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979051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4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驱动电机安装在直线减速器上,直线减速器安装在机架上,升降杆安装在直线减速器上,左直线轴承安装在机架左侧安装孔里,左导柱安装在左直线轴承上,右直线轴承安装在机架右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导柱安装在右直线轴承上,升降板安装在左导柱和右导柱顶端,升降杆顶端通过浮动接头安装在升降板底部,下极限发射传感器和上极限发射传感器都安装在左安装支架上,上极限接收传感器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都安装在右安装支架上,若干个料盘安装在升降板上。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稳定可靠,而且自动化实现了料盘的等间距升降操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
本技术属于材料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
技术介绍
现有的保温材料加工时,基本上都是采用人工进行上下料操作,一方面大大增加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同时大大降低了其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容易出现安全事故,从而影响操作人员的人身安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稳定可靠,而且自动化实现了料盘的等间距升降操作。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本技术采取的技术方案为: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右固定环、升降杆、左固定环、左导柱、浮动接头、左直线轴承、下极限发射传感器、左安装支架、上极限发射传感器、上极限接收传感器、右安装支架、右直线轴承、下极限接收传感器、直线减速器、驱动电机、右导柱、升降板和料盘,所述的驱动电机安装在直线减速器上,所述的直线减速器固定安装在机架上,所述的升降杆安装在直线减速器上,所述的左直线轴承安装在机架左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导柱安装在左直线轴承上,所述的左固定环安装在左导柱底端,所述的右直线轴承安装在机架右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导柱安装在右直线轴承上,所述的右固定环安装在右导柱底端,所述的升降板固定安装在左导柱和右导柱顶端,所述的升降杆顶端通过浮动接头安装在升降板底部,所述的左安装支架和右安装支架固定安装在机架顶面上,所述的下极限发射传感器和上极限发射传感器都固定安装在左安装支架上,所述的上极限接收传感器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都固定安装在右安装支架上,若干个所述的料盘安装在升降板上。上述的机架上的左侧安装孔与右侧安装孔为斜对角布置。上述的料盘底部安装有定位圆柱销和菱形销且料盘顶面设有定位凹槽。上述的左直线轴承和右直线轴承顶端上都设有法兰盘。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人工将料盘堆积在升降板上,驱动电机通过直线减速器带动升降板沿着左导柱和右导柱上升或下降一定距离后,驱动电机采用伺服电机因而可以精确控制升降板的高度位置,料盘内定位安装有工件;上极限发射传感器和上极限接收传感器都采用光电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升降板的上极限位置;下极限发射传感器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都采用光电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升降板的下极限位置。本技术的优点在于以下几点:结构简单且成本低,大大降低了操作人员的劳动强度,工作稳定可靠,而且自动化实现了料盘的等间距升降操作。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主视图;图2是本技术的结构左视图。其中的附图标记为:机架1、右固定环2、升降杆3、左固定环4、左导柱5、浮动接头6、左直线轴承7、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左安装支架9、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右安装支架12、右直线轴承13、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直线减速器15、驱动电机16、右导柱17、升降板18、料盘19。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作出进一步说明: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右固定环2、升降杆3、左固定环4、左导柱5、浮动接头6、左直线轴承7、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左安装支架9、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右安装支架12、右直线轴承13、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直线减速器15、驱动电机16、右导柱17、升降板18和料盘19,所述的驱动电机16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直线减速器15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的升降杆3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左直线轴承7安装在机架1左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导柱5安装在左直线轴承7上,所述的左固定环4安装在左导柱5底端,所述的右直线轴承13安装在机架1右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导柱17安装在右直线轴承13上,所述的右固定环2安装在右导柱17底端,所述的升降板18固定安装在左导柱5和右导柱17顶端,所述的升降杆3顶端通过浮动接头6安装在升降板18底部,所述的左安装支架9和右安装支架12固定安装在机架1顶面上,所述的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和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都固定安装在左安装支架9上,所述的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都固定安装在右安装支架12上,若干个所述的料盘19安装在升降板18上。实施例中,机架1上的左侧安装孔与右侧安装孔为斜对角布置。实施例中,料盘19底部安装有定位圆柱销和菱形销且料盘19顶面设有定位凹槽。实施例中,左直线轴承7和右直线轴承13顶端上都设有法兰盘。本技术的工作原理:人工将料盘19堆积在升降板18上,驱动电机16通过直线减速器15带动升降板18沿着左导柱5和右导柱17上升或下降一定距离后,驱动电机16采用伺服电机因而可以精确控制升降板18的高度位置,料盘19内定位安装有工件;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和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都采用光电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升降板18的上极限位置;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都采用光电传感器,主要用于控制升降板18的下极限位置。以上仅是本技术的优选实施方式,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例,凡属于本技术思路下的技术方案均属于本技术的保护范围。应当指出,对于本
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技术原理前提下的若干改进和润饰,应视为本技术的保护范围。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右固定环(2)、升降杆(3)、左固定环(4)、左导柱(5)、浮动接头(6)、左直线轴承(7)、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左安装支架(9)、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右安装支架(12)、右直线轴承(13)、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直线减速器(15)、驱动电机(16)、右导柱(17)、升降板(18)和料盘(19),所述的驱动电机(16)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直线减速器(15)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的升降杆(3)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左直线轴承(7)安装在机架(1)左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导柱(5)安装在左直线轴承(7)上,所述的左固定环(4)安装在左导柱(5)底端,所述的右直线轴承(13)安装在机架(1)右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导柱(17)安装在右直线轴承(13)上,所述的右固定环(2)安装在右导柱(17)底端,所述的升降板(18)固定安装在左导柱(5)和右导柱(17)顶端,所述的升降杆(3)顶端通过浮动接头(6)安装在升降板(18)底部,所述的左安装支架(9)和右安装支架(12)固定安装在机架(1)顶面上,所述的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和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都固定安装在左安装支架(9)上,所述的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和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都固定安装在右安装支架(12)上,若干个所述的料盘(19)安装在升降板(18)上。/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保温材料加工用上下间距进给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1)、右固定环(2)、升降杆(3)、左固定环(4)、左导柱(5)、浮动接头(6)、左直线轴承(7)、下极限发射传感器(8)、左安装支架(9)、上极限发射传感器(10)、上极限接收传感器(11)、右安装支架(12)、右直线轴承(13)、下极限接收传感器(14)、直线减速器(15)、驱动电机(16)、右导柱(17)、升降板(18)和料盘(19),所述的驱动电机(16)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直线减速器(15)固定安装在机架(1)上,所述的升降杆(3)安装在直线减速器(15)上,所述的左直线轴承(7)安装在机架(1)左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左导柱(5)安装在左直线轴承(7)上,所述的左固定环(4)安装在左导柱(5)底端,所述的右直线轴承(13)安装在机架(1)右侧安装孔里,所述的右导柱(17)安装在右直线轴承(13)上,所述的右固定环(2)安装在右导柱(17)底端,所述的升降板(18)固定安装在左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钱力平张志坚李儒杰钱约
申请(专利权)人:常州市聚能复合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