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809368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6:0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和电动汽车,包括: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的电芯模块、集成控制总成、线束总成、负极输出铜排和控制模块;上壳体和下壳体拼合后形成一个整体;集成控制总成包括电池管理单元、分流器、信号采集镍片、铝巴、热敏电阻、铝巴支架和紧固件;电池管理单元、分流器、信号采集镍片、铝巴和热敏电阻分布于铝巴支架内,并通过紧固件固定。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将电芯模块、集成控制总成、线束总成、负极输出铜排和控制模块设置于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且集成控制总成的结构设置为将电池管理单元、分流器、信号采集镍片、铝巴和热敏电阻固定于铝巴支架内的结构;从而提高了储能电池系统的安全等级,解决了空间受限问题。题。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0001]本技术涉及电动汽车新能源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技术介绍

[0002]近年来,出于环境保护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原因,新能源汽车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与欢迎,新能源汽车包括纯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电动车等。其中电动汽车的续航里程问题一直是本领域技术人员的研究重点;因此,技术人员对储能电池系统的研究成为重中之重。然而,现有储能电池系统产线自动化程度低,结构复杂,零部件多,属于分散性,散热性能效果不理想;且空间利用率低,工艺成本高。

技术实现思路

[0003]针对
技术介绍
中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既能安全等级,又能解决了空间受限问题的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
[0004]本技术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0005]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上壳体、下壳体、电芯模块、集成控制总成、线束总成、负极输出铜排和控制模块;所述电芯模块、所述集成控制总成、所述线束总成、所述负极输出铜排和所述控制模块设置于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之间;所述上壳体和所述下壳体拼合后形成一个整体;所述集成控制总成包括电池管理单元、分流器、信号采集镍片、铝巴、热敏电阻、铝巴支架和紧固件;所述电池管理单元、所述分流器、所述信号采集镍片、所述铝巴和所述热敏电阻分布于所述铝巴支架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固定。
[0006]进一步地,所述信号采集镍片包括信号采集镍片缓冲结构。
[0007]进一步地,所述电池管理单元包括印制电路板,所述印制电路板上设有导锡口。
[0008]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正极组件嵌件和负极组件嵌件;所述正极组件嵌件上设有正极插件公端;所述负极组件嵌件上设有负极插件公端;所述控制模块上设有正极输出铜排,所述正极输出铜排上包括与所述正极插件公端匹配的正极插件母端;所述负极输出铜排上设有与所述负极插件公端匹配的负极插件母端。
[0009]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与所述正极组件嵌件和所述负极组件嵌件注塑成一体。
[0010]进一步地,所述上壳体上设有密封垫,所述密封垫设置于上壳体上用于与下壳体连接的一侧。
[0011]进一步地,所述控制模块还包括继电器、熔断器和安装支架,所述正极输出铜排、所述继电器和所述熔断器通过所述安装支架连接。
[0012]进一步地,所述下壳体为金属材料;所述下壳体上设有内腔,所述内腔上设有导胶槽;所述下壳体的外部设有散热片。
[0013]进一步地,所述储能电池系统还包括平衡阀,所述平衡阀设置于所述下壳体的外侧。
[0014]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电动汽车,所述汽车具有上述任一所述的储能电池系
统。
[0015]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本技术提供的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具有如下有益效果:通过将电芯模块、集成控制总成、线束总成、负极输出铜排和控制模块设置于能够拼接成整体的上壳体和下壳体之间;其中,集成控制总成的结构为将电池管理单元、分流器、信号采集镍片、铝巴和热敏电阻通过紧固件固定于铝巴支架内;从而使本技术涉及的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提高了安全等级,且解决了空间受限问题。
附图说明
[0016]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它附图。
[0017]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储能电池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0018]图2为图1中集成控制总成的结构示意图;
[0019]图3为图2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0020]图4为图1中正极组件嵌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1]图5为图1中负极组件嵌件的结构示意图;
[0022]图6为图1中负极输出铜排的结构示意图;
[0023]图7为图1中控制模块的结构示意图;
[0024]图8为图1中下壳体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中:1-上壳体、11-正极组件嵌件、111-正极插件公端、112-正极铜板、113-正极螺栓、12-负极组件嵌件、121-负极插件公端、122-负极铜板、123-负极螺栓、13-密封垫、2-下壳体、21-内腔、211-导胶槽、22-散热片、3-电芯模块、4-集成控制总成、41-电池管理单元、411-导锡口、42-分流器、43-信号采集镍片、431-采集镍片缓冲结构、44-铝巴、45-热敏电阻、46-铝巴支架、47-紧固件、5-线束总成、6-负极输出铜排、61-负极插件母端、7-控制模块、71-正极输出铜排、711-正极插件母端、72-继电器、73-熔断器、74-安装支架。
具体实施方式
[0026]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27]此处所称的“一个实施例”或“实施例”是指可包含于本技术至少一个实现方式中的特定特征、结构或特性。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顶”、“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8]如图1和图2所示,本技术实施例公开了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电芯模块3、集成控制总成4、线束总成5、负极输出铜排6和控制模块7;所述电芯模块
3、所述集成控制总成4、所述线束总成5、所述负极输出铜排6和所述控制模块7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拼合后形成一个整体;所述集成控制总成4包括电池管理单元41、分流器42、信号采集镍片43、铝巴44、热敏电阻45、铝巴支架46和紧固件47;所述电池管理单元41、所述分流器42、所述信号采集镍片43、所述铝巴44和所述热敏电阻45分布于所述铝巴支架46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47固定。
[0029]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储能电池系统通过将电芯模块3、集成控制总成4、线束总成5、负极输出铜排6和控制模块7设置于能够拼接成整体的上壳体1和下壳体2之间;其中,集成控制总成4的结构为将电池管理单元41、分流器42、信号采集镍片43、铝巴44和热敏电阻45通过紧固件47固定于铝巴支架46内;从而使本技术实施例涉及的储能电池系统及电动汽车提高了安全等级,解决了空间受限问题,且结构简单、经济适用。
[0030]如图3所示,在本技术另一实施例中,为了增加焊接的焊接强度,所述信号采集镍片43包括信号采集镍片缓冲结构431;所述电池管理单元41包括印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包括:上壳体(1)、下壳体(2)、电芯模块(3)、集成控制总成(4)、线束总成(5)、负极输出铜排(6)和控制模块(7);所述电芯模块(3)、所述集成控制总成(4)、所述线束总成(5)、所述负极输出铜排(6)和所述控制模块(7)设置于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之间;所述上壳体(1)和所述下壳体(2)拼合后形成一个整体;所述集成控制总成(4)包括电池管理单元(41)、分流器(42)、信号采集镍片(43)、铝巴(44)、热敏电阻(45)、铝巴(44)支架和紧固件(47);所述电池管理单元(41)、所述分流器(42)、所述信号采集镍片(43)、所述铝巴(44)和所述热敏电阻(45)分布于所述铝巴(44)支架内,并通过所述紧固件(47)固定。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信号采集镍片(43)包括信号采集镍片(43)缓冲结构。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池管理单元(41)包括印制电路板,所述印制电路板上设有导锡口(41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储能电池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壳体(1)上设有正极组件嵌件(11)和负极组件嵌件(12);所述正极组件嵌件(11)上设有正极插件公端(111);所述负极组件嵌件(12)上设有负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吕永民占莉谢世滨潘福中吴旭峰刘彬邱坤文梁幼明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