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辆减震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90718 阅读:3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11
本申请涉及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其包括减震器、储气罐以及吸震弹簧。减震器直接连接车身以及车轮,减震器包括缸筒、连接件、工作活塞以及活塞杆,活塞杆伸出缸筒的一端外周套接有弹性套,工作活塞贴近缸筒的底部时,弹性套受压变形,阻碍工作活塞快速靠近缸筒的底部,即避免工作活塞的端部撞击缸筒底部,有利于保证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车辆减震装置
本申请涉及减震的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车辆减震装置。
技术介绍
车辆的减震装置是由吸震弹簧和减震器共同组成的。广泛用于汽车、摩托车等,为加速车架与车身振动的衰减,以改善汽车的行驶平顺性。吸震弹簧用来支撑车身的重量,并吸收震动。减震器用来抑制弹簧吸震后反弹时的震荡及来自路面的冲击;在经过不平路面时,虽然吸震弹簧可以过滤路面的震动,但吸震弹簧自身还会有往复运动,因而通过减震器来抑制吸震弹簧的跳跃。减震器包括缸筒、工作活塞以及活塞杆。工作活塞滑动于缸筒的内部,并在工作活塞的上方、下方形成两个腔室;活塞杆的一端连接工作活塞,另一端伸出缸筒并连接车轮;缸筒远离活塞杆的一端连接车身,且缸筒内注有油液。车轮跳动时,工作活塞在缸筒内上下移动,缸筒内的油液便反复地从一个腔室经过不同的孔隙流入另一个腔室内。此过程中,孔壁与油液间的摩擦和油液分子间的内摩擦对震动形成阻尼力,使车辆的震动能量转化为油液热能,再由减震器吸收散发到大气中。减震装置应用至摩托车、电动车上时,通常将吸震弹簧套接至缸筒的外周,且吸震弹簧一端抵紧缸筒,另一端抵紧活塞杆,使得活塞杆具有伸出缸筒的趋势,进而实现利用吸震弹簧支撑车身的重量针对上述中的相关技术,专利技术人认为当车辆的载重量较大时,吸震弹簧受压变形明显,车身与车轮的距离小,则工作活塞背离活塞杆的端部与缸筒底部的距离小,此时,若地面的小起伏,也可能导致工作活塞的端部撞击缸筒底部,影响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保证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本申请提供一种车辆减震装置。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车辆减震装置采用如下的技术方案: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包括吸震弹簧以及减震器,所述减震器包括缸筒、工作活塞以及活塞杆,所述吸震弹簧套接于减震器的外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弹性套,位于缸筒外并套接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以及挡板,位于缸筒外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所述挡板位于弹性套背离筒体的一侧,所述弹性套沿活塞杆轴向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接缸筒、挡板;所述弹性套的两端分别抵紧缸筒、挡板时,所述工作活塞与缸筒底部之间存在间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减震器工作时,活塞杆随车轮跳动而伸缩,进而使得工作活塞在缸筒内上、下移动,此过程中,工作活塞贴近缸筒的底部时,弹性套受压变形,阻碍工作活塞快速靠近缸筒,即避免工作活塞的端部撞击缸筒底部,有利于保证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可选的,所述弹性套包括:贴合环,内周贴合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背离所述缸筒的侧壁用于抵接挡板;以及阻滞环,连接于所述贴合环朝向缸筒的一侧,内周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之间存在间距。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贴合环受压时的变形量有限,主要用于支撑于挡板;阻滞环受压时,阻滞环周向的内周、外周向外凸出,使得阻滞环沿轴向压缩,并利用阻滞环的弹性力阻碍挡板与缸筒之间相对靠近。可选的,所述贴合环背离缸筒的侧壁设为锥面,且直径较小的一端用于抵接所述挡板;所述挡板朝向贴合环的侧壁垂直活塞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挡板靠近缸筒时,贴合环先受压变形,且贴合环朝向挡板的锥面变形贴合至挡板的端面,即贴合环的外周向靠近挡板的方向翻转,则贴合环的内周抵紧活塞杆的外周;同时,贴合环的受压翻转,在阻滞环上产生外扩的作用力,使得阻滞环外周易于向外凸出;随后,挡板继续靠近缸筒,阻滞环受压变形,配合上述外扩的作用力,增加阻滞环外周的凸出,减少阻滞环内周的凸出,进而减少阻滞环与活塞杆之间的摩擦;同时,阻滞环外周的弹性变形量大,因弹性变形导致的发热量多位于外周处,便于及时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可选的,所述弹性套还包括:变形环,连接于所述阻滞环朝向缸筒的一侧,内周与所述活塞杆的外周之间存在间距;且所述变形环的环宽随靠近缸筒而减小。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形环上环宽较小的一端,其弹性模量较小,易于形变,则挡板靠近缸筒时,变形环上环宽较小的一端最先接触缸筒,并快速形变,进而控制变形环对缸筒的冲击;变形环的环宽随远离缸筒而增大,即变形环的弹性模量随远离缸筒而增大,并逐渐增大至等于阻滞环的弹性模量。可选的,所述变形环的内周为锥面,且直径较小的一端连接所述阻滞环;所述变形环的外周由一段圆弧绕变形环轴线旋转而成,且该圆弧的圆心位于所述阻滞环内;所述变形环朝向缸筒的端面为平面,垂直所述活塞杆。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变形环轴向受压而变形时,外周易于向外凸出,弹性变形量大,因弹性变形导致的发热量多位于外周处,便于及时将热量散发到大气中。可选的,还包括:挡环,连接于所述缸筒的外周;所述吸震弹簧的一端抵紧于挡板朝向缸筒的侧壁,另一端抵紧于所述挡环。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吸震弹簧的两端分别抵接挡板、挡环,使得挡板以及挡环具有相对远离的趋势,进而使得活塞杆具有伸出缸筒的趋势。可选的,所述挡环的内周设有螺纹,并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缸筒的外周。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通过调节挡环沿缸筒轴向的位置,进而实现调节吸震弹簧的预紧力;车辆的载重量大时,车身下压并靠近车轮,此时,转动挡环,并使得挡环相对于缸筒下移,因地面支撑车轮、活塞杆、挡板以及吸震弹簧,则缸筒相对于地面上移,即使得工作活塞位于缸筒中部合适的位置,为工作活塞的上下移动预留出合理的工件。可选的,所述挡环包括:抵环,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缸筒的外周,用于抵紧所吸震弹簧;以及锁环,通过螺纹连接于所述缸筒的外周,用于抵紧所述抵环背离吸震弹簧的侧壁。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利用抵环与锁环之间的相互抵紧,实现抵环与锁环之间相互锁紧,避免挡环沿缸筒的轴向移动。综上所述,本申请包括以下至少一种有益技术效果:1.减震器工作时,活塞杆随车轮跳动而伸缩,进而使得工作活塞在缸筒内上、下移动,此过程中,工作活塞贴近缸筒的底部时,弹性套受压变形,阻碍工作活塞快速靠近缸筒的底部,即避免工作活塞的端部撞击缸筒底部,有利于保证减震装置的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储气罐、连接件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缸筒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挡板、弹性套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调节组件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挡环的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4中A处的放大图。附图标记说明:1、减震器;11、缸筒;111、筒体;112、盖体;12、工作活塞;121、通孔;13、活塞杆;131、下连接环;2、连接件;21、上连接环;22、通道;221、第一孔;222、第二孔;223、第三孔;23、安装孔;3、储气罐;31、罐体;32、密封盖;33、浮动活塞;4、吸震弹簧;5、调节组件;51、座体;52、节流杆;521、粗杆;522、细杆;523、第一进出孔;524、调节孔;525、第二进出孔;53、密封件;54、压盖;55、调节杆;5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包括吸震弹簧(4)以及减震器(1),所述减震器(1)包括缸筒(11)、工作活塞(12)以及活塞杆(13),所述吸震弹簧(4)套接于减震器(1)的外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弹性套(8),位于缸筒(11)外并套接于所述活塞杆(13)的外周;以及/n挡板(7),位于缸筒(11)外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13);/n所述挡板(7)位于弹性套(8)背离筒体(111)的一侧,所述弹性套(8)沿活塞杆(13)轴向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接缸筒(11)、挡板(7);/n所述弹性套(8)的两端分别抵紧缸筒(11)、挡板(7)时,所述工作活塞(12)与缸筒(11)底部之间存在间距。/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车辆减震装置,包括吸震弹簧(4)以及减震器(1),所述减震器(1)包括缸筒(11)、工作活塞(12)以及活塞杆(13),所述吸震弹簧(4)套接于减震器(1)的外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弹性套(8),位于缸筒(11)外并套接于所述活塞杆(13)的外周;以及
挡板(7),位于缸筒(11)外并固定连接所述活塞杆(13);
所述挡板(7)位于弹性套(8)背离筒体(111)的一侧,所述弹性套(8)沿活塞杆(13)轴向的两端分别用于抵接缸筒(11)、挡板(7);
所述弹性套(8)的两端分别抵紧缸筒(11)、挡板(7)时,所述工作活塞(12)与缸筒(11)底部之间存在间距。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套(8)包括:
贴合环(81),内周贴合于所述活塞杆(13)的外周,背离所述缸筒(11)的侧壁用于抵接挡板(7);以及
阻滞环(82),连接于所述贴合环(81)朝向缸筒(11)的一侧,内周与所述活塞杆(13)的外周之间存在间距。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减震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环(81)背离缸筒(11)的侧壁设为锥面,且直径较小的一端用于抵接所述挡板(7);
所述挡板(7)朝向贴合环(81)的侧壁垂直活塞杆(13)。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减震装置,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骞吴海军
申请(专利权)人:临海市鹿城机车部件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