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76510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1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包括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电阻R6,电阻R2,电阻R3,电阻R1,电阻R4,电容C1,电阻R7,电阻R5,电阻R8,电阻R9,二极管D2,电阻R13,电阻R14,二极管D3,电阻R10,电阻R12,稳压二极管ZD1,电阻R11以及二极管D1组成。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使电子产品开机瞬间的浪涌冲击电流从常规的50A左右降低为2A左右,从根本上减小电源前的保险丝和桥堆等器件的开机浪涌冲击电流,更好的保护了元件的使用安全,增加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用寿命。用寿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


[0001]本技术属于电子电路领域,具体是指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

技术介绍

[0002]随着消费类电子产品的兴起,其自身所带的电源在高压输入部分都有一个容量很大的滤波电解电容,由于该电容在开机瞬间需要很大的浪涌冲击电流,而浪涌冲击电流会造成前面的保险和桥堆瞬间等器件的开机浪涌冲击电流非常大,容易导致电路元件因电流过大而损坏,极大的提高了电子产品的故障率,不利于延长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0003]故而,如何降低电子产品开机瞬间形成的浪涌冲击电流,以更好的保护元件的安全使用便是如今各个企业研发的方向。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上述问题,提供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使电子产品开机瞬间的浪涌冲击电流从常规的50A左右降低为2A左右,从根本上减小电源前的保险丝和桥堆等器件的开机浪涌冲击电流,更好的保护了元件的使用安全,增加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0005]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下述技术方案实现:
[0006]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包括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地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8,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9,P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与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2,P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N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ZD1,一端同时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1,以及P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组成。
[0007]进一步的,所述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AC

L和AC

N,且在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连接AC

L的一端上还串接有保险丝FR1。
[0008]作为优选,所述二极管D1的N极作为HV输出端,MOS管Q3的发射极接GND。
[0009]作为优选,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
[0010]本技术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
[0011]本技术使电子产品开机瞬间的浪涌冲击电流从常规的50A左右降低为2A左右,从根本上减小电源前的保险丝和桥堆等器件的开机浪涌冲击电流,更好的保护了元件的使用安全,增加电路的可靠性,提高了电子产品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0012]图1为本技术的电路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13]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不限于此。
[0014]实施例
[0015]如图1所示,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包括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地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8,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9,P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与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3,一端与二极管D3的N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0,一端与三极管Q4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12,P极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N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的稳压二极管ZD1,一端同时与三极管Q1的发射极和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1,以及P极与三极管Q1的集电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1组成。
[0016]所述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两个输入端分别连接AC

L和AC

N,且在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连接AC

L的一端上还串接有保险丝FR1。所述二极管D1的N极作为HV输出端,MOS管Q3的发射极接GND。所述三极管Q1的集电极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三极管Q1的发射极与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三极管Q5的发射极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
[0017]工作原理:当设备电源插入交流AC输入端时,如果此时AC输入端刚好是交流的正
半周或者负半周的最高值时,经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整流,一路经电阻R1、电阻R3、电容C1和电阻R4瞬间给三极管Q2的发射极提供电压,一路通过电阻R2、电阻R6、电阻R7组成的分压电路给Q2的基极提供偏置电压,此时三极管Q2导通,该电压经电阻R9、电阻R13、电阻R14组成的分压电路给三极管Q5的基极提供一个电压,同时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整流后的电压第三路经电阻R5、二极管D2给三极管Q4的发射极提供偏置电压,此时三极管Q5导通,经电阻R12电路使三极管Q4的基极电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AC输入过零导通电路,其特征在于:包括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三极管Q1,三极管Q2,MOS管Q3,三极管Q4,三极管Q5,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地经电阻R6后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2,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3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阻R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经电阻R4后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的电容C1,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2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7,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正输出端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5,一端与三极管Q2的发射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8,一端与三极管Q2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的电阻R9,P极与三极管Q1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Q4的发射极相连接的二极管D2,一端与三极管Q4的集电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的电阻R13,一端与三极管Q5的基极相连接、另一端与二极管桥式整流器BD1的负输出端相连接的电阻R14,P极与MOS管Q3的基极相连接、N极与三极管...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庞继浩何远健叶修雷贾红叶
申请(专利权)人:安徽省东科半导体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