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旋钮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旋钮,具有一固定面,其中所述固定面上成形有一卡钩元件和一突出部;以及一固定元件,转动地设置在旋钮的固定面上,并且具有一第一通孔以及一弹性臂,其中旋钮的卡钩元件穿过第一通孔,并且接合在固定元件上,所述弹性臂延伸在第一通孔中,并且抵挡在所述固定面的突出部。(*该技术在2013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一种旋钮构件,特别是涉及一种组装容易且具有较佳的抵抗拉拔强度的旋钮构件。
技术介绍
一般来说,目前的数字相机上大多具有旋钮构件,以便使用者进行功能上的选取操作,而公知的旋钮的固定方式大多是在旋钮上设计卡钩来接合数字相机的壳体,或者用螺丝将旋钮锁定在数字相机的壳体上。首先,就旋钮是采用卡钩的固定方式来说,由于数字相机内部通常没有太大的空间进行组装,所以卡钩会因为空间的限制而不能延伸以变得比较柔软,卡钩在长度不够时将变得比较僵硬,这时,当旋钮被装入数字相机的壳体上的一安装孔中,以使旋钮可以接合在数字相机的壳体上时,卡钩很容易发生断裂损坏。此外,如果将卡钩设计成较小以获得较大的柔软度时,卡钩虽然可以较容易地被装入安装孔中,但是这样一来便会失去抵抗旋钮被拉拔出时所需的强度。再有,就旋钮是以螺丝锁定的方式来说,虽然旋钮可以具有足够的抵抗拉拔强度,但是由于数字相机内部的空间限制,因此,用一些工具(例如螺丝起子等)来旋转螺丝的锁定方式会变得很困难。新型内容因此,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改进的旋钮构件,其不但可以具有足够的抵抗拉拔强度,以防止被拉出数字相机的壳体,同时,本技术的旋钮构件还可容易地被组装在数字相机的壳体上。本技术基本上采用如下所详述的特征以便解决上述的问题。也就是说,本技术包括一旋钮,具有一固定面,其中,该固定面上成形有一卡钩元件和一突出部;以及一固定元件,转动地设置在旋钮的固定面上,并且具有一第一通孔和一弹性臂,其中,旋钮的卡钩元件穿过第一通孔,并且接合在固定元件上,以及该弹性臂延伸在第一通孔中,并且抵挡在固定面的突出部。同时,根据本技术的旋钮构件,该突出部还具有一斜面和一抵挡面,该抵挡面垂直于固定面,该斜面从固定面延伸至抵挡面上。在本技术中,该固定元件的弹性臂滑动于斜面上,并且抵挡在抵挡面上。在本技术中,该弹性臂还具有一抵挡部,抵挡于抵挡面上。在本技术中,该抵挡面为一弧形表面。在本技术中,该固定元件还具有一凸柄,突出于固定元件上。在本技术中,还包括一中间元件,设置在旋钮与固定元件之间,并且具有一第二通孔,旋钮的固定面位于第二通孔中,并且旋钮的卡钩元件突出于中间元件上。在本技术中,该中间元件还具有一齿环,位于旋钮与中间元件之间。在本技术中,还包括一夹持元件,滑动地设置在齿环上。在本技术中,该齿环还具有多个齿部,均匀地分布在齿环上,该夹持元件还具有两个夹持部,滑动地设置在齿环的相对齿部上。在本技术中,该夹持元件为一扭力弹簧。在本技术中,该固定元件由金属制成。在本技术中,该固定元件由不锈钢材制成。附图说明为使本技术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于了解,下面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图中图1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在完成组装前的部分立体组合示意图;图2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的部分立体分解示意图;图3A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的旋钮立体示意图;图3B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的旋钮侧视示意图;图4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的中间元件的立体示意图;图5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的立体组合示意图;图6显示本技术的旋钮构件在完成组装后的部分立体组合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配合附图说明本技术的优选实施例。参阅图1和图2,本技术的旋钮构件100组装在一数字相机的壳体10上,旋钮构件100主要包括有一旋钮110、一中间元件120以及一固定元件130。如图2所示,旋钮110具有一固定面111,同时在固定面111上成形有两个卡钩元件112以及一突出部113。特别是,如图3A和3B所示,突出部113是由一斜面114以及一抵挡面115构成。更详细的说,抵挡面115是一弧形表面,并且垂直于固定面111,而斜面114则是从固定面111延伸至抵挡面115上。在组装时旋钮110先安装在数字相机壳体10的一安装孔(未显示)中,并且旋钮110的固定面111穿过此安装孔而突出于壳体10。如图1和图2所示,中间元件120设置在旋钮110和壳体10上,并且具有一第二通孔121。同时,旋钮110的固定面111位于第二通孔121中,并且旋钮110的两个卡钩元件112突出于中间元件120之上。此外,如图4所示,在中间元件120上还成形有一齿环122,齿环122由多个齿部123构成,并且这些齿部123均匀地分布在齿环122上。如图1所示,当中间元件120设置在旋钮110和壳体10上时,齿环122则位于壳体10(旋钮110)与中间元件120之间。如图1和图2所示,固定元件130以可转动的方式设置在中间元件120上,并且具有一第一通孔131以及一弹性臂132。值得注意的是,旋钮110的两个卡钩元件112穿过第一通孔131,并且位于固定元件130上,而弹性臂132则延伸在第一通孔131中。另外,在弹性臂132上还具有一抵挡部133,在固定元件130上还具有一凸柄134,凸柄134突出于固定元件130上。此外,固定元件130最好是由金属或不锈钢材制成,这样,固定元件130可以具有较好的强度。此外,如图5所示,旋钮构件100还包括一夹持元件140(图1中未显示),在此,为了便于清楚说明,在图5中省略了壳体10的构造。夹持元件140可以是一扭力弹簧,并且可以通过其环形部141固定在壳体10上,同时,夹持元件140还具有两个夹持部142,这两个夹持部142是以滑动的方式设置在齿环122的相对齿部123上。当中间元件120转动时,两个夹持部142将分别被齿部123的顶点撑开,然后两个夹持部142再因其弹性回复力的作用而快速地内缩至两个齿部123之间。因此,当中间元件120连续转动时,使用者便会有段落感的触觉。接下来说明旋钮构件100的组装方式。首先,将旋钮110、中间元件120和固定元件130以图1所示的方式组装在一起。接着,推动固定元件130的凸柄134,使得固定元件130按逆时针方向旋转一特定角度(例如60度),这时,固定元件130的弹性臂132产生微小弹性变形而先滑动在突出部113的斜面114上,然后再滑动到突出部113的抵挡面115上。然后,弹性臂132的抵挡部133抵挡在抵挡面115上,如图6所示。最后,将夹持元件140以如上所述的方式设置在中间元件120上,从而完成旋钮构件100的组装(图6中未显示)。如上所述,由于旋钮110、中间元件120与固定元件130之间的彼此干涉限制(固定元件130位于中间元件120上,旋钮110的两个卡钩元件112接合在固定元件130上),使得组装后的固定元件130具有固定、止推以及止回的功能。因此,当旋钮110转动时,中间元件120以及固定元件130将随之一起转动,并且可使使用者具有段落感的触觉。再有,由于固定元件130的弹性臂132抵挡在突出部113的抵挡面115上,以及固定元件130是由金属或不锈钢材制成,因此,旋钮110可以具有优异的抵抗拉拔强度的功能。接下来说明旋钮构件100的拆卸方式。如图6所示,先将夹持元件140(图中未显示)从壳体10和中间元件120上移除。接着,用一小型一字起子或其他类似工具插入到抵挡部133与固定面111之间,并将弹性臂132稍微抬起到高于抵挡面115高度的一位置,同时,推动固定元件13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旋钮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一旋钮,具有一固定面,其中
所述固定面上成形有一卡钩元件和一突出部;以及一固定元件,转动地设
置在旋钮的固定面上,并且具有一第一通孔以及一弹性臂,其中旋钮的卡
钩元件穿过第一通孔,并且接合在固定元件上,所述弹性臂延伸在第一通
孔中,并且抵挡在所述固定面的突出部。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郑立杰,
申请(专利权)人:明基电通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