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237757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了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左右传动轴与车架上分别设置的传感器,可以使实验台测量到压力和车架位移的数据,左右驱动机构可以给三轮车在左右两侧施加不同的载荷,并且传动轴可水平也可竖直设置,可以有效地模拟三轮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受力与车架位移的关系,从而更精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车辆工程
,更具体地,涉及一种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技术介绍

[0002]车辆在设计生产过程中,常常需要进行受力和扭矩等测试,以保障车辆在负重行驶过程中的稳定性和安全性。现有的实验装置普遍结构复杂,成本较高,且耐久性不强,使用周期较低。因此,现有技术中亟需一种能够进行车辆的实验测试,满足对车辆耐久性测试的高要求的技术方案。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
[0004]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通过下述技术方案予以实现:
[0005]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0006]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0007]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0008]所述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连接;
[0009]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0010]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和右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左传动件、右联轴器和右传动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
[0011]左联轴器与左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0012]右联轴器与右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0013]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左刚性空心框、左固定柱和左下传动轴,左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左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左支架固定连接;
[0014]右传动件包括右上传动轴、右刚性空心框、右固定柱和右下传动轴,右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右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右支架固定连接。
[0015]所述左电机和右电机均为感应电机或均为步进电机。
[0016]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0017]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
[0018]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
[0019]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0020]所述行程机构的前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后端与所述车架连接;
[0021]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
[0022]所述车架包括车头固定器,所述行程机构的后端与所述车头固定器固定连接,所述后轮轴通过连接件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为前置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联轴器和传动件;
[0023]联轴器与前置电机的输出轴连接,传动件的一端与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
[0024]传动件包括前传动轴、刚性空心框、固定柱和后传动轴,前传动轴的前端与联轴器连接,前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后传动轴的前端穿入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固定柱的前后两端都与固定支架固定连接。
[0025]所述前置电机为感应电机或步进电机。
[0026]所述驱动机构为液压泵。
[0027]本专利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左右传动轴与车架上分别设置的传感器,可以使实验台测量到压力和车架位移的数据,左右驱动机构可以给三轮车在左右两侧施加不同的载荷,并且传动轴可水平也可竖直设置,可以有效地模拟三轮车在实际行驶过程中水平和竖直方向的受力与车架位移的关系,从而更精确地获得车辆的耐久性参数。此外,本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便于拆装,极大提高了实验台的测试效率。
附图说明
[0028]图1是本专利技术的立体图。
[0029]图2是本专利技术的主视图。
[0030]图3是图1中行程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0031]图4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2]图5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
[0033]图6是图5的主视图。
[0034]图7是图5中行程机构的局部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5]下面根据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做进一步阐述。
[0036]如图1

3所示的三轮车车架2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1和车架2,底座1上设置有滑
轨,车架2设置在滑轨上,车架2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3,后轮轴3与车架2固定连接;底座1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5和后平叉摆臂4,后平叉支架 5与底座1固定连接,本实施例中,后平叉支架5焊接在底座1上。后平叉摆臂 4的一端与后平叉支架5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车架2通过万向节连接,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12;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连接;驱动机构与固定支架12固定连接,固定支架 12设置在滑轨上并可沿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固定支架12通过螺栓与底座 1固定连接。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13,车架2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
[0037]本实施例中,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101和右电机102,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111、左传动件、右联轴器112和右传动件,固定支架12包括左支架121和右支架122;左联轴器111与左电机101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111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13;右联轴器112与右电机102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112连接,另一端与后轮轴3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13。
[0038]本实施例中,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71、左刚性空心框81、左固定柱91 和左下传动轴61,左上传动轴71的上端与左联轴器111连接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包括底座和车架,其特征是,所述底座上设置有滑轨,所述车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所述车架中贯穿设置有后轮轴,所述后轮轴与所述车架固定连接;所述底座上还设置有后平叉支架和后平叉摆臂,所述后平叉支架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所述后平叉摆臂的一端与所述后平叉支架通过万向节连接,另一端所述车架通过万向节连接,所述滑轨上方还设置有行程机构、驱动机构和固定支架;所述行程机构上设置有拉压传感器,所述车架上设置有位移传感器;所述行程机构的一端均与所述驱动机构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连接;所述驱动机构与所述固定支架固定连接,所述固定支架设置在所述滑轨上并可沿所述滑轨滑动;在进行实验时,所述固定支架通过螺栓与所述底座固定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所述驱动机构包括左电机和右电机,所述行程机构包括左联轴器、左传动件、右联轴器和右传动件,所述固定支架包括左支架和右支架;左联轴器与左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左传动件的一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左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右联轴器与右电机的输出轴连接,右传动件的一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另一端与所述后轮轴转动连接,右传动件上设置拉压传感器。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三轮车车架耐久实验台,其特征是,左传动件包括左上传动轴、左刚性空心框、左固定柱和左下传动轴,左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左联轴器连接,左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左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左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左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左支架固定连接;右传动件包括右上传动轴、右刚性空心框、右固定柱和右下传动轴,右上传动轴的上端与右联轴器连接,右上传动轴的下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下传动轴的上端穿入右刚性空心框内并通过螺栓固定,右刚性空心框上套设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贯穿拉压传感器,右固定柱的上下两端都与右支架固定...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立鹏刘建军王浩权
申请(专利权)人:天津内燃机研究所天津摩托车技术中心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