烘焙及检测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237294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8 17:46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烘焙及检测系统。该烘焙及检测系统包括:烘焙装置及检测装置。烘焙装置包括中空内筒及中空外筒。内筒可受第一外力而沿第一路径绕轴心旋转,内筒包含第一环形壁,第一环形壁内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开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外筒设置于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并可受第二外力而至少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外筒具有第二开孔。检测装置邻近于烘焙装置设置,且具有接收口,接收口对应于外筒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其中第一开孔在第一路径旋转时至少与外筒于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对齐。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对齐。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对齐。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烘焙及检测系统


[0001]本技术涉及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尤其是关于一种咖啡豆烘焙及检测系统。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咖啡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欢迎。从近年来各咖啡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大街小巷的现象,足以显示人们对于咖啡需求增高的同时,质量也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换句话说,人们的喜好已从一般便利商店可以购得的罐装咖啡,提高为期待一杯从咖啡馆精心手工冲泡的高质量现煮咖啡。然而,冲泡出一杯出色的咖啡,咖啡豆本身及其烘焙方式乃是最重要的关键所在。
[0003]在一般烘焙咖啡豆的过程中,现有技术中的设备仅可记录其火力、风速、风温、锅炉转速、温差及湿度,作为决定烘焙时间的依据。在一般的烘焙工艺中,使用一探豆棒将少量咖啡豆取出,肉眼观察其颜色,或是根据烘焙时的爆音或闻其味道,以经验判断烘焙是否完成。然而,这种采用经验法则来判断咖啡豆烘焙的方式过于主观,无法运用科学量化的方式进行检测和评断。并且,这种传统作法需要有经验的咖啡豆烘焙师来操作,进而使成本过高,不符大众大量的需求。
[0004]因此,提供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以对一农业作物进行全自动的烘焙及检测,乃是业界所需。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的不足,提供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以对一待测对象进行自动烘焙及检测。
[0006]本技术的第一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其包括:烘焙装置及检测装置。烘焙装置包括中空内筒及中空外筒。内筒可受第一外力而沿第一路径绕轴心旋转,内筒包含第一环形壁,第一环形壁内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开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外筒设置于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并可受第二外力而至少在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之间移动,外筒具有第二开孔。检测装置邻近于烘焙装置设置,且具有接收口,接收口对应于外筒于第二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其中第一开孔于第一路径旋转时至少与外筒在第一位置及第二位置时的第二开孔对齐。
[0007]本技术的第二方面在于提供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其包括:烘焙装置及检测装置。烘焙装置包括中空内筒及中空外筒。内筒可受第一外力而沿一第一路径绕轴心旋转,内筒包含第一环形壁,第一环形壁内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开孔,第一开孔与容置空间相连通。外筒设置于内筒的至少一部分外,并可受一第二外力而移动,外筒具有第二开孔、第三开孔、盖体及闸门,盖体及闸门分别以移动的方式开启或关闭第二开孔及第三开孔,且第一开孔于第一路径移动时对齐于第二开孔或第三开孔。检测装置邻近于烘焙装置设置,且具有一接收口,接收口对应于第三开口。
[0008]本技术实施例的额外层面及优点将部分地在后续说明中描述、显示、或是经
由本技术实施例的实施而阐释。
附图说明
[0009]当结合附图阅读时,从以下详细描述容易理解本技术的各方面。应注意,各种特征可能未按比例绘制,且各种特征的尺寸可出于论述的清楚起见而任意增大或减小。
[0010]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立体图。
[0011]图2为本技术图1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侧视图。
[0012]图3为本技术图1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一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3]图4为本技术图1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二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4]图5为本技术图1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三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5]图6为本技术第二实施例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一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6]图7为本技术图6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二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7]图8为本技术图6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三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18]图9为本技术第三实施例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立体图。
[0019]图10为本技术图9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一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20]图11为本技术图9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二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0021]图12为本技术图9的烘焙及检测系统的第三动作的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2]以下公开内容提供用于实施所提供的标的物的不同特征的许多不同实施例或实例。下文描述组件和布置的特定实例。当然,这些仅是实施例且而并不是用于限制本技术。在本技术中,在以下描述中对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的上方或上方的形成的参考可包含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直接接触形成的实施例,并且还可包含额外特征形成于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之间从而使得第一特征与第二特征可不直接接触的实施例。另外,本技术可能在各个实例中重复参考标号和/或字母。此重复是出于简化和清楚的目的,且本身并不指示所论述的各种实施例和/或配置之间的关系。
[0023]为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特征、内容与优点及其所能达成的功效,现将本技术配合附图,并以实施例的表达形式详细说明如下,而其中所使用的附图,其主旨仅为示意及辅助说明书,故不应就所附的图式的比例与配置关系解读、局限本技术的保护范围。
[0024]本技术提供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其可采用全自动的方式对于一农业作物进行烘焙及检测。举例来说,农业作物可以是咖啡豆。在本技术中,操作者可事先设定咖啡豆的烘焙程度及香气风味,以烘焙出按客户定制的咖啡豆。烘焙程度例如是深烘焙、中烘焙或低烘焙。烘焙程度的差异可经由设定而区分。在本技术其他实施例中,烘焙及检测系统亦可应用于其他对象,例如其他需要烘焙或烘烤的农作物。
[0025]请参照图1及图2,其中图1为本技术第一实施例的烘焙及检测系统100的立体图,图2为本技术图1的烘焙及检测系统100的侧视图。本实施例的烘焙及检测系统100包括一烘焙装置1、一检测装置2及一控制装置3。检测装置2设置于烘焙装置1旁。控制装置3分别电性连接烘焙装置1及检测装置2,以控制烘焙装置1及检测装置2的运作。
[0026]在本实施例的烘焙装置1结构中,烘焙装置1包括一中空内筒4及一中空外筒5,外筒5设置于内筒4的至少一部分外。更详细来说,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外筒5环绕于内筒4的一部分之外。此外,烘焙装置1更包括一第一驱动装置6及一第二驱动装置7。第一驱动装置6及第二驱动装置7可分别位于内筒4的相对两侧。第一驱动装置6耦接内筒4,以提供一第一外力至内筒4,使内筒4可受第一外力而沿一轴心A旋转。第二驱动装置7耦接外筒5,以提供一第二外力给外筒5,使外筒5受第二外力而相对于内筒4移动,进而使外筒5至少可位于一第一位置及一第二位置。本实施例的外筒5受第二外力而亦沿着与内筒4旋转时相同的轴心A而围绕着内筒4周围旋转。在本实施例中,外筒5围绕着内筒4而以同向方式旋转。然而,在其他实施例中,外筒5可围绕着内筒4而以反向方式旋转。另外,内筒4及外筒5之间可包含一滑轨及/或轴承结构(图中未示),以使内筒4及外筒5平稳地相对旋转移动。
[0027]本实施例所揭示的内筒4为圆柱形,且内筒4包含一第一环形壁40及二底盖42。二底盖42分别设置于第一环形壁40的相对两端,以封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烘焙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烘焙及检测系统包括:烘焙装置,其包括:中空内筒,其可受第一外力而沿第一路径绕轴心旋转,所述内筒包含第一环形壁,所述第一环形壁内形成容置空间且具有第一开孔与所述容置空间相连通;及中空外筒,其设置于所述内筒的至少一部分的外部,并可受第二外力而至少在第一位置和第二位置之间移动,所述外筒具有第二开孔;以及检测装置,其邻近于所述烘焙装置设置,且具有接收口,所述接收口对应于所述外筒在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开孔;其中所述第一开孔在所述第一路径旋转时至少与所述外筒在所述第一位置及所述第二位置时的所述第二开孔对齐。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焙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焙及检测系统还包括:控制装置,其用以控制所述内筒及所述外筒的运动,其中:在接收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内筒与所述外筒均静止不动,且所述第一开孔对应于所述外筒在所述第一位置的所述第二开孔;且在释放状态时,所述控制装置控制所述内筒旋转,而所述外筒移动而使所述第二开孔移动至所述第二位置,以使所述第一开孔的所述第一路径的一部分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孔,且所述接收口对应于所述第二开孔。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焙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烘焙装置还包括:第一驱动装置,其耦接所述内筒,以提供所述第一外力至所述内筒;及第二驱动装置,其耦接所述外筒,以提供所述第二外力至所述外筒。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烘焙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还包含第二环形壁及至少一齿条,所述齿条设置于所述第二环形壁外;所述第二驱动装置包括动力源以及齿轮,所述动力源机械耦接所述齿轮,且所述齿轮啮合所述齿条。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烘焙及检测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外筒还包含中空的导引柱,其设置于所述第二开孔处并向外延伸,所述导引柱与所述第二开孔相连通。6.根据权利要求...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潮鸿庄少钧黄建智张钦宏朱燕华
申请(专利权)人:财团法人食品工业发展研究所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