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322081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3:0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包括支架,其位于结晶器上方;弧形管,其对称设置,两弧形管均活动设置在支架上;驱动机构,其适于驱动两弧形管沿支架长度方向同步靠近或远离;喷料孔,其开设在弧形管底部;进料管,其连接两弧形管的一端,经进料管向弧形管内加入有保护渣;通过驱动装置实现弧形管的同步运动,从而将保护渣均匀无死角的喷洒在钢水的表面。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
本技术涉及铸造
,尤其涉及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
技术介绍
在连铸生产中,向结晶器内均匀添加保护渣是连铸作业的一个重要环节。覆盖在钢水表面的保护渣具有绝热保温、吸收夹杂以及防止钢液二次氧化等冶金作用,同时降低钢水与结晶器壁的粘结,对铸坯质量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传统的人工加渣模式下,加渣量与加渣时间仅凭操作者的经验决定,由于一次推入的保护渣过于集中,渣金界面瞬间搅动后难以形成稳定的液渣层,造成连铸件的质量缺陷。除了传统的人工加渣模式,现有技术中还存在自动加渣装置,与人工加渣相比,自动加渣装置为封闭加料,具有减少扬尘对人体危害等优势,自动加渣装置带有气嘴,采用氩气作为载流气体将保护渣由流化床经喷嘴喷洒至结晶器内的钢液面上。但是现有自动加渣装置中的喷嘴在喷洒保护渣时,其工作行程段的范围无法覆盖整个钢液面,存在喷洒死角,难以形成稳定的液渣层,增大了连铸铸坯质量缺陷产生的可能性。综上,如何实现加渣装置的行程可调成为了本公司研究人员急需解决的问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如何实现加渣装置的行程可调;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本技术是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包括支架,其位于结晶器上方;弧形管,其对称设置,两弧形管均活动设置在支架上;驱动机构,其适于驱动两弧形管沿支架长度方向同步靠近或远离;喷料孔,其开设在弧形管底部;进料管,其连接两弧形管的一端,经进料管向弧形管内加入有保护渣;在本方案中,支架与两对称的弧形管通过驱动机构连接,使得两弧形管能够同步的靠近或者远离;由于常规的结晶器采用浸入式水口,因此在本方案中中采用中空弧形管,从而使得保护渣喷洒的更均匀;保护渣经进料管、弧形管,从喷料孔中喷出。为了说明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驱动机构包括双向螺纹管,其转动设置在支架上;移动板,其穿设在双向螺纹管上,且其一端与弧形管固定连接,另一端卡设在沿支架长度方向开设的滑槽内;手轮,其适于驱动双向螺纹管的转动;当转动手轮时,带动双向螺纹管转动,从而带动移动板的同步移动,进而带动两弧形管同步靠近或远离;双向螺纹管、移动板的配合与双头丝杆、丝母的配合原理一致,双向螺纹管转动带动两移动板的靠近或远离,移动板的一端卡设在滑槽内,从而保持移动板平移的稳定性,另一端与弧形管连接,带动弧形管的跟随运动。为了具体说明进料管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进料管包括保护渣输送管;支管,其一端与保护渣输送管转动连接;立管,其一端与支管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弧形管固定连接;在本方案中,采用一保护渣输送管、两支管、两立管;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保护渣输送管、立管的一端转动连接;采用一保护渣输送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进入弧形管内的保护渣数量一致。为了避免保护渣在注流凹槽内的钢水表面分布不均匀,本技术采用位于喷料孔内设置有T形吊杆,T形吊杆上吊设有锥形块;保护渣喷出时,保护渣撞击在锥形块上,借助锥形块的结构特点,将保护渣分散的喷出,避免保护渣在注流凹槽内的钢水表面分布不均匀。为了能够实现支架高度调节,本技术采用支架的两端均固定有滑条;滑条套设在与地面支撑的滑套内;滑套上穿设有与滑条相抵的紧固螺栓;通过调整滑条与滑套相对位置,再用紧固螺栓锁紧,从而实现支架高度调节。为了防止弧形管在移动时撞击支架,本技术采用立管沿支架长度方向延伸设置有防护遮挡板;防护遮挡板的长度大于弧形管的半径;当弧形管移动至边缘位置时,首先与支架撞击的是防护遮挡板,从而保护了弧形管;此外防护遮挡板的设置可避免保护渣喷出至结晶器外侧,造成保护渣浪费。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本技术是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通过驱动装置实现弧形管的同步运动,从而将保护渣均匀无死角的喷洒在钢水的表面。附图说明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技术进一步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俯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正视图;图3是图1A处放大图。图中:1-支架、2-结晶器、3-弧形管、4-喷料孔、5-双向螺纹管、6-移动板、7-手轮、8-保护渣输送管、9-支管、10-立管、11-T形吊杆、12-锥形块、13-滑条、14-滑套、15-紧固螺栓、16-防护遮挡板。具体实施方式现在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这些附图均为简化的示意图,仅以示意方式说明本技术的基本结构,因此其仅显示与本技术有关的构成。如图1-3所示,本技术是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包括支架1,其位于结晶器2上方;弧形管3,其对称设置,两弧形管3均活动设置在支架1上;驱动机构,其适于驱动两弧形管3沿支架1长度方向同步靠近或远离;喷料孔4,其开设在弧形管3底部;进料管,其连接两弧形管的一端,经进料管向弧形管内加入有保护渣;在本方案中,支架采用回形架,支架与两对称的弧形管通过驱动机构连接,使得两弧形管能够同步的靠近或者远离;由于常规的结晶器采用浸入式水口,因此在本方案中中采用中空弧形管,从而使得保护渣喷洒的更均匀;保护渣经进料管、弧形管,从喷料孔中喷出。如图1所示,为了说明驱动机构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驱动机构包括双向螺纹管5,其转动设置在支架1上;移动板6,其穿设在双向螺纹管5上,且其一端与弧形管3固定连接,另一端卡设在沿支架1长度方向开设的滑槽内;手轮7,其适于驱动双向螺纹管5的转动;当转动手轮7时,带动双向螺纹管5转动,从而带动移动板6的同步移动,进而带动两弧形管3同步靠近或远离;双向螺纹管、移动板的配合与双头丝杆、丝母的配合原理一致,双向螺纹管转动带动两移动板的靠近或远离,移动板的一端卡设在滑槽内,从而保持移动板平移的稳定性,另一端与弧形管连接,带动弧形管的跟随运动。如图1所示,为了具体说明进料管的具体结构,本技术采用进料管包括保护渣输送管8;支管9,其一端与保护渣输送管8转动连接;立管10,其一端与支管9的另一端转动连接,其另一端与弧形管3固定连接;在本方案中,采用一保护渣输送管、两支管、两立管;支管的两端分别与保护渣输送管、立管的一端转动连接;采用一保护渣输送管的目的是为了保持进入弧形管内的保护渣数量一致。如图3所示,为了避免保护渣在注流凹槽内的钢水表面分布不均匀,本技术采用位于喷料孔4内设置有T形吊杆11,T形吊杆11上吊设有锥形块12;保护渣喷出时,保护渣撞击在锥形块上,借助锥形块的结构特点,将保护渣分散的喷出,避免保护渣在注流凹槽内的钢水表面分布不均匀。如图1所示,为了能够实现支架高度调节,本技术采用支架1的两端均固定有滑条13;滑条13套设在与地面支撑的滑套14内;滑套14上穿设有与滑条13相抵的紧固螺栓15;通过调整滑条与滑套相对位置,再用紧固螺栓锁紧,从而实现支架高度调节。如图1所示,为了防止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n支架,其位于结晶器上方;/n弧形管,其对称设置,两所述弧形管均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n驱动机构,其适于驱动两弧形管沿所述支架长度方向同步靠近或远离;/n喷料孔,其开设在所述弧形管底部;/n进料管,其连接两所述弧形管的一端,经所述进料管向所述弧形管内加入有保护渣。/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支架,其位于结晶器上方;
弧形管,其对称设置,两所述弧形管均活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驱动机构,其适于驱动两弧形管沿所述支架长度方向同步靠近或远离;
喷料孔,其开设在所述弧形管底部;
进料管,其连接两所述弧形管的一端,经所述进料管向所述弧形管内加入有保护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连铸机自动加渣喷头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机构包括
双向螺纹管,其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架上;
移动板,其穿设在所述双向螺纹管上,且其一端与所述弧形管固定连接,另一端卡设在沿所述支架长度方向开设的滑槽内;
手轮,其适于驱动所述双向螺纹管的转动;
当转动所述手轮时,带动所述双向螺纹管转动,从而带动所述移动板的同步移动,进而带动两所述弧形管同步靠近或远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李俊杰朱富强任振海徐必靖豆乃远陈占领李亚刘泽杨刘威
申请(专利权)人:中天钢铁集团有限公司常州中天特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