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利查询>郑琬玥专利>正文

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16214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10:1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辆内部悬挂杆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下方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下端与拉手框上端中间位置连接固定,所述拉手框中间位置设有便于手扶的抓取口,所述抓取口左右内壁之间滑动设有便于手压的抓手杆,所述连接块下端设有便于插杆插入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下端口位置设有用于引导插杆进入的引导罩,所述固定套内顶部中间位置系有一根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下端与拉手框内部的牵引件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拉手的弊端进行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切换成锁定状态,避免在加速或者减速情况下发生的身体歪斜,实用性强。实用性强。实用性强。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


[0001]本技术涉及公共交通设备
,具体是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

技术介绍

[0002]公交拉手作为公共设施一部分,为乘客提供安全舒适的便利,采用聚碳酸酯(防弹胶)作为拉手原料粒子,无论何种冲力,也不会发生任何安全事故。公交拉手吊带作为中间一部分,也是起到相当的作用,因此对吊带的材质要求很高。防火织带具有抗阻燃、高强度、耐高温、耐磨等众多特点,现广大公交公司及地铁公司均采用此类织带作为拉手吊带,也可以用在其他公共交通上。
[0003]现有的公共交通用拉手在使用时会发生摆动的问题,这样就会导致手扶人员身体发生倾斜,给乘客带来安全隐患。为此,我们提出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
[0005]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辆内部悬挂杆上的连接块,所述连接块下方设有插杆,所述插杆下端与拉手框上端中间位置连接固定,所述拉手框中间位置设有便于手扶的抓取口,所述抓取口左右内壁之间滑动设有便于手压的抓手杆,所述连接块下端设有便于插杆插入的固定套,所述固定套下端口位置设有用于引导插杆进入的引导罩,所述固定套内顶部中间位置系有一根牵引绳,所述牵引绳下端与拉手框内部的牵引件连接。
[0007]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拉手框内部的传递腔,所述抓手杆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嵌入传递腔内部的滑动块,所述滑动块外端与传递腔内壁滑动设置,所述滑动块下侧与传递腔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弹簧连接固定,所述牵引绳由两根钢丝绳构成,每根钢丝绳下端都穿过插杆顶部的开口,并沿着插杆内部进入传递腔内部,最后与滑动块上端连接固定,所述传递腔内部设有用于引导钢丝绳的导向轮。
[0008]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导向轮上设有用于防止钢丝绳脱落的引导环。
[0009]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抓手杆上端面设有用于提高抓持舒适度的弹性层,弹性层表面设有与手指相配合的凹槽。
[0010]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插杆上端为半球形结构。
[0011]作为本技术再进一步的方案:所述插杆上还设有用于限制其转动的旋转限位件,所述旋转限位件包括设置在插杆内部的充气腔,所述充气腔外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活塞孔,每个活塞孔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活塞块,所述活塞孔外端所在的插杆表面设有凹槽,每个
活塞块外端面设有摩擦层,所述活塞块内侧通过第二弹簧与充气腔内壁连接固定。
[001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本技术针对现有拉手的弊端进行设计,可以根据需要切换成锁定状态,避免在加速或者减速情况下发生的身体歪斜,实用性强。
附图说明
[0013]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
[0014]图2为本技术内部的结构示意图。
[0015]图3为本技术的结构局部放大图。
[0016]其中:拉手框11、导向轮12、传递腔13、滑动块14、第一弹簧15、充气管16、气囊17、抓取口18、抓手杆19、插杆20、引导罩21、固定套22、连接块23、半球形结构24、牵引绳25、充气腔26、活塞块27、凹槽28、第二弹簧29。
具体实施方式
[0017]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8]实施例1
[0019]请参阅图1

3,本技术实施例中,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辆内部悬挂杆上的连接块23,所述连接块23下方设有插杆20,所述插杆20下端与拉手框11上端中间位置连接固定,所述拉手框11中间位置设有便于手扶的抓取口18,所述抓取口18左右内壁之间滑动设有便于手压的抓手杆19,所述连接块23下端设有便于插杆20插入的固定套22,所述固定套22下端口位置设有用于引导插杆20进入的引导罩21,所述固定套22内顶部中间位置系有一根牵引绳25,所述牵引绳25下端与拉手框11内部的牵引件连接,当需要紧急情况时,人们手会紧握拉手框11下侧和抓手杆19,从而使得抓手杆19沿着抓取口18内壁向下移动,从而触发牵引件,此时拉手框11会带动插杆20向上运动,从而插入固定套22内部,从而避免手扶部位发生晃动的问题;
[0020]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拉手框11内部的传递腔13,所述抓手杆19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嵌入传递腔13内部的滑动块14,所述滑动块14外端与传递腔13内壁滑动设置,所述滑动块14下侧与传递腔13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弹簧15连接固定,所述牵引绳25由两根钢丝绳构成,每根钢丝绳下端都穿过插杆20顶部的开口,并沿着插杆20内部进入传递腔13内部,最后与滑动块14上端连接固定,所述传递腔13内部设有用于引导钢丝绳的导向轮12,所述导向轮12上设有用于防止钢丝绳脱落的引导环;
[0021]所述抓手杆19上端面设有用于提高抓持舒适度的弹性层,弹性层表面设有与手指相配合的凹槽;
[0022]在实际使用时,当没有遇到刹车或者起步时,人站着,手扶抓手杆19,插杆20从固定套22中脱离,整个装置处于活动状态,当需要刹车或者起步时,手会紧握抓手杆19和拉手框11底部,从而使得抓手杆19和拉手框11相对滑动,这样拉手框11会带动插杆20向上运动,
进而使得插杆20顶部插入固定套22内部,从而对拉手位置进行锁定,提高拉手的安全性。
[0023]为了使得插杆20插入固定套22内部更加平滑,所述插杆20上端为半球形结构24。
[0024]实施例2
[0025]与实施例1相区别的是:所述插杆20上还设有用于限制其转动的旋转限位件,所述旋转限位件包括设置在插杆20内部的充气腔26,所述充气腔26外侧面设置有若干个活塞孔,每个活塞孔中滑动配合有一个活塞块27,所述活塞孔外端所在的插杆20表面设有凹槽28,每个活塞块27外端面设有摩擦层,所述活塞块27内侧通过第二弹簧29与充气腔26内壁连接固定,在第二弹簧29的作用下活塞块27收入活塞孔内部,所述凹槽28的充气端通过充气管16与气囊17的排气端连接,所述气囊17设置在抓手杆19下方的拉手框11上,当抓手杆19沿着抓取口18内壁向下移动时,气囊17会被压缩,这样活塞块27在气压的作用下会向外伸出,从而抵压固定套22内壁,以便防止插杆20在固定套22内部转动,进一步提高了拉手的可靠性。
[002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在实际使用时,当没有遇到刹车或者起步时,人站着,手扶抓手杆19,插杆20从固定套22中脱离,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包括用于固定在车辆内部悬挂杆上的连接块(23),所述连接块(23)下方设有插杆(20),所述插杆(20)下端与拉手框(11)上端中间位置连接固定;其特征在于,所述拉手框(11)中间位置设有便于手扶的抓取口(18),所述抓取口(18)左右内壁之间滑动设有便于手压的抓手杆(19),所述连接块(23)下端设有便于插杆(20)插入的固定套(22),所述固定套(22)下端口位置设有用于引导插杆(20)进入的引导罩(21),所述固定套(22)内顶部中间位置系有一根牵引绳(25),所述牵引绳(25)下端与拉手框(11)内部的牵引件连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应用在公共交通上的拉手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牵引件包括设置在拉手框(11)内部的传递腔(13),所述抓手杆(19)左右两端分别设有一个嵌入传递腔(13)内部的滑动块(14),所述滑动块(14)外端与传递腔(13)内壁滑动设置,所述滑动块(14)下侧与传递腔(13)底部之间通过第一弹簧(15)连接固定,所述牵引绳(25)由两根钢丝绳构成,每根钢丝绳下端都穿过插杆(20)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琬玥
申请(专利权)人:郑琬玥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相关技术
    暂无相关专利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