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及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289161 阅读:5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30 16:08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架设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及装置,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滑道梁上布设滑块支撑钢桁梁的节点处,在滑道梁两端分别布置步履顶;S2:两个所述步履顶向钢桁梁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和钢桁梁在所述滑道梁移动预设距离;S3: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顶起钢桁梁,移动所述滑块至下一节点位置,所述步履顶收回,使所述滑块单独支撑钢桁梁;S4:重复步骤S2和S3,直至移动钢桁梁至预设位置。该方案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步履顶必需安装在钢桁梁的节点位置,或者需要其他辅助装置将步履顶的顶推力分配置钢桁梁的节点位置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及装置
本专利技术涉及桥梁架设
,具体涉及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及装置。
技术介绍
由于钢桁梁弦杆为轴向受力构件,抗弯能力较弱,钢桁梁仅能在节点处承受较大的竖向支承力。因此目前钢桁梁顶推施工常采用拖拉式顶推方法,鲜少采用非节点支撑的步履式顶推方法。拖拉式顶推即通过在支墩上设置滑道、滑块、水平千斤顶等,待钢梁拼装完成后将滑块作用在钢桁梁节点处,钢梁的重量由每个滑道上的滑块承担,滑块通过钢绞线与千斤顶相连。采用水平千斤顶张拉钢绞线的方式,克服滑块与滑道之间的摩阻力,使钢梁向前拖进。这种方式钢梁顶推启动时有突进现象,钢绞线崩出容易伤人;且每走行一个滑道长度后,方能对钢梁进行横向纠偏。另外,现有的步履顶推方式中,步履顶必需安装在钢桁梁的节点位置,操作过程复杂,或者需要其他辅助装置将步履顶的顶推力分配置钢桁梁的节点位置,结构复杂。
技术实现思路
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缺陷,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及装置,能够解决现有技术中步履顶必需安装在钢桁梁的节点位置,或者需要其他辅助装置将步履顶的顶推力分配置钢桁梁的节点位置的问题。为达到以上目的,本专利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S1:在滑道梁上布设滑块支撑钢桁梁的节点处,在滑道梁两端分别布置步履顶;S2:两个所述步履顶向钢桁梁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和钢桁梁在所述滑道梁移动预设距离;S3: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顶起钢桁梁,移动所述滑块至下一节点位置,所述步履顶收回,使所述滑块单独支撑钢桁梁;S4:重复步骤S2和S3,直至移动钢桁梁至预设位置。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S2步骤具体包括:S21: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的竖向千斤顶向钢桁梁施加预设竖向力,使所述步履顶和滑块共同支撑所述钢桁梁;S22: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的水平千斤顶向钢桁梁施加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和钢桁梁在所述滑道梁上移动一个水平千斤顶行程;S23:竖向千斤顶收回,使所述滑块单独支撑钢桁梁,所述水平千斤顶带动竖向千斤顶回程,恢复至起始位置;S24:重复步骤S21、S22和S23,直至使所述滑块和钢桁梁在所述滑道梁上移动预设距离。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距离为至少使下一节点越过所述钢桁梁移动方向后方的所述步履顶,且所述滑块未越过移动方向前方所述步履顶的距离。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预设水平力H满足H>0.5μ1F,且H<μ2P1,其中,μ2为钢桁梁的下弦杆与步履顶间的摩阻系数,μ1为滑块以及步履顶与滑道梁之间的摩阻系数,F为滑块独自支撑钢桁梁时的支撑力,P1为预设竖向力。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μ1和μ2的关系为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步骤S3中,利用钢绞线将所述滑块拖拉至下一个节点位置。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根据钢桁梁下弦杆允许的抗弯承载力确定所述步履顶向钢桁梁施加的预设竖向力。另一方面,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装置,包括:滑道梁;两套步履顶,其分别布置在所述滑道梁的两端,用于提供预设竖向力支撑钢桁梁和/或输出预设水平力顶推钢桁梁;滑块,其设于所述滑道梁上,并位于两套所述步履顶之间,用于单独或者与所述步履顶共同支撑所述钢桁梁。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所述步履顶包括水平千斤顶和竖向千斤顶,所述竖向千斤顶用于提供预设竖向力,所述水平千斤顶用于输出预设水平力。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还包括垫块,其设于所述步履顶的竖向千斤顶上。与现有技术相比,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在于:利用两个步履顶向钢桁梁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滑块和钢桁梁在滑道梁上移动预设距离;利用两个步履顶顶起钢桁梁,移动滑块至下一节点位置,使滑块单独支撑钢桁梁,步履顶收回执行下一个行程的顶推;重复上述步骤,将钢桁梁顶推至设定位置。该方法中步履顶向钢桁梁施加的预设竖向力在钢桁梁下弦杆允许的抗弯承载力内,可使保证钢桁梁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充分发挥桁架下弦杆抗弯承载力,这样可以使步履顶不必安装在钢桁梁的节点位置,也不需要其他辅助装置将步履顶的顶推力分配置钢桁梁的节点位置,突破了钢桁梁步履顶推中必须在节点受力的限制。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的流程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1的示意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2中滑块与步履顶共同支撑钢桁梁的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2中钢桁梁移动预设距离的示意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实施例中步骤S3中滑块移动至下一节点的示意图。图中:1、钢桁梁;2、滑块;3、滑道梁;4、步履顶;5、垫块;6、支墩。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申请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申请的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以下结合附图对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结合图2所示,S1:在滑道梁3上布设滑块2支撑钢桁梁1的节点处,在滑道梁3两端分别布置步履顶4。在本实施例中,滑道梁3设置在支墩6上,按钢桁梁1的顶推跨度,在相应的钢桁梁节点处布置滑块2。钢桁梁1的重量全部由各滑块2承担,设各滑块2处支承力为F。结合图3和图4所示,S2:利用两个步履顶4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滑块2和钢桁梁1在滑道梁3上移动预设距离。在一些可选的实施例中,S2步骤具体包括:S21:利用两个步履顶4的竖向千斤顶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竖向力,使步履顶4和滑块2共同支撑钢桁梁1。优选地,根据钢桁梁1下弦杆允许的抗弯承载力确定步履顶4向钢桁梁1施加的预设竖向力。在本实施例中,步履顶4向钢桁梁1施加的预设竖向力在钢桁梁1下弦杆允许的抗弯承载力内,可使保证钢桁梁1的安全性的前提下,减小钢桁梁1对滑块2的压力。S22:利用两个步履顶4的水平千斤顶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水平力,使滑块2和钢桁梁1在滑道梁3上移动一个水平千斤顶行程。优选地,预设水平力H满足H>0.5μ1F,且H<μ2P1,其中,μ2为钢桁梁的下弦杆与步履顶间的摩阻系数,μ1为滑块以及步履顶与滑道梁之间的摩阻系数,F为滑块独自支撑钢桁梁时的支撑力,P1为预设竖向力。优选地,μ1和μ2的关系为在本实施例中,预设水平力H满足H>0.5μ1F,且H<μ2P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nS1:在滑道梁(3)上布设滑块(2)支撑钢桁梁(1)的节点处,在滑道梁(3)两端分别布置步履顶(4);/nS2:两个所述步履顶(4)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2)和钢桁梁(1)在所述滑道梁(3)上移动预设距离;/nS3: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4)顶起钢桁梁(1),移动所述滑块(2)至下一节点位置,所述步履顶(4)收回,使所述滑块(2)单独支撑钢桁梁(1);/nS4:重复步骤S2和S3,直至移动钢桁梁(1)至预设位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在滑道梁(3)上布设滑块(2)支撑钢桁梁(1)的节点处,在滑道梁(3)两端分别布置步履顶(4);
S2:两个所述步履顶(4)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竖向力后再输出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2)和钢桁梁(1)在所述滑道梁(3)上移动预设距离;
S3: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4)顶起钢桁梁(1),移动所述滑块(2)至下一节点位置,所述步履顶(4)收回,使所述滑块(2)单独支撑钢桁梁(1);
S4:重复步骤S2和S3,直至移动钢桁梁(1)至预设位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S2步骤具体包括:
S21: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4)的竖向千斤顶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竖向力,使所述步履顶(4)和滑块(2)共同支撑所述钢桁梁(1);
S22:利用两个所述步履顶(4)的水平千斤顶向钢桁梁(1)施加预设水平力,使所述滑块(2)和钢桁梁(1)在所述滑道梁(3)上移动一个水平千斤顶行程;
S23:竖向千斤顶收回,使所述滑块(2)单独支撑钢桁梁(1),所述水平千斤顶带动竖向千斤顶回程,恢复至起始位置;
S24:重复步骤S21、S22和S23,直至使所述滑块(2)和钢桁梁(1)在所述滑道梁(3)上移动预设距离。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钢桁梁顶推施工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预设距离为至少使下一节点越过所述钢桁梁(1)移动方向后方的所述步履顶(4),且所述滑块(2)未越过移动方向前方所述步履顶(4)的距离。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涂满明陈超凡刘玲晶刘润泽何加江宋小三宋志彪潘昕
申请(专利权)人:中铁大桥局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湖北;4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