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977898 阅读:25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12
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涉及离散制造行业的车间内部的在制品跟踪。对于非流水线的零件加工,由多道工序组成,每道工序由工人+设备的不同组合加工完成。机类类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一个生产计划可以拆分为多个小批次,以小批次为物流流转的单位,定义<工人、设备>的组合为一个节点,从一个<工人、设备>组合转移到另外一个<工人、设备>组合为边,从而在制品的跟踪构成一个有限图。对应每个节点,由工人接收前道或者本道工序的零件,接收后,由接收的工人确保转入的数量=转出的数量+废品;通过这种责任明确的方式,确保了数量的准确性。在制品跟踪包括数量跟踪、加工记录、质检记录、不合格品责任人等。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
本专利技术涉及离散制造行业的车间内部的在制品跟踪。
技术介绍
对于非流水线的机加类生产方式,准确、实时的跟踪在制品在车间内不同加工设备之间的流转,是实现机加类生产精益化管理的基础和核心。通过车间内的在制品跟踪,可以跟踪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全面记录加工过程和质检数据,统计不合格数量,明确不合格责任人等,从而根据合格品数量计算工人的计件工资,并进行其他数据分析等。零件的多道工序,在车间内部,经过不同的设备,由不同的工人加工、质检等,加工中有合格品,不合格品等,把数量搞准,一直是该类生产方式精益化管理的难点和痛点。数据搞不准确,不实时,信息流和实物流不一致,就无法实现对加工过程的透明化管理,有效管理不合格品并确定责任人,也无法进一步实现由信息系统进行工资核算和数据分析等功能。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是针对非流水线的机加类生产,通过准确、实时的跟踪在制品,实物流和信息流一致,从而为精益化管理提供基础,并进一步实现计件工资核算,数据分析等功能。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包括三个维度:生产维度,质检维度和物流维度;对应机加类生产的三类基础工序任务:生产、质检和转移。进一步的,该方法包括三部分内容:业务模型、业务约束和业务流程。进一步的,业务模型包括:1)生产计划、流转单、工序节点、工人设备节点,从上到下逐层分解,构成树状结构;2)工人设备节点为记录的核心类,关联加工记录、质检记录、在制品转移记录;3)工人设备节点为有限图的节点,在制品转移记录为有限图的边,从而构成在制品在车间流转的网状结构;4)流转单、工序节点和工人设备节点分别记录在制品数据;5)在制品数据包括:物流数据、加工数据和质检数据;6)物流数据,包括转入数量、转出数量,结存数量,合格品转出数量,废品转出数量,已加工零件转出数量,未加工零件转出数量等;7)加工数据,包括加工任务数量,已加工数量,待加工数量等;8)质检数据,包括质检任务数量,待检数量,已检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进一步的,业务模型以工人设备节点为核心,分别记录了在制品追踪的三个维度:1)生产维度,加工记录和加工数据;2)质量维度,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3)物流维度,在制品转移记录和物流数据。进一步的,业务约束,用于确保数量的准确性:1)物流数据:转入数量=转出数量+结存数量,转出数量=合格品转出数量+废品转出数量+未加工零件转出数量;已加工零件转出数量=合格品转出数量+废品转出数量2)生产数据:加工任务数量=转入数量-未加工零件转出数量,加工任务数量=已加工数量+待加工数量,3)质量数据:质检任务数量=已加工数量,质检任务数量=待检数量+已检数量,已检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进一步的,业务流程包括:1)生产计划按批次数量,拆分为多个小批次;生产追踪按小批次追踪(流转单);2)仓库根据流转单的数量进行投料;3)工人加工前接收前道工序或者本道工序的零件;接收后实现零件的交接,交接后由接收工人负责该批零件的数量,4)当出现不合格品,不合格的责任人可能是当前加工的工人,也可能是前序加工的工人,因此需要明确责任人;5)如果是前序的不合格品,需要记录发现工序,责任工序,责任设备和加工工人;6)技术人员对不合格品进行分析,分别进行返工、返修、降级处理或报废处理,废品入废品库,不允许转移到一道工序;7)加工完成的合格品,由下一道工序的工人接收,这样依次加工,直到加工完成零件;8)加工完成的零件进行终检,终检合格的零件入成品库。本专利技术的优点和有益效果:其一,解决了非流水线的机加类生产的数据不准确、不实时的难题:非流水线的机加类生产的过程数据,要么很粗,要么不准确,要么不实时,要么不全面,通过本专利技术,准确、实时的实现了在制品跟踪,信息流和实物流一致,解决了非流水线机加类生产管理的难点和痛点。其二,从生产、质量、物流三个维度实现生产过程透明化:通过对在制品跟踪,生产管理人员可以直接从信息系统查询生产计划的执行情况,零件加工到那个工序,现在在那个设备加工,加工的不合格数量是多少,造成不合格品的原因等。其三,实现生产过程的全面记录:从生产、质量、物流记录了零件的加工过程,实现在制品的追踪和追溯,不合格的分析和责任界定,有利于提升质量,改进工艺。其四,通过有效的数据分析,提升了精益化管理:通过全面的数据记录,便于快速生产各类报表,进行工资核算,数据分析等,减低管理人员的工作强度,便于集中精力进行管理。附图说明图1为在制品在车间的流转构成的有限图;图2为业务模型UML简图;图3为加工过程记录;图4为根据加工记录确定不合格品的责任人。图5为图1中流转中节点前后合格品和废品关系图。具体实施方式本专利技术提供了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包括三个维度:生产维度,质检维度和物流维度;对应机加类生产的三类基础工序任务:生产、质检和转移。本专利技术方法包括三部分内容:业务模型、业务约束和业务流程。下面对三个部分做详细说明:1、业务模型业务模型参见附图2。业务模型包括:1)生产计划、流转单、工序节点、工人设备节点,从上到下逐层分解,构成树状结构;2)工人设备节点为记录的核心类,关联加工记录、质检记录、在制品转移记录;3)工人设备节点为有限图的节点,在制品转移记录为有限图的边,从而构成在制品在车间流转的网状结构;4)流转单、工序节点和工人设备节点分别记录在制品数据;5)在制品数据包括:物流数据、加工数据和质检数据;6)物流数据,包括转入数量、转出数量,结存数量,合格品转出数量,废品转出数量,已加工零件转出数量,未加工零件转出数量等;7)加工数据,包括加工任务数量,已加工数量,待加工数量等;8)质检数据,包括质检任务数量,待检数量,已检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其中本部分内容主要的类说明如下:1)生产计划或者生产订单,生产任务计划;2)流转单,一个生产的数量通常比较大,需要拆分为小批次就那些生产。在生产过程中,按小批次进行流转,一个小批次对应一个流转单;3)工序节点,一个零件的加工需要经过工序,一个流转单的一个工序对应一个工序节点;4)工人设备节点,即加工零件的设备、人员的一个组合,作为在制品跟踪的记录的基本单元。5)加工记录:一个资源组<人员、设备>加工一个流转单一道工序的加工记录,参见附图3;6)质检记录:记录质检结果,入实测值,检验合格数量,不合格品数量等;7)在制品转移记录:在制品从一个人员设备节点转移到另外一个人员节点的记录。本专利技术的业务模型以工人设备节点为核心,从生产、质量、物流三个维度记录在制品在车间内的流转。业务模型以工人设备节点为核心,分别记录了在制品追踪的三个维度:1)生产维度,加工记录和加工数据;2)质量维度,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三个维度:生产维度,质检维度和物流维度;对应机加类生产的三类基础工序任务:生产、质检和转移。/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其特征是:包括三个维度:生产维度,质检维度和物流维度;对应机加类生产的三类基础工序任务:生产、质检和转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其特征是:该方法包括三部分内容:业务模型、业务约束和业务流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其特征是:业务模型包括:生产计划、流转单、工序节点、工人设备节点,从上到下逐层分解,构成树状结构,其中工人设备节点为记录的核心类,关联加工记录、质检记录、在制品转移记录;工人设备节点为有限图的节点,在制品转移记录为有限图的边,从而构成在制品在车间流转的网状结构;流转单、工序节点和工人设备节点分别记录在制品数据;在制品数据包括:物流数据、加工数据和质检数据,其中物流数据,包括转入数量、转出数量,结存数量,合格品转出数量,废品转出数量,已加工零件转出数量,未加工零件转出数量;加工数据,包括加工任务数量,已加工数量,待加工数量等;质检数据,包括质检任务数量,待检数量,已检数量,合格数量,不合格数量。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机加类生产车间内部在制品跟踪的方法,其特征是:业务模型以工人设备节点为核心,分别记录了在制品追踪的三个维度:1)生产维度,加工记录和加工数据;2)质量维度,质量记录和质量数据;3)物流维度,在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应小昆孙林曲强金阳张晓华李济龙关杰祁玉亭鄢泳刘芳彭光宇许艳真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中北创新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