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60826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14 13:38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属于汽车技术领域。它解决了现有把手隐蔽性差,且把手使用不便的问题。本汽车的拉手结构,汽车包括车体,车体的内表面上开设有隐藏孔,拉手结构包括位于车体内的拉手,拉手具有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且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能伸出隐藏孔,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与握持段铰接,当握持段伸出隐藏孔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围合形成握持口,当握持段位于车体内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沿直线依次排列。本汽车的拉手结构具有提高拉手隐蔽性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车体强度的优点。能保证车体强度的优点。能保证车体强度的优点。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汽车
,涉及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汽车顶棚拉手是在汽车行驶时,为保证乘员身体平衡,而设置的抓扶装置。顶棚拉手呈长条状,且拉手的两端通常通过紧固件固定在车内顶盖的侧横梁上,当汽车在行驶过程中发生晃动时,乘员握住拉手即可为身体提供支撑。
[0003]现有拉手,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轴销和弹簧隐藏式汽车顶棚拉手[专利号:202020249357.4;申请公布号:CN211765124U],该汽车顶棚拉手直接暴露安装在车内,导致顶棚拉手占用了车内空间。为解决顶棚拉手占用车内空间的问题,汽车生产厂商对现有车身结构进行改进,例如中国专利文献资料公开了一种隐藏式安全拉手[专利号:201020236221.6;申请公布号:CN201736860U],包括呈U字形的安全拉手和开设有凹槽的顶棚内衬板,凹槽的开口上罩设有可沿汽车顶棚内衬板表面移动的盖板,安全拉手设于凹槽内。该结构通过在顶棚内衬板上开设凹槽,以对安全拉手进行收纳,避免拉手占用车内空间。
[0004]但是,安全拉手实际所需占用的汽车的空间并没有发生改变,因为凹槽的设置只是让位,以改变拉手的设置位置。拉手上的握持口,是拉手不能缺少的特征,进一步来说,凹槽的开设是避免安全拉手占用车内空间,由于安全拉手呈U字形的结构,导致凹槽的开设深度深,且因拉手在使用时需伸出凹槽,导致设于凹槽内的安全拉手相对于直接设置在车体内的安全拉手而言,设于凹槽内高度更高,这增大了凹槽的开设深度,导致车体的强度被削弱。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解决拉手隐蔽性差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车体的强度。
[0006]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汽车包括车体,所述车体的内表面上开设有隐藏孔,拉手结构包括位于车体内的拉手,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具有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且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能伸出隐藏孔,所述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与握持段铰接,当握持段伸出隐藏孔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围合形成握持口,当握持段位于车体内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沿直线依次排列。
[0007]将长条状的拉手分成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且将第一转动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与握持段铰接,该结构使得拉手具有两种不用的形态,即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的形态和拉手处于使用状态时的形态。当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沿直线依次排列,使得拉手的握持口消失,以减少隐藏拉手对车体空间的占用,即减小车体上为拉手提供让位而开设的深度,由此在提高拉手隐蔽性的同时尽可能保证车体的强
度。进一步来说,只要保证了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的铰接关系,并结合拉手隐藏时的形态,将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的具体形态根据实际调整,即将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的整体形态根据隐藏孔的形态进行设置,使得拉手在隐藏状态时充当盖板以对隐藏孔起到遮挡的作用,该结构一方面避免额外设置盖板来对隐藏孔进行遮挡,另一方面简化了拉手的取放步骤。
[0008]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隐藏孔为长条孔,所述拉手呈长条状,且拉手的宽度小于隐藏孔的宽度,当拉手位于车体内时,拉手的长度大于隐藏孔的长度。因隐藏孔轮廓形状与拉手的轮廓形状相同,通过合理设置拉手的设置位置,即将拉手的长度方向与隐藏孔的长度方向设置成一样,且将拉手的宽度小于隐藏孔的宽度使拉手能穿过隐藏孔,该结构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且增大拉手对隐藏孔的遮挡面积。进一步,结合拉手分段式的结构,使得拉手的长度可以大于隐藏孔的长度,以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进一步提高把手的隐蔽性。
[0009]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车体包括车架和开设有上述隐藏孔的顶盖,所述拉手位于车架与顶盖之间,所述车架具有供第一转动段伸入的容纳腔,所述第一转动段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且第一转动段有部分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所述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位于隐藏孔的孔口。将拉手设于车架与顶盖之间,避免在车体上开设凹槽,以保证车体的强度。因第一转动段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容纳腔为第一转动段的转动提供让位空间,而第一转动段有部分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使得乘客可穿过隐藏孔即可触及到第一转动段位于隐藏孔与容纳腔之间的部分,只需对该部分施加作用力即可使第一转动段转动,避免乘客的手穿过隐藏孔将握持段拉出,该结构减小隐藏孔的开设面积。同时,将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均设置在隐藏孔的孔口,一方面使得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对隐藏孔的孔口进行遮挡,另一方面使得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能够方便的穿过隐藏孔。因开启拉手的关键是让第一转动段转动,该结构通过按压第一转动段即可使得拉手开启,使得拉手使用方便。
[0010]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第一转动段呈长条状,且第一转动段的中部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当第一转动段转动后,第一转动段的一端伸入容纳腔内,且第一转动段的另一端伸出隐藏孔。将第一转动段的中部与容纳腔的腔壁铰接,一方面减小第一转动段的转动幅度,使得隐藏孔的开设面积减小,另一方面保证第一转动段转动稳定性,即拉手能顺畅地开启和回收,由此提高拉手的隐蔽性的同时使得拉手使用方便。
[0011]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拉手结构还包括用于限制第一转动段转动的限位结构和能推动第二转动段移动的推动结构,当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后,推动结构推动第二转动段转动使第一转动段、握持段和第二转动段之间围合形成上述握持口。从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后,第二转动段转动,可得知第一转动段的转动是与第二转动段的转动关联的,进一步来说,因拉手处于隐藏状态时呈长条状,使得第一转动段对第二转动段的移动起到限位的作用,即推动结构不能推动第二转动段朝第一转段移动,当第一转动段的转动后,第一转动段倾斜为第二转动段的转动提供了让位空间,使得推动结构能推动第二转动段朝第一转段移动。也就是说,只要限位结构解除对第一转动段的限制,即可使得拉手开启。由此提高拉手隐蔽性的同时提高拉手使用的便捷性。
[0012]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车架包括抵靠部,所述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均抵靠在抵靠部上,所述限位结构包括位于抵靠部上的第一磁性件和位于第一转动段上的第
二磁性件,所述第一磁性件与第二磁性件相吸。抵靠部的设置一方面为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提供支撑,另一方面明确了握持段和第一转动段的初始位置。因此,将第一磁性件设置在抵靠部上,将第二磁性件设置在第一转动段,当拉手由开启状态恢复至隐藏状态时,只需将第一转动段与抵靠部贴合,即可使得拉手回退至初始位置,由此提高拉手的使用稳定性。通过设置磁铁结构使得第一限位件与第二限位件连接和分离方便。
[0013]在上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中,所述推动结构包括滑轨和能沿滑轨移动的滑座,所述第二转动段与滑座铰接,所述推动结构还包括用于推动滑座移动的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抵靠滑座,且弹簧的另一端抵靠滑轨。由弹簧为滑座的移动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汽车的拉手结构,汽车包括车体(1),所述车体(1)的内表面上开设有隐藏孔(11),拉手结构包括位于车体(1)内的拉手(2),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2)具有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且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均能伸出隐藏孔(11),所述第一转动段(21)和第二转动段(23)均与握持段(22)铰接,当握持段(22)伸出隐藏孔(11)时,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之间围合形成上述握持口(24),当握持段(22)位于车体(1)内时,第一转动段(21)、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沿直线依次排列。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隐藏孔(11)为长条孔,所述拉手(2)呈长条状,且拉手(2)的宽度小于隐藏孔(11)的宽度,当拉手(2)位于车体(1)内时,拉手(2)的长度大于隐藏孔(11)的长度。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车体(1)包括车架(12)和开设有上述隐藏孔(11)的顶盖(13),所述拉手(2)位于车架(12)与顶盖(13)之间,所述车架(12)具有供第一转动段(21)伸入的容纳腔(121),所述第一转动段(21)与容纳腔(121)的腔壁铰接,且第一转动段(21)有部分位于隐藏孔(11)与容纳腔(121)之间,所述握持段(22)和第二转动段(23)均位于隐藏孔(11)的孔口。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汽车的拉手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转动段(21)呈长条状,且第一转动段(21)的中部与容纳腔(121)的腔壁铰接,当第一转动段(21)转动后,第一转动段(21)的一端伸入容纳腔(12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查正钢朱俊豪解胜凯张亮亮刘涛
申请(专利权)人:吉利汽车研究院宁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