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79056 阅读:2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包括输送线及结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端的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平移机构、与所述平移机构滑动连接的升降机构以及与所述升降机构升降连接的铲脚机构,所述铲脚机构包括安装板、铲脚、伸缩调节部和间距调节部,所述铲脚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铲脚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调节部相连,所述铲脚之间通过间距调节部相连。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从两侧对工件进行支撑实现上下料,减小单边的受力,适于较为笨重的工件的输送,且适应各种尺寸的工件,结构更加合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
本技术涉及自动化运输
,具体涉及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
技术介绍
当输送线对较大的工件进行作业和运输时,例如电控柜、充电桩等,传统的输送线对这些工件的上下料及周转一般是靠吊装或者使用叉车,非常影响生产效率且有较大的安全隐患,不能满足高效的生产需求,而且产品普遍体积与重量较大,定制化产品多,因此如何在保证安全性的情况下,实现多种规格产品的生产,最大限度的提高生产效率,是电控柜、充电桩等生产行业的一大难点。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自动上下料的输送装置,从两侧对工件进行支撑实现上下料,减小单边的受力,适于较为笨重的工件的输送,适应各种尺寸的工件,结构更加合理。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自动上下料的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线及结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端的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平移机构、与所述平移机构滑动连接的升降机构以及与所述升降机构升降连接的铲脚机构,所述铲脚机构包括安装板、铲脚、伸缩调节部和间距调节部,所述铲脚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铲脚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调节部相连,所述铲脚之间通过间距调节部相连。进一步的,所述上料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对中组件,所述对中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线端部,所述对中组件包括两个夹块以及对中模组,所述夹块沿所述输送线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对中模组驱动所述夹块同时靠近或远离。进一步的,所述对中模组包括固定座、对中导轨、对中齿条和对中电机,每侧的所述夹块分别连接一所述对中齿条,所述对中导轨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对中齿条与所述对中导轨滑动连接,对中齿轮夹持于两所述对中齿条之间,所述对中电机驱动所述对中齿轮。进一步的,所述平移机构包括立柱、横梁和第一直线模组,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所述立柱顶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相连。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齿条,第一导轨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安装板上,所述第一电机连接有第一齿轮,所述第一齿轮与所述第一齿条啮合,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导轨安装板固定连接。进一步的,所述立柱外侧面通过斜撑与地面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升降机构包括升降模组,所述升降模组设置有升降支架、升降导轨和升降丝杆,所述安装板连接于所述升降支架下端,所述升降导轨和升降丝杆安装于所述升降支架上,所述平移机构通过滑块与所述升降导轨滑动连接,第一丝杆螺母与所述升降丝杆螺纹连接,所述第一丝杆螺母与所述平移机构固定连接,所述升降丝杆一端连接有升降电机。进一步的,所述铲脚设置有两个,两个所述铲脚通过连接板与所述安装板相连,所述伸缩调节部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与连接板之间,所述间距调节部设置于所述铲脚与所述连接板之间。进一步的,所述伸缩调节部包括伸缩导轨、伸缩丝杆与伸缩电机,所述伸缩导轨和伸缩丝杆设置于所述安装板下表面,所述连接板通过滑块与所述伸缩导轨滑动连接,所述伸缩丝杆连接有第二丝杆螺母,所述第二丝杆螺母与所述连接板固定连接,所述伸缩电机驱动所述伸缩丝杆转动。进一步的,所述间距调节部包括设置于所述连接板下表面的间距导轨,所述铲脚与所述间距导轨滑动连接,所述铲脚端部还分别连接有间距齿条,间距齿轮分别与所述间距齿条啮合,所述间距齿轮由间距电机驱动旋转。本技术的一种自动上下料的输送装置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是,从两侧对工件进行支撑上下料,减小单边的受力,适于较为笨重的工件的输送,且适应各种尺寸的工件,结构更加合理。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的上料组件示意图;图3是本技术的对中组件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的平移机构侧视图;图5是本技术的升降机构示意图;图6是本技术的铲脚机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技术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技术的限定。参照图1所示,为本技术的一种自动上下料的输送装置的实施例示意图。本技术的输送装置包括输送线10及结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0两端的上料组件20和下料组件30。上料组件20在输送线10的上料端将工件送至输送线10上,输送线10对工件进行输送,工件到达下料端时,下料组件30将工件从输送线10上取下。为保证输送装置的安全性,在输送装置外还可以设置有安全围栏。所述上料组件20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0两侧的平移机构21、与所述平移机构21滑动连接的升降机构22以及与所述升降机构22升降连接的铲脚机构23。从两侧对工件进行支撑,减小单边的受力,结构更加合理。所述铲脚机构23包括安装板231、铲脚232、伸缩调节部和间距调节部,所述铲脚232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铲脚232与所述安装板231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调节部相连,所述铲脚232之间通过间距调节部相连。通过伸缩调节部的设置使得铲脚232能够伸缩,从而在工件进入上料组件20中间过程中避让工件,在工件在上料组件20中间放置好后,能够插入工件内,对工件形成支撑,在升降机构22和平移机构21的带动下将工件送至输送线10上,完成上料动作。通过设置间距调节部,铲脚232之间的距离可调整,从而能够适应不同尺寸的工件,提高本技术装置的适用范围。参照图2和图3所示,由于上料组件20从两侧夹持工件,为保证每侧受力相同,工件应当位于两平移机构21中心位置,而当上料时工件位于中心位置,则下料时工件也一定位于中心位置,因此本实施例中仅所述上料组件20还设置有对中组件40。为方便安装对中组件40,所述对中组件40设置于所述输送线10端部。所述对中组件40包括两个夹块41以及对中模组42,由于平移机构21对称设置于输送线10两侧,即输送线10的中线也位于上料组件20中心,因此所述夹块41沿所述输送线10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对中模组42驱动所述夹块41同时靠近或远离。及两夹块41的中心线始终不变,工件放置于两夹块41之间,随着夹块41的夹紧,工件被对中。本实施例中,所述对中模组42包括固定座421、对中导轨422、对中齿条423和对中电机424,每侧的所述夹块41分别连接一所述对中齿条423,所述对中导轨422与所述固定座421固定连接,所述对中齿条423与所述对中导轨422滑动连接,对中齿轮夹持于两所述对中齿条423之间,所述对中电机424驱动所述对中齿轮。由于对中齿轮夹持于两对中齿条423之间,即对中齿轮同时与两对中齿条423啮合,当对中电机424驱动对中齿轮转动,两对中齿条423同时向相反的方向移动,实现对工件的对中。参照图2和图4所示,所述平移机构21包括立柱211、横梁212和第一直线模组,所述横梁212固定在两所述立柱211顶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安装在所述横梁212上,所述升降机构22与所述第一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线及结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端的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平移机构、与所述平移机构滑动连接的升降机构以及与所述升降机构升降连接的铲脚机构,所述铲脚机构包括安装板、铲脚、伸缩调节部和间距调节部,所述铲脚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铲脚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调节部相连,所述铲脚之间通过间距调节部相连。/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输送线及结构相同且分别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端的上料组件和下料组件,所述上料组件包括对称设置于所述输送线两侧的平移机构、与所述平移机构滑动连接的升降机构以及与所述升降机构升降连接的铲脚机构,所述铲脚机构包括安装板、铲脚、伸缩调节部和间距调节部,所述铲脚至少设置有两个,所述铲脚与所述安装板之间通过所述伸缩调节部相连,所述铲脚之间通过间距调节部相连。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料组件之间还设置有对中组件,所述对中组件设置于所述输送线端部,所述对中组件包括两个夹块以及对中模组,所述夹块沿所述输送线中线对称设置,所述对中模组驱动所述夹块同时靠近或远离。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对中模组包括固定座、对中导轨、对中齿条和对中电机,每侧的所述夹块分别连接一所述对中齿条,所述对中导轨与所述固定座固定连接,所述对中齿条与所述对中导轨滑动连接,对中齿轮夹持于两所述对中齿条之间,所述对中电机驱动所述对中齿轮。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机构包括立柱、横梁和第一直线模组,所述横梁固定在两所述立柱顶部,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安装在所述横梁上,所述升降机构与所述第一直线模组相连。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输送线自动上下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直线模组包括至少两根第一直线导轨和第一齿条,第一导轨安装板与所述第一直线导轨滑动连接,第一电机安装于所述第一导轨安装板上,所述第一电机连...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建吴东高长峰薛亮闫硕吴家鑫孙福久栾晓阳张宏涛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亨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