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技术领域,具体公开了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该线束保护盒包括:至少一个底壳,底壳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容纳槽贯通底壳的长度方向,线束沿底壳的长度方向穿设于容纳槽,底壳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卡扣和第一卡凸,一底壳上的第一卡扣能够与相邻的另一底壳上的第一卡凸卡接;至少一个上盖,盖设于底壳的容纳槽的开口;和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和插接部,底壳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插槽,插接部插接于插槽,固定部本体开设有连接孔,连接孔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接。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提供的线束保护盒可以提高线束保护盒的适用性,减少制造其的模具种类,降低其生产成本。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
本技术涉及汽车零部件
,尤其涉及一种线束保护盒及汽车。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绝大部分车型的车身线束成“A”型或“H”型分布,在车身的门槛位置多数呈直线布置,由于需要固定位于门槛位置的线束的走向、保护线束不被周围部件磨损,大多车型设置线束保护盒,线束穿设于线束保护盒内,以对线束进行保护。目前需要根据每款车型设计线束保护盒的长度,以及根据车型,适应性地改变线束保护盒上与车身地板的连接位置。因此,这就需要开发多种模具,导致了线束保护盒的成本较高。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线束保护盒,以提高线束保护盒的适用性,减少制造其的模具种类,降低其生产成本。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线束保护盒,包括:至少一个底壳,所述底壳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所述容纳槽贯通所述底壳的长度方向,线束沿所述底壳的长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纳槽,所述底壳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卡扣和第一卡凸,一所述底壳上的所述第一卡扣能够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壳上的所述第一卡凸卡接;至少一个上盖,盖设于所述底壳的所述容纳槽的所述开口;和固定部,包括固定本体和插接部,所述底壳的第一侧壁上开设有多个插槽,所述插接部插接于所述插槽,所述固定本体开设有连接孔,所述连接孔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接。作为优选,所述插接部包括垂直设置的纵板和横板,所述纵板的上端与所述横板连接,所述横板远离所述纵板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本体连接;所述插槽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形成插入口,所述插槽贯穿所述第一侧壁的外侧,以形成穿口;所述纵板和所述横板由所述插入口插接于所述插槽,所述横板远离所述纵板的一端由所述穿口穿出所述插槽。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壁包括:第一板、第二板,沿所述底壳的宽度方向间隔设置,并形成所述插槽;和顶板,连接于所述第一板的上端,所述第二板与所述顶板设置有间距,以形成所述穿口,所述第二板插设于所述纵板与所述固定本体之间。作为优选,一所述底壳设有至少两个所述上盖,至少两个所述上盖沿所述底壳的长度方向间隔设置。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与所述底壳卡接。作为优选,所述上盖上设置有第二卡凸,所述底壳上设置有第二卡扣,所述第二卡凸与所述第二卡扣卡接。作为优选,所述底壳包括底壁和两个所述第一侧壁,两个所述第一侧壁间隔设置,并分别与所述底壁连接,所述底壁和两个所述第一侧壁围成所述容纳槽;两个所述第一侧壁的两端均设置有所述插槽。作为优选,所述第一侧壁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均设置有倒角。作为优选,所述线束保护盒由塑料制成。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汽车,以降低汽车的生产成本。为达此目的,本技术采用以下技术方案:一种汽车,包括车身和上述的线束保护盒。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当需要线束保护盒的长度较短时,可以仅使用一个底壳,当需要线束保护盒的长度较长时,可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壳依次连接,底壳和上盖盖合后,可以保护穿设于线束保护盒内的线束,底壳通过固定部与车身连接,从而实现线束保护盒的固定。本技术提供线束保护盒的底壳之间可以相互卡接,以使线束保护盒整体长度加长,从而适应不同车型的要求。底壳与上盖配合可以充分保护线束不被磨损。底壳的第一侧壁上开设多个插槽,固定部可以根据不同车型的需要插接于相应的插槽内,以使得固定本体的连接孔能够与车身上的固定点连接。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线束保护盒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图3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底壳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固定部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本技术实施例提供的上盖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底壳;11、第一卡扣;12、第一卡凸;13、插槽;131、插入口;132、穿口;14、第一侧壁;141、第一板;142、第二板;143、顶板;144、壁本体;15、底壁;16、第二卡扣;17、容纳槽;2、上盖;21、第二卡凸;22、第二侧壁;23、顶壁;3、固定部;31、固定本体;311、连接孔;32、插接部;321、纵板;322、横板。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并通过具体实施方式来进一步说明本技术的技术方案。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技术,而非对本技术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技术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本技术中限定了一些方位词,在未作出相反说明的情况下,所使用的方位词如“上”、“下”、“左”、“右”、“内”、“外”,这些方位词是为了便于理解而采用的,因而不构成对本技术保护范围的限制。在本技术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或之“下”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直接接触,也可以包括第一和第二特征不是直接接触而是通过它们之间的另外的特征接触。而且,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上”、“上方”和“上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上方和斜上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高于第二特征。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之下”、“下方”和“下面”包括第一特征在第二特征正下方和斜下方,或仅仅表示第一特征水平高度小于第二特征。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相连”、“连接”、“固定”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或两个元件的相互作用关系。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本实施例提供了一种线束保护盒,用于保护汽车上的线束,以提高线束保护盒的适用性,减少制造其的模具种类,降低其生产成本。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的线束保护盒包括固定部3、至少一个上盖2和至少一个底壳1,其中,当需要线束保护盒的长度较短时,可以仅使用一个底壳1,当需要线束保护盒的长度较长时,可以使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底壳1依次连接,底壳1和上盖2盖合后,可以保护穿设于线束保护盒内的线束,底壳1通过固定部3与车身连接,从而实现线束保护盒的固定。具体地,底壳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卡扣11和第一卡凸12,一底壳1上的第一卡扣11能够与相邻的另一底壳1上的第一卡凸12卡接。具体地,第一卡扣11上具有卡槽,第一卡凸12通过卡槽与第一卡扣11卡接。底壳1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17,容纳槽17贯通底壳1的长度方向,线束沿底壳1的长度方向穿设于容纳槽17。上盖2盖设于底壳1的容纳槽17的开口。如图2所示,固定部3包括固定本体31和插接部32,底壳1的第一侧壁14上开设有多个插槽13,插接部32插接于插槽13,固定本体31开设有连接孔311,连接孔311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接。本实施例提供线束保护盒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包括:/n至少一个底壳(1),所述底壳(1)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17),所述容纳槽(17)贯通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线束沿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纳槽(17),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卡扣(11)和第一卡凸(12),一所述底壳(1)上的所述第一卡扣(11)能够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壳(1)上的所述第一卡凸(12)卡接;/n至少一个上盖(2),盖设于所述底壳(1)的所述容纳槽(17)的所述开口;和/n固定部(3),包括固定本体(31)和插接部(32),所述底壳(1)的第一侧壁(14)上开设有多个插槽(13),所述插接部(32)插接于所述插槽(13),所述固定本体(31)开设有连接孔(311),所述连接孔(311)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接。/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包括:
至少一个底壳(1),所述底壳(1)开设有开口朝上的容纳槽(17),所述容纳槽(17)贯通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线束沿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穿设于所述容纳槽(17),所述底壳(1)的长度方向的两端分别连接有第一卡扣(11)和第一卡凸(12),一所述底壳(1)上的所述第一卡扣(11)能够与相邻的另一所述底壳(1)上的所述第一卡凸(12)卡接;
至少一个上盖(2),盖设于所述底壳(1)的所述容纳槽(17)的所述开口;和
固定部(3),包括固定本体(31)和插接部(32),所述底壳(1)的第一侧壁(14)上开设有多个插槽(13),所述插接部(32)插接于所述插槽(13),所述固定本体(31)开设有连接孔(311),所述连接孔(311)通过连接件与车身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所述插接部(32)包括垂直设置的纵板(321)和横板(322),所述纵板(321)的上端与所述横板(322)连接,所述横板(322)远离所述纵板(321)的一端与所述固定本体(31)连接;
所述插槽(13)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4)的长度方向的一端,以形成插入口(131),所述插槽(13)贯穿所述第一侧壁(14)的外侧,以形成穿口(132);
所述纵板(321)和所述横板(322)由所述插入口(131)插接于所述插槽(13),所述横板(322)远离所述纵板(321)的一端由所述穿口(132)穿出所述插槽(13)。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保护盒,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侧壁(14)包括:
第一板(141)、第二板(...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马权,崔宇健,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第一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吉林;22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