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164957 阅读:20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22 01:2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它包括下盒体、转轴和位于所述下盒体上方的上盖体,所述上盖体一侧和下盒体一侧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上盖体相对的另一侧和下盒体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电子锁,所述下盒体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用以检测感应与头盔表面的距离,所述下盒体内还设置有对头盔稳固限位的固定限位装置,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包括头盔前沿固定座和头盔后沿固定座,所述头盔前沿固定座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一侧内壁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它能在与共享使用系统连接后提高共享头盔归还时的检测精确度,极大地增加了安全性。极大地增加了安全性。极大地增加了安全性。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


[0001]本技术涉及共享头盔
,特别是涉及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

技术介绍

[0002]目前,在现有技术中,共享单车及共享电动车的使用率越来越高,为了人们的交通安全以及骑行方便,很多共享单车或电动车上都配备有相应的共享头盔。然而,大多数共享头盔在归还时都是通过和车辆一起归还,经常会出现头盔失窃被盗或者直接丢失的情况,少数共享头盔可以实现和共享车辆分开管控,增加了一定的安全性,但头盔盒内使用的归还检测装置相对简单,检测的精确度不够高,还是会出现少数以其它近似大小或重量的物品冒充归还的情况。

技术实现思路

[0003]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它能在与共享使用系统连接后提高共享头盔归还时的检测精确度。
[0004]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
[0005]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它包括下盒体、转轴和位于所述下盒体上方的上盖体,所述上盖体一侧和下盒体一侧通过转轴可转动连接,所述上盖体相对的另一侧和下盒体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电子锁,所述下盒体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用以检测感应与头盔表面的距离,所述下盒体内还设置有对头盔稳固限位的固定限位装置。
[0006]进一步,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包括头盔前沿固定座和头盔后沿固定座,所述头盔前沿固定座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一侧内壁上,所述头盔后沿固定座设置在与头盔前沿固定座相对的下盒体另一侧内壁上。
[0007]进一步,所述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下盒体底部内壁上的第一非接触式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转轴所在一侧的下盒体内壁上的第二非接触式感应器,和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一侧内壁上的第三非接触式感应器,所述上盖体内壁上还设置有第四非接触式感应器。
[0008]进一步,所述固定限位装置是连接下盒体侧面和底面的横纵各五列的呈头盔顶弧形状的条形限位板。
[0009]进一步,所述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包括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一侧内壁上的第五非接触式感应器,设置在与所述第五非接触式感应器相对的下盒体另一侧内壁上的第六非接触式感应器,设置于所述转轴所在一侧的下盒体内壁上的第七非接触式感应器,和设置于所述下盒体底部内壁上的第八非接触式感应器。
[0010]进一步,所述电子锁包括设置在上盖体一侧上的锁舌和设置在下盒体一侧上的锁芯。
[0011]进一步,所述上盖体侧边边缘上设置有凸起的棱角。
[0012]进一步,所述下盒体底部外侧开设有若干棱条。
[0013]进一步,所述下盒体底部开设有若干条形穿孔。
[0014]进一步,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内还设置有重量感应装置。
[0015]采用了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具有以下的有益效果:
[0016]1.本技术与外接共享使用系统连接时,通过固定限位装置对放入的共享头盔进行固定限位,在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的作用下,对归还的头盔盔顶表面各部位进行距离检测感应,同时发出信号给到外接系统,系统会判断各部位检测到的数值是否在标准距离范围之内,进而将确认结果反馈到平台,进一步确保了归还的头盔的准确度,有效提高检测精确度,大大增加了安全性;
[0017]2.本技术与外接共享使用系统连接时,通过对头盔下盒体内部头盔前后沿固定座或者匹配头盔顶部形状的条形限位板的设计,使归还放置时更加准确到位,使检测感应更加快速准确,也进一步提高了头盔归还时的检测精确度,进一步增加安全性,同时也能增加头盔放置时的稳定性,防止骑行过程中头盔晃动造成的不必要损坏。
附图说明
[0018]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一另一方向所视的结构示意图;
[0020]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一的工作示意图;
[0021]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二的工作示意图;
[0023]图6为本技术上盖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7为本技术下盒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其中,1.上盖体,2.下盒体,3.转轴,41.第一非接触式感应器,42. 第二非接触式感应器,43.第三非接触式感应器,44.第四非接触式感应器, 45.第五非接触式感应器,46.第六非接触式感应器,47.第七非接触式感应器,48.第八非接触式感应器,51.头盔前沿固定座,52.头盔后沿固定座, 53.条形限位板,61.锁舌,62.锁芯,7.棱条,8.共享头盔一,9.共享头盔二,101.棱角,201.条形穿孔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为了使本技术的内容更容易被清楚地理解,下面根据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0027]实施例一:
[0028]如图1、所示,在本实施例一中,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它包括下盒体2、转轴3和位于下盒体2上方的上盖体1,上盖体1一侧和下盒体2一侧通过转轴3可转动连接,用以打开和盖合,实现取放头盔的过程。上盖体1相对的另一侧和下盒体2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电子锁,电子锁通过接收信号以实现开合的过程。下盒体2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用以检测感应与头盔表面的距离,可以是型号为LG5A65PI的激光距离传感器,位置可以是侧边内壁或者底面内壁上。下盒体2内还设置有固定限位装置,用以对
放入的共享头盔进行固定限位。如此设置,当头盔归还放入时,通过固定限位装置将头盔进行固定限位,而后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可以对头盔盔顶表面各部位进行距离检测感应,以判断各距离值是否符合平台初始设定的标准距离范围,进而确认归还的头盔是否真实一致。为了更好地固定限制头盔的位置,固定限位装置包括头盔前沿固定座51和头盔后沿固定座52,头盔前沿固定座51根据共享头盔一8的前沿开设对应尺寸和形状的卡槽,头盔后沿固定座52根据共享头盔一8的后沿开设对应尺寸和形状的卡槽。头盔前沿固定座51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2一侧内壁上,头盔后沿固定座52设置在与头盔前沿固定座51相对的下盒体2另一侧内壁上。如此设置可以更好地稳固头盔的位置,便于非接触式感应器检测感应,提高检测准确度的同时还能防止在骑行过程中对不使用的头盔造成不必要的损伤。为了更精准地检测归还的头盔,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包括设置于下盒体2底部内壁上的第一非接触式感应器41,设置于转轴3所在一侧的下盒体2内壁上的第二非接触式感应器42,和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2一侧内壁上的第三非接触式感应器43,上盖体1内壁上还设置有第四非接触式感应器44。如此设置,可以对共享头盔一8盔顶表面的四个部位进行距离检测感应,辐射面的范围广,进一步提高了检测精确度。电子锁包括设置在上盖体1 一侧上的锁舌61和设置在下盒体2一侧上的锁芯62,如此设置牢固性和安全度更高。上盖体1侧边边缘上设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其特征在于:包括下盒体(2)、转轴(3)以及位于所述下盒体(2)上方的上盖体(1),所述上盖体(1)一侧和下盒体(2)一侧通过转轴(3)可转动连接,所述上盖体(1)相对的另一侧和下盒体(2)相对的另一侧设置有相互配合的电子锁,所述下盒体(2)内壁上设置有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用以检测感应与头盔表面的距离,所述下盒体(2)内还设置有对头盔稳固限位的固定限位装置。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限位装置包括头盔前沿固定座(51)和头盔后沿固定座(52),所述头盔前沿固定座(51)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2)一侧内壁上,所述头盔后沿固定座(52)设置在与头盔前沿固定座(51)相对的下盒体(2)另一侧内壁上。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其特征在于:所述若干非接触式感应器包括设置于所述下盒体(2)底部内壁上的第一非接触式感应器(41),设置于所述转轴(3)所在一侧的下盒体(2)内壁上的第二非接触式感应器(42),和设置在与电子锁所在一侧相邻的下盒体(2)一侧内壁上的第三非接触式感应器(43),所述上盖体(1)内壁上还设置有第四非接触式感应器(44)。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非接触式智能化共享头盔盒,其特征在于:所述固...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凯万文杰张泰山
申请(专利权)人:永祺中国车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