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再沸器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315697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5-04 12:5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再沸器技术领域,公开一种再沸器,包括筒体,筒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壳程进口和至少一个壳程出口,所述筒体内安装有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内正对所述壳程进口处设置有弧形防振板,所述弧形防振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轴心弯曲,所述弧形防振板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并位于所有所述壳程进口的上方,所述壳程进口流入的液体经所述弧形防振板分流进入所述筒体内。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再沸器在筒体内壳程进口处设置弧形防振板,使壳程进口处的高速流体通过弧形防振板缓冲分流后从其两侧流入筒体内,避免了对换热管束的直接冲击,减缓了换热管束的疲劳失效,提高了再沸器的安全性和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再沸器
本技术涉及再沸器
,尤其涉及一种再沸器。
技术介绍
石化行业是传统的高能耗行业,换热器是石化行业中较为常见的换热装置,在能源危机和环保压力日益加剧的背景下,减少换热器的制造及运行、维修成本,保证换热器安全运行是一项重要课题。再沸器又称重沸器,是石化行业使用广泛的一种换热器,炼油行业近95%使用卧式热虹吸再沸器。随着化工、炼油等生产装置的大型化、集中化和连续化,作为生产装置中的主要换热部件,再沸器也趋于大型化,而换热器的大型化导致其内部流体流速更大,对再沸器内换热管产生的冲击也就更大。换热管是再沸器的关键部件,其为柔性部件,对振动最为敏感,在流体诱发振动的区域(即流体流动高速区)最易产生破坏。再沸器的大型化使得流体进入再沸器时流速过大,直接冲击换热管,引起换热管的强烈振动,使得换热管在振动引起的交变应力的作用下,位于主应力方向上的微裂纹会迅速扩展,最终导致换热管因疲劳开裂而失效。
技术实现思路
基于以上所述,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再沸器,以解决现有技术下的再沸器存在换热管易被高速流体冲击而失效的技术问题。为达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再沸器,包括筒体,所述筒体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壳程进口和至少一个壳程出口,所述筒体内安装有换热管束,所述筒体内正对所述壳程进口处设置有弧形防振板,所述弧形防振板朝向所述筒体的轴心弯曲,所述弧形防振板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并位于所有所述壳程进口的上方,所述壳程进口流入的液体经所述弧形防振板分流进入所述筒体内。>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弧形防振板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导流孔。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弧形防振板在所述筒体上的径向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壳程进口的横截面面积。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管,所述换热管为高通量管,所述高通量管包括基管和涂装于所述基管外表面上的高通量换热层。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再沸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两侧的前端管箱和后端管箱,所述前端管箱与所述筒体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管箱与所述筒体之间设置有管板,所述换热管束贯穿其两侧的所述管板并分别连通到所述前端管箱和所述后端管箱。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前端管箱上开设有管程进口和管程出口,且所述前端管箱内设置有分隔板,所述分隔板将所述前端管箱内空间分成进液空间和出液空间,所述进液空间与所述管程进口连通,所述出液空间与所述管程出口连通。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再沸器还包括管束固定组件,所述管束固定组件包括拉杆和安装于所述拉杆上的多个支撑板,所述拉杆的一端固定于所述筒体其中一侧的所述管板,所述拉杆的另一端沿所述筒体的轴向延伸,所述支撑板上开设有多个安装孔,所述换热管束和所述拉杆均穿设于所述安装孔中。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支撑板沿所述筒体的轴向等间隔设置,每个所述壳程进口处均设置有一个所述支撑板。作为一种再沸器的优选方案,所述弧形防振板固定于所述筒体或所述支撑板上。本技术的有益效果为:本技术提供的再沸器在筒体内壳程进口处设置弧形防振板,使壳程进口处的高速流体通过弧形防振板缓冲分流后从弧形防振板的两侧流入筒体内,避免了对换热管束的直接冲击,减缓了换热管束的疲劳失效;弧形防振板结构稳定,刚度高,抗冲击性强,在所受流体压力波动不断变化时,抖动幅度小,对换热管束防护作用可靠;弧形防振板结构简单,实现防振效果佳,且加工成本低,使得再沸器安全性更高、能耗更低以及使用寿命更长,能够创造更大的社会和经济效益。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技术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的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内容和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的主视图;图2是图1中I处的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的部分结构的侧视图。图中标示如下:1-筒体;11-壳程进口;12-壳程出口;2-换热管;3-弧形防振板;31-导流孔;4-管束固定组件;41-拉杆;42-支撑板;5-前端管箱;51-管程进口;52-管程出口;53-进液空间;54-出液空间;6-后端管箱;7-管板;8-分隔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解决的技术问题、采用的技术方案和达到的技术效果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术语“上”、“下”、“右”、等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和简化操作,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仅仅用于在描述上加以区分,并没有特殊的含义。如图1-图3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再沸器,该再沸器包括筒体1及安装在筒体1内的换热管束,筒体1上下相对两侧开设有至少一对壳程进口11和壳程出口12,第一换热流体从壳程进口11流入筒体1内,并从壳程出口12流出,换热管束内流动有第二换热流体,第一换热流体和第二换热流体通过换热管束的管壁进行换热。本实施例提供的再沸器在筒体1内正对壳程进口11处设置有弧形防振板3,弧形防振板3朝向筒体1的轴心弯曲,且弧形防振板3沿筒体1的轴向延伸并位于所有壳程进口11的正上方,从壳程进口11流入的高速的第一换热流体经弧形防振板3缓冲分流后从弧形防振板3的两侧流入筒体1内,避免了对换热管束的直接冲击。具体地,筒体1的直径和长度以及开设在筒体1上的壳程进口11和壳程出口12的数量可以根据再沸器的热负荷具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再沸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壳程进口(11)和至少一个壳程出口(12),所述筒体(1)内安装有换热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内正对所述壳程进口(11)处设置有弧形防振板(3),所述弧形防振板(3)朝向所述筒体(1)的轴心弯曲,所述弧形防振板(3)沿所述筒体(1)的轴向延伸并位于所有所述壳程进口(11)的上方,所述壳程进口(11)流入的液体经所述弧形防振板(3)分流进入所述筒体(1)内。/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再沸器,包括筒体(1),所述筒体(1)上开设有至少一个壳程进口(11)和至少一个壳程出口(12),所述筒体(1)内安装有换热管束,其特征在于,所述筒体(1)内正对所述壳程进口(11)处设置有弧形防振板(3),所述弧形防振板(3)朝向所述筒体(1)的轴心弯曲,所述弧形防振板(3)沿所述筒体(1)的轴向延伸并位于所有所述壳程进口(11)的上方,所述壳程进口(11)流入的液体经所述弧形防振板(3)分流进入所述筒体(1)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防振板(3)上均匀开设有多个导流孔(31)。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弧形防振板(3)在所述筒体(1)上的径向投影面积大于所述壳程进口(11)的横截面面积。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换热管束包括多个换热管(2),所述换热管(2)为高通量管,所述高通量管包括基管和涂装于所述基管外表面上的高通量换热层。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再沸器,其特征在于,所述再沸器还包括安装于所述筒体(1)两端的前端管箱(5)和后端管箱(6),所述前端管箱(5)与所述筒体(1)之间以及所述后端管箱(6)与所述筒体(1)之间设置有管板(7),所述换...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军姜红梅王春王微陈小哲于中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广厦环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