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袁龙生专利>正文

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8075199 阅读:2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5:1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包括:容器,具有腔体;增氧机构,包括增氧结构和呼吸结构,所述呼吸结构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壁部上,所述增氧结构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内部,并沿所述腔体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以与腔体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以及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结构和浆式结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改善了氧气分布的效果,提高了物料的发酵质量,进而改善了酸马奶的产品品质,为马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提供了技术保障。提供了技术保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


[0001]本技术属于有氧发酵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

技术介绍

[0002]酸马奶是以鲜马奶为原料,经微生物有氧发酵且排出二氧化碳,不进行蒸馏而酿造出来的医疗保健饮料。其营养丰富、清凉爽口、醇厚浓郁、去暑解渴,是哈萨克、蒙古、维吾尔等少数民族的传统饮料。
[0003]现有技术中对酸马奶发酵设备的研究比较少,发酵质量低。基于现有技术的不足,为了迎接马产业的多元化发展,有必要设计出一种发酵质量高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有鉴于此,本技术提供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以提高待发酵物料,尤其是马奶的发酵质量。
[0005]本技术提供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包括:容器,具有腔体;增氧机构,包括增氧结构和呼吸结构,所述呼吸结构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壁部上,所述增氧结构设置于所述腔体的内部,并沿所述腔体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以与腔体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以及搅拌机构,包括驱动结构和浆式结构。
[0006]进一步,所述增氧结构包括气体分布器,所述气体分布器包括:进气管,贯穿所述腔体的壁部;出气管,具有多个分管,所述分管分别连通所述进气管,并依次沿所述腔体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与腔体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以及若干个曝气结构,均匀分布于所述分管上,以将分管中的气体均匀分布于所述发酵物料中。
[0007]进一步,各分管所在的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0
°
,90
°
]范围内。
[0008]进一步,所述增氧结构包括若干个曝气头,所述曝气头安装于所述腔体内壁并与外部供氧装置连接,或者所述曝气头作为所述曝气结构的构成部分,均匀分布于所述分管上;所述曝气头包括曝气头本体、曝气头端盖和曝气孔;所述曝气头本体具有第一腔室,所述曝气头端盖具有涡流室;所述曝气孔设置于所述曝气头端盖上,并与所述涡流室连通。
[0009]进一步,所述第一腔室包括按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圆锥状腔室和第一圆柱状腔室,所述涡流室包括按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圆锥状腔室和第二圆柱状腔室,所述第一圆柱状腔室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圆柱状腔室;所述第一圆柱状腔室外壁呈圆锥状,所述曝气孔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二圆柱状腔室或第二圆锥状腔室的壁部上。
[0010]进一步,所述曝气头本体具有端头部,所述曝气头端盖具有连接部,所述端头部与所述连接部通过螺纹或者法兰固定连接,所述端头部的外径小于所述连接部的内径和涡流室的内径。
[0011]进一步,所述曝气头沿着竖直方向连接于各分管的上部或侧部,相邻曝气头间的各分管的长度相等。
[0012]进一步,所述呼吸结构包括用于排出气体和吸入气体的呼吸阀,所述呼吸阀至少
有一个。
[0013]进一步,所述容器外部设置有以下机构中的至少一项:恒温机构,所述恒温机构包括保温层和夹层;所述保温层包裹于容器外部,所述夹层设置于所述容器和所述保温层之间,并且所述夹层具有用于实现恒温水循环的至少一组进水口和出水口;以及移动机构,包括移动把手和万向轮,以随意移动所述容器。
[0014]进一步,所述容器包括上端盖、罐身和下端盖,所述上端盖和罐身之间以及罐身和下端盖之间通过法兰连接或者焊接连接。
[0015]进一步,所述上端盖、罐身、下端盖上设置有以下结构中的至少一项:动力机构,进料口,压力手孔,清洗喷淋头,带玻璃视镜的观察孔,备用孔,玻璃视镜,液位传感器,温度传感器,支撑架以及出料口;所述动力机构与所述搅拌机构的驱动结构连接,包括电机、减速机、固定于上端盖上面的支座和机械密封结构,减速机设置于电机的输出端,支座支撑减速机和电机,机械密封结构设置于支座底部。
[0016]本技术所述空气曝气头依据伯努利原理设计,使气体进入涡流室后能均匀分布,配合前端带有锥形的曝气头端盖,在高压下形成高速旋转的涡流,经曝气孔喷出,与发酵罐内的物料摩擦、撕裂,随后粉碎雾化,进而改善了涡流增氧发酵装置的氧气分布的效果,提高了发酵质量。
[0017]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术手段,而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并且为了让本技术的上述和其他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明显易懂,以下特举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下。
附图说明
[0018]图1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的整体示意图。
[0019]图2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曝气头的剖面示意图。
[0020]图3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气体分布器的立体结构示意图。
[0021]图4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的气体分布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0022]图5是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气体分布器的正视结构示意图。
[0023]图6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的容器的俯视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24]为更进一步阐述本技术为达成预定技术目的所采取的技术手段及功效,以下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以下描述中的术语“上”、“下”、“上部”、“侧部”、“底部”、“首端”、“尾端”、“竖直”、“侧壁”以及“壁部”,仅是为了便于理解和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组件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
[0025]请参阅图1。在本技术较佳实施例中,本技术提供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包括容器20、增氧机构40和搅拌机构60。详细而言,容器20可以具有腔体202。增氧机构40包括增氧结构402和呼吸结构404,呼吸结构404设置于腔体202的壁部上,增氧结构402设置于腔体202的内部,并沿腔体202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以与腔体202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222。搅拌机构60设置于腔体202内部,包括驱动结构602和浆式结构604。
[0026]搅拌机构60可以设置于腔体202内部,更具体地,可以设置于增氧机构40的上方。
[0027]请参阅图2,以及图3至图5,增氧结构402可以主要由图2所示的曝气头30构成,也可以主要由图3至图5所示的气体分布器50构成。
[0028]更详细而言,在本较佳实施例中,增氧结构402主要由气体分布器50构成。气体分布器50例如是空气分布器。请参阅图3至图5。气体分布器50包括进气管502、出气管504和若干个曝气结构506。进气管502贯穿腔体202的壁部,以外接气体供应装置,例如无菌空气供应装置。出气管504具有多个分管541,各分管541分别连通进气管502,并依次沿腔体202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与腔体202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222,例如形成圆锥体状增氧腔222,圆锥体的周壁均布所述分管541。若干个曝气结构506均匀分布于出气管504上,以将出气管504中的气体均匀分布于发酵物料中。
[0029]换言之,在本较佳实施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容器(20),具有腔体(202);增氧机构(40),包括增氧结构(402)和呼吸结构(404),所述呼吸结构(404)设置于所述腔体(202)的壁部上,所述增氧结构(402)设置于所述腔体(202)的内部,并沿所述腔体(202)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以与腔体(202)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222);以及搅拌机构(60),包括驱动结构(602)和浆式结构(604)。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结构(402)包括气体分布器(50),所述气体分布器(50)包括:进气管(502),贯穿所述腔体(202)的壁部;出气管(504),具有多个分管(541),所述分管(541)分别连通所述进气管(502),并依次沿所述腔体(202)底部向上呈梯田状结构分布,与腔体(202)底部的锥度相配合形成增氧腔(222);以及若干个曝气结构(506),均匀分布于所述分管(541)上,以将分管(541)中的气体均匀分布于发酵物料中;各分管(541)所在的面与水平面之间的角度在[0
°
,90
°
]范围内。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增氧结构(402)包括若干个曝气头(30),所述曝气头(30)安装于所述腔体(202)内壁并与外部供氧装置连接,或者所述曝气头(30)作为所述曝气结构(506)的构成部分,均匀分布于所述分管(541)上;所述曝气头(30)包括曝气头本体(302)、曝气头端盖(304)和曝气孔(306);所述曝气头本体(302)具有第一腔室(301),所述曝气头端盖(304)具有涡流室(303);所述曝气孔(306)设置于所述曝气头端盖(304)上,并与所述涡流室(303)连通。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涡流增氧发酵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腔室(301)包括按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一圆锥状腔室(312)和第一圆柱状腔室(314),所述涡流室(303)包括按气流方向依次连接的第二圆锥状腔室(332)和第二圆柱状腔室(334),所述第一圆柱状腔室(314)部分收容于所述第二圆柱状腔室(334);所述第一圆柱状腔室(314)外壁呈圆锥状,所述曝气孔(306)贯穿设置于所述第二圆柱状腔室(334)或第二圆锥状腔室(332)的壁部上。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袁龙生苏宝洁刘佳洋李春恒袁龙会张宝英
申请(专利权)人:袁龙生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