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8023449 阅读:2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9 23:02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属于雨水处理技术领域。包括:“W”型雨水篦、变坡式导流槽以及开口路缘石,所述开口路缘石上设置有贯穿开口路缘石两侧的切入式豁口;所述切入式豁口一侧的道路上设置有变坡式导流槽;变坡式导流槽上覆盖有“W”型雨水篦;所述变坡式导流槽的两面均采用斜板式结构,用于减少雨水在变坡式导流槽内的停留时间;所述切入式豁口另一侧设置有绿地;变坡式导流槽底部一侧与切入式豁口一侧连通,切入式豁口另一侧与绿地连通;所述切入式豁口的切变段为一弧形,沿道路纵向切变夹角为15‑30°。本发明专利技术有效解决了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开口路缘石雨水径流截留效率低的问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路缘石,特别是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属于雨水处理

技术介绍
在海绵城市建设中,低影响开发城市道路得到了广泛应用,即在道路与绿化带之间设置开口式路缘石,将道路雨水径流汇入到周围绿地中进行调蓄与净化。目前工程中低影响开发道路路缘石开口的方式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单一路缘石开口,该种方式路缘石开口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截留率受道路横坡、纵坡、边沟等影响较大,尤其是当道路纵坡大于横坡时,路缘石开口对道路雨水径流截留率较低,无法满足工程设计要求。(2)路缘石开口与道路变坡组合,由于在路缘石开口前设置了道路变坡,增加了开口前径流水深,因此提高了路缘石开口对道路雨水径流的截留效率,但该种方式道路施工繁琐,并且道路变坡的坡度难以控制,且存在行车安全隐患。针对上述工程应用存在的问题,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导流槽和下凹强化收水型雨水篦子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装置,既能实现道路雨水径流的高效截留,又便于施工安装,并且不会引起交通安全隐患。目前低影响开发道路路缘石开口设计方法已收到广泛关注,已公布的相关专利如下:中国专利公开CN108589466A“一种截留初期雨水的路缘石豁口引流装置”,该专利在雨水口周边环绕设置引流槽,沿道路纵坡方向顺坡向下连接路缘石豁口,在雨量较大时通过雨水口排放,该装置由于雨水口位于豁口上游,且雨水口与引流槽底部高差较小,截留槽截留效率低,且雨水篦子容易松动,截留槽也存在行车安全隐患,施工不方便;CN109837817A“一种海绵城市用路缘石”,该专利在缘石和路面内部均设置有引水支管,引水主管与下水管连接,但其更注重排水;中国专利公开CN111705589A“一种空心可透水路缘石的雨水收集系统”设计了空心可透水路缘石、绿化带内的雨水井、地下的雨水调节池、以及连接这些部件的管道,设施结构复杂,道路雨水径流截留率低,不便于日常维护管理。中国专利公开CN105648873A“一种舱蓄式路缘石”道路雨水主要通过雨水收集孔收集,但该路缘石并未设置与绿化带排放通道,且道路雨水径流容易超越雨水收集孔,导致城市道路雨水径流截留效率低。
技术实现思路
为克服现有的道路路缘石装置的不足,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有效解决了低影响开发道路开口路缘石雨水径流截留效率低的问题。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所采取的技术方案是: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包括:“W”型雨水篦、变坡式导流槽以及开口路缘石,所述开口路缘石上设置有贯穿开口路缘石两侧的切入式豁口;所述切入式豁口一侧的道路上设置有变坡式导流槽,变坡式导流槽与开口路缘石一体设置;变坡式导流槽上覆盖有“W”型雨水篦,道路上的雨水可沿道路横坡和纵坡进入到变坡式导流槽内;所述变坡式导流槽的两面均采用斜板式结构,用于减少雨水在变坡式导流槽内的停留时间;所述切入式豁口另一侧设置有绿地;变坡式导流槽底部一侧与切入式豁口一侧连通,切入式豁口另一侧与绿地连通;所述切入式豁口的切变段为一弧形,沿道路纵向切变夹角为15-30°,其通过导流作用,用以提高雨水径流截留效率。进一步地,所述“W”型雨水篦包括多组圆弧下凹型篦体。进一步地,根据道路等级,所述“W”型雨水篦包括1-3组圆弧下凹型篦体,每组圆弧下凹型篦体的宽度为15-20cm,圆弧下凹型篦体中间最大下凹深度为1-2cm。进一步地,所述开口路缘石首尾采用凹凸结构,其与相邻路缘石采用所述凹凸结构拼接在一起。进一步地,所述绿地高程低于切入式豁口下沿10-20cm。进一步地,所述切入式豁口的切变夹角为25°。进一步地,所述变坡式导流槽底板与所述切入式豁口下沿齐平。进一步地,沿道路纵向,所述变坡式导流槽的长度大于所述切入式豁口的长度,并小于所述开口路缘石的长度。进一步地,所述“W”型雨水篦高程低于所述切入式豁口上沿高程。相对于现有技术,本专利技术具有如下技术效果:本专利技术截留效率高,不影响交通安全,便于加工和施工安装,同时维护管理简单,便于更换。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的平面示意图;图2是本专利技术图1的A-A剖面示意图;图3是本专利技术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的立体示意图;图中,1-“W”型雨水篦,2-切入式豁口,3-变坡式导流槽,4-绿地,5-路面,6-开口路缘石。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3对本专利技术进行详细说明。如图1-3所示,本实施例的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包括:“W”型雨水篦1、变坡式导流槽3以及开口路缘石6,开口路缘石6上设置有贯穿开口路缘石6两侧的切入式豁口2。切入式豁口2一侧的道路上设置有变坡式导流槽3,变坡式导流槽3与开口路缘石6一体设置。变坡式导流槽3上覆盖有“W”型雨水篦1,道路上的雨水可沿道路横坡和纵坡进入到变坡式导流槽3内。变坡式导流槽3的两面均采用斜板式结构,用于减少雨水在变坡式导流槽3内的停留时间。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设置有绿地4。变坡式导流槽3底部一侧与切入式豁口2一侧连通,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与绿地4连通。切入式豁口2的切变段为一弧形,沿道路纵向切变夹角为25°,其通过导流作用,用以提高雨水径流截留效率。开口路缘石6首尾采用凹凸结构,其与相邻路缘石采用凹凸结构拼接在一起。本实施例中,如图2所示,“W”型雨水篦1包括2组圆弧下凹型篦体。每组圆弧下凹型篦体的宽度为20cm,中间最大下凹深度为2cm,“W”型雨水篦1高程低于切入式豁口2上沿高程。此外,绿地4高程低于切入式豁口2下沿16cm。变坡式导流槽3底板与切入式豁口2下沿齐平。此外,沿道路纵向,变坡式导流槽3的长度大于切入式豁口2的长度,并小于开口路缘石6的长度。上述实施例只是为了更清楚说明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做出的列举,并非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定,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根据本领域的公知常识对本申请技术方案的变通亦均在本申请保护范围之内,总之,上述实施例仅为列举,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以所附权利要求书范围为准。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包括:“W”型雨水篦(1)、变坡式导流槽(3)以及开口路缘石(6),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路缘石(6)上设置有贯穿开口路缘石(6)两侧的切入式豁口(2);所述切入式豁口(2)一侧的道路上设置有变坡式导流槽(3),变坡式导流槽(3)与开口路缘石(6)一体设置;变坡式导流槽(3)上覆盖有“W”型雨水篦(1),道路上的雨水可沿道路横坡和纵坡进入到变坡式导流槽(3)内;所述变坡式导流槽(3)的两面均采用斜板式结构,用于减少雨水在变坡式导流槽(3)内的停留时间;所述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设置有绿地(4);变坡式导流槽(3)底部一侧与切入式豁口(2)一侧连通,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与绿地(4)连通;所述切入式豁口(2)的切变段为一弧形,沿道路纵向切变夹角为15-30°,其通过导流作用,用以提高雨水径流截留效率。/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包括:“W”型雨水篦(1)、变坡式导流槽(3)以及开口路缘石(6),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路缘石(6)上设置有贯穿开口路缘石(6)两侧的切入式豁口(2);所述切入式豁口(2)一侧的道路上设置有变坡式导流槽(3),变坡式导流槽(3)与开口路缘石(6)一体设置;变坡式导流槽(3)上覆盖有“W”型雨水篦(1),道路上的雨水可沿道路横坡和纵坡进入到变坡式导流槽(3)内;所述变坡式导流槽(3)的两面均采用斜板式结构,用于减少雨水在变坡式导流槽(3)内的停留时间;所述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设置有绿地(4);变坡式导流槽(3)底部一侧与切入式豁口(2)一侧连通,切入式豁口(2)另一侧与绿地(4)连通;所述切入式豁口(2)的切变段为一弧形,沿道路纵向切变夹角为15-30°,其通过导流作用,用以提高雨水径流截留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所述“W”型雨水篦(1)包括多组圆弧下凹型篦体。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带导流槽的一体式开口路缘石,其特征在于:根据道路等级,所述“W”型雨水篦(1)包括1-3组圆弧下凹型篦体,每...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王建龙孙铮李荭鑫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建筑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