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973674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4-06 14:07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覆铜箔层压板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安装有第一防火层,所述第一防火层远离基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耐压层,所述第一耐压层远离第一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聚四氟乙烯浸渍层,所述聚四氟乙烯浸渍层远离第一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三防火层,所述第三防火层远离聚四氟乙烯浸渍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耐压层,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第一防火层、第二防火层和第三防火层的配合,可对覆铜箔板内的复合层分层保护,提高了装置的阻燃防火性能,通过第一耐压层与第二耐压层的配合,可增强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覆铜箔板的抗压性能,防止了覆铜箔板受压断裂。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
本技术属于覆铜箔层压板
,具体涉及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
技术介绍
覆铜箔层压板是将电子玻纤布或其它增强材料浸以树脂,一面或双面覆以铜箔并经热压而制成的一种板状材料,简称为覆铜板,各种不同形式、不同功能的印制电路板,都是在覆铜板上有选择地进行加工、蚀刻、钻孔及镀铜等工序,制成不同的印制电路,对印制电路板主要起互连导通、绝缘和支撑的作用,对电路中信号的传输速度、能量损失和特性阻抗等有很大的影响,因此,印制电路板的性能、品质、制造中的加工性、制造水平、制造成本以及长期的可靠性及稳定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覆铜板。在专利号为CN201220465091.2的中国专利中,公开了一种复合基材高频覆铜箔板,该装置通过设置聚四氟乙烯、陶瓷和绝缘增强材料,使得覆铜箔板具备较低的介电常数和介质损耗因数,从而使装置具备良好的高频电气性能,但该装置在实际应用时仍存在较多的缺陷,例如,覆铜箔板的脆性大,即抗压性能差,受压易断裂损坏,且阻燃防火性能一般,同时基层难以满足散热需求,热量传递后无法散去,时间一长容易导致覆铜箔板发生自燃,引发安全事故。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以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阻燃防火性能一般,抗压性能差,以及散热效果不佳的问题。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安装有第一防火层,所述第一防火层远离基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耐压层,所述第一耐压层远离第一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聚四氟乙烯浸渍层,所述聚四氟乙烯浸渍层远离第一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三防火层,所述第三防火层远离聚四氟乙烯浸渍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耐压层,所述第二耐压层远离第三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铜箔层,所述铜箔层远离第二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防火层,所述第二防火层远离铜箔层的一侧固定有陶瓷基层。优选的,所述基层的内部开设有通孔,且基层的底部连接有导热硅胶,所述通孔的内部安装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的一端与第一防火层相连接,且导热片的另一端与导热硅胶相连接。优选的,所述导热硅胶的内部开设有透孔,且透孔与基层表面平行分布。优选的,所述陶瓷基层包括两个陶瓷半固化片,且陶瓷半固化片的厚度为0.3mm。优选的,所述聚四氟乙烯浸渍层包括两个聚四氟乙烯浸渍片,且聚四氟乙烯浸渍片的厚度为0.2mm。优选的,所述陶瓷基层的顶部安装有防水层,所述第一耐压层和第二耐压层的内部均开设有蜂窝孔。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1)本技术通过第一防火层、第二防火层和第三防火层的配合,可对覆铜箔板内的复合层分层保护,提高了装置的阻燃防火性能,通过第一耐压层与第二耐压层的配合,可增强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覆铜箔板的抗压性能,防止了覆铜箔板受压断裂。(2)本技术通过通孔、导热片与导热硅胶的配合,可有效的将传递至基层上的大量热量快速传递至外界,从而提高了基层的散热速率,防止了基层烧毁,保障了覆铜箔板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主视图;图2为图1中A部的放大图;图3为图1中B部的放大图;图中:1-第一防火层、2-第一耐压层、3-第二耐压层、4-第二防火层、5-第三防火层、6-蜂窝孔、7-透孔、8-防水层、9-陶瓷基层、10-铜箔层、11-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2-基层、13-通孔、14-导热片、15-导热硅胶。具体实施方式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请参阅图1-图3所示,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包括基层12,基层12的顶部安装有第一防火层1,第一防火层1远离基层12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耐压层2,第一耐压层2远离第一防火层1的一侧安装有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远离第一耐压层2的一侧连接有第三防火层5,第三防火层5远离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耐压层3,第二耐压层3远离第三防火层5的一侧安装有铜箔层10,铜箔层10远离第二耐压层3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防火层4,第二防火层4、第三防火层5和第一防火层1均由氰酸酯树脂与阻燃剂涂料混合制成,第二防火层4远离铜箔层10的一侧固定有陶瓷基层9,通过第一防火层1可在基层12与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第二防火层4可在铜箔层10与陶瓷基层9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而第三防火层5可在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与铜箔层10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从而可对覆铜箔板内的复合层分层保护,提高了装置的阻燃防火性能,此外,通过第一耐压层2与第二耐压层3的相互配合,可增强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覆铜箔板的抗压性能,防止了覆铜箔板受压断裂。为了提高散热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基层12的内部开设有通孔13,且基层12的底部连接有导热硅胶15,通孔13的内部安装有导热片14,导热片14的一端与第一防火层1相连接,且导热片14的另一端与导热硅胶15相连接,通过通孔13与导热片14的配合,可有效的疏散传递至基层12上的大量热量,并将热量快速疏散至导热硅胶15上,通过导热硅胶15再将热量快速传递至外界,从而提高了基层12的散热速率,保障了覆铜箔板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为了进一步的增强导热硅胶15的导热效率,本实施例中,优选的,导热硅胶15的内部开设有透孔7,且透孔7与基层12表面平行分布。为了保证陶瓷基层9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陶瓷基层9包括两个陶瓷半固化片,且陶瓷半固化片的厚度为0.3mm。为了保证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的使用效果,本实施例中,优选的,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包括两个聚四氟乙烯浸渍片,且聚四氟乙烯浸渍片的厚度为0.2mm。为了防止雨水浸湿覆铜箔板,本实施例中,优选的,陶瓷基层9的顶部安装有防水层8,第一耐压层2和第二耐压层3的内部均开设有蜂窝孔6。本技术的工作原理及使用流程:该技术在使用时,通过第一耐压层2与第二耐压层3的相互配合,可增强层与层之间的结构强度,从而提高了覆铜箔板的抗压性能,防止了覆铜箔板受压断裂,通过通孔13与导热片14的配合,可有效的疏散传递至基层12上的大量热量,并将热量快速疏散至导热硅胶15上,通过导热硅胶15再将热量快速传递至外界,从而提高了基层12的散热速率,保障了覆铜箔板的安全性能和使用寿命,此外,通过第一防火层1可在基层12与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第二防火层4可在铜箔层10与陶瓷基层9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而第三防火层5可在聚四氟乙烯浸渍层11与铜箔层10之间形成防火阻燃带,从而可对覆铜箔板内的复合层分层保护,提高了装置的阻燃防火性能。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安装有第一防火层,所述第一防火层远离基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耐压层,所述第一耐压层远离第一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聚四氟乙烯浸渍层,所述聚四氟乙烯浸渍层远离第一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三防火层,所述第三防火层远离聚四氟乙烯浸渍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耐压层,所述第二耐压层远离第三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铜箔层,所述铜箔层远离第二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防火层,所述第二防火层远离铜箔层的一侧固定有陶瓷基层。/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其特征在于:包括基层,所述基层的顶部安装有第一防火层,所述第一防火层远离基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一耐压层,所述第一耐压层远离第一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聚四氟乙烯浸渍层,所述聚四氟乙烯浸渍层远离第一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三防火层,所述第三防火层远离聚四氟乙烯浸渍层的一侧固定有第二耐压层,所述第二耐压层远离第三防火层的一侧安装有铜箔层,所述铜箔层远离第二耐压层的一侧连接有第二防火层,所述第二防火层远离铜箔层的一侧固定有陶瓷基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复合基材覆铜箔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基层的内部开设有通孔,且基层的底部连接有导热硅胶,所述通孔的内部安装有导热片,所述导热片的一端与第一防火层相连接,且导...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罗敏
申请(专利权)人:深圳市蜀星光实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