转动地相对设置在导向轴的两端。本发明专利技术可适应轨道以及公路等常规路面的不同路况,以提高公铁转换效率,以满足铁路货车制造与检修基地等作业场所频繁的调车作业。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公铁两用牵引车
本专利技术属于交通运输
,尤其涉及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
技术介绍
公铁两用牵引车又称为路轨两用车,是一种既能在轨道上行走,又能在公路等常规路面上行走的特种工程车辆。其主要运用于在轨道上牵引和推送大负荷的车辆或者机车,适用于各车辆厂、车辆段、机务段、站场、货场等作业场的调车作业。目前,国内公铁两用牵引车动力多数采用内燃机,只有少部分采用蓄电池。以蓄电池为动力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多数用于地铁、动车、高铁等检修基地,在调车作业频繁的铁路货车制造与检修基地,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未得到应用。随着国家对环保、节能的大力倡导,铁路货车制造与检修基地对纯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的需求也越来越迫切。在实现本专利技术的过程中,申请人发现现有技术中至少存在以下问题:现有技术中,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由于需要在轨道上以及公路等常规路面行走,但轨道以及公路等常规路面的路况并不一样,致使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的公铁转换效率低,不能满足铁路货车制造与检修基地等作业场所频繁的调车作业。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以解决现有技术中电动公铁两用牵引车在不同路况上行走带来的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所述牵引车包括:车架;两个导向机构,两个所述导向机构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所述导向机构均包括: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可沿竖向向下往返伸缩;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中心线和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导向轴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上;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轮可转动地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轴的两端。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单元相对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均通过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所述套筒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盖板,所述升降单元活动穿过所述套筒,所述升降单元的顶端通过销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盖板上,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可穿过所述套筒。更进一步地,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外侧套装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可滑动配合地穿过所述套筒。进一步地,每个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卡箍,所述导向轴的两端分别固定地设置在两个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的卡箍中。进一步地,所述车架的底部设置有液压系统,所述液压系统包括:蓄能组件;油缸,所述油缸设置有有杆腔和无杆腔,所述油缸为所述升降单元;第一换向阀,所述第一换向阀分别与所述油缸的有杆腔和无杆腔连通;以及,比例减压阀,所述比例减压阀包括减压阀与比例溢流阀,所述减压阀设置有进油口、出油口以及控制口,所述蓄能组件连通所述减压阀的进油口,所述第一换向阀连通所述减压阀的出油口,所述比例溢流阀连通所述减压阀的控制口。更进一步地,所述蓄能组件包括至少两组蓄能器,每组所述蓄能器分别通过所述比例减压阀和所述第一换向阀连通至少两组所述油缸;所述第一换向阀与所述油缸之间设置有用于防止油液回流的第二单向阀,所述蓄能组件连接有第一压力传感器,所述油缸连接有第二压力传感器;所述第一压力传感器、第二压力传感器、第一换向阀以及比例减压阀均电性连接有处理器。进一步地,所述液压系统还包括油泵以及油箱,所述油泵与所述油箱连通,所述蓄能组件与所述油泵连通;所述蓄能组件与所述油泵之间还设置有用于防止油液回流的第一单向阀以及用于过滤油液的过滤阀。进一步地,所述过滤阀与所述蓄能组件之间设置有第二换向阀,所述第二换向阀连接有用于控制油液压力的溢流阀,所述溢流阀连通所述油箱。进一步地,所述第二换向阀连接有反向梭阀,所述蓄能组件包括至少两组蓄能器,所述反向梭阀分别连通至少两组所述蓄能器。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由于牵引车的两个导向机构分别设置在车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而每个导向机构均包括升降单元,而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升降单元的伸缩端可沿竖向向下往返伸缩,导向轴的中心线和车架的宽度方向平行,导向轴固定设置在升降单元的伸缩端上,因此,控制升降单元的伸缩可带动导向轴沿竖向往返移动,由于两个导向轮可转动地相对设置在导向轴的两端,因此,导向轮可下降至地面上滚动。当牵引车处于铁路模式时,在升降单元的作用下,导向轮下降,使导向轮贴合钢轨,导向轮发挥自导向作用,以适应钢轨高低不平、道岔、小曲线等众多工况;而当牵引车处于公路模式时,导向轮收起,使导向轮脱离地面,以能在公路模式中快速行驶,从而适应轨道以及公路等常规路面的不同路况,以提高公铁转换效率,以满足铁路货车制造与检修基地等作业场所频繁的调车作业。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去除前箱和后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5为图1-图4中的导向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图5中的摄像头的布置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液压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图8是专利技术实施例的公铁两用车液压控制方法的流程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专利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专利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专利技术保护的范围。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去除前箱和后箱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图1的俯视结构示意图,图4为图2的俯视结构示意图,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牵引车包括车架1、驱动桥总成2和转向桥总成3,驱动桥总成2和转向桥总成3沿车架的长度方向从后向前依次设置在车架1的底部。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驱动桥总成2与车架1采用板簧悬挂装置联结,而转向驱动桥总成3与车架1可采用连接座刚性联结。结合图1-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牵引车还包括第一牵引电机和第二牵引电机,第一牵引电机和第二牵引电机均设置在车架1上,第一牵引电机和驱动桥总成2连接,以用于驱动桥总成2的驱动,而第二牵引电机和转向桥总成3连接,用于转向桥总成3的驱动,驱动桥总成2用于公路和铁路走行时提供动力,在走行时和转向驱动桥3共同分担车辆负载。结合图1以及图4,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牵引车还包括蓄电池组,蓄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包括:/n车架;/n两个导向机构,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所述导向机构均包括:/n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可沿竖向向下往返伸缩;/n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中心线和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导向轴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上;/n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轮可转动地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轴的两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车包括:
车架;
两个导向机构,两个所述导向机构分别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两端,每个所述导向机构均包括:
升降单元,所述升降单元具有固定端和伸缩端,所述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可沿竖向向下往返伸缩;
导向轴,所述导向轴的中心线和所述车架的宽度方向平行,所述导向轴固定设置在所述升降单元的伸缩端上;
导向轮,所述导向轮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导向轮可转动地相对设置在所述导向轴的两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相对设置有两个,每个所述升降单元的固定端均通过固定架安装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架包括套筒,所述套筒的侧面上设置有安装板,所述安装板固定设置在所述车架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上;
所述套筒的顶部固定设置有盖板,所述升降单元活动穿过所述套筒,所述升降单元的顶端通过销轴可转动地连接在所述盖板上,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可穿过所述套筒。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外侧套装有导向柱,所述导向柱可滑动配合地穿过所述套筒。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连接有卡箍,所述导向轴的两端分别固定设置在两个所述升降单元的输出端的卡箍中。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公铁两用牵引车,其特征在于,所述车架的底部设置...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书林凌斌尹辉李志鹏眭维朱学斌李振华雷鹏黄誉发邹峰方超王念龙
申请(专利权)人:中车株洲车辆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南;4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