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线束收纳结构及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和车辆
本技术涉及汽车
,特别涉及一种线束收纳结构。本技术还涉及一种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和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技术的发展,乘客对于车内空间的需求越来越高,而随着车辆内空间的增大,很多位置的有位置调整的需求。例如MPV车型二排座椅有的需要在车身长度方向上采用滑轨长距离的调整位置。而对于电动调整的座椅,或者座椅上具有加热等功能部件时,座椅和车辆之间需要布置线路,多条线路形成的线束一端是固定在车身上的,另一端固定在座椅上并随座椅的移动而移动。这样,对于长行程的座椅滑轨来说,存在与车身对接的线束外露,线束易被损坏的问题,此时迫切需要一种长滑轨座椅线束的解决方案。现有的长滑轨布线方案,其在座椅导轨上增加线束导向轨,线束导线滑块在导向轨内运动,且线束收容在导向轨内。这样的机构适用于小直径线束,对于大直径线束而言,线束直径的增加影响了导向轨强度和布置空间,且线束运动顺滑性不足,也会影响座椅的运动。
技术实现思路
有鉴于此,本技术旨在提出一种线束收纳结构,以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且可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一种线束收纳结构,用于线束的收纳,且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包括:基体,所述线束的一端紧固于所述基体上;收纳机构,可导向移动地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线束以迂回状穿经所述收纳机构,并具有多个并排的直线段,且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收纳机构的移动方向延伸; >弹性件,一端固设于所述基体上,另一端与所述收纳机构连接,所述线束的另一端由所述基体引出,并于外力作用下可引导所述线束对所述收纳机构施加牵引力,所述牵引力与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收纳机构上的弹性力方向相反,且所述收纳机构承接所述牵引力和所述弹性力间合力的驱使而移动,以可构成所述直线段长度的变化。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上设有引导所述线束走向的引导机构。进一步的,所述引导机构为构造于所述基体上的引导槽,所述线束穿设于所述引导槽中。进一步的,所述弹性件采用拉簧。进一步的,所述基体上构造有导向槽,所述收纳机构导向移动于所述导向槽中。进一步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弧形的线束套,所述线束迂回穿经所述线束套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收纳机构包括引导轮,所述线束绕经所述引导轮而迂回设置。进一步的,所述引导轮为间隔排布的多个,且对应于任意两个相邻的所述引导轮,于所述基体上设有固定轮,两相邻所述引导轮之间的所述线束绕经所述固定轮迂回设置。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具有以下优势:(1)本技术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在相对固定的部件上设置基体,线束一端紧固在基体上,在基体上导向设置收纳机构,以使线束迂回而多段并排地收纳在该收纳结构中,相对移动的部件拉伸线束的另一端可驱使收纳机构移动,当拉伸的牵引力消减时,可借助弹性件恢复收纳机构的位置,从而使线束被整齐收纳到机构中,这种结构可很好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并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2)在基体上设置导向的滚轮或者引导槽等引导机构,可使线束很好地在结构中导向转弯,可提升线束在结构中收纳和线束从结构中引出的顺滑程度。(3)采用拉簧作为弹性件,不仅便于配备,且可以与线束对收纳机构的牵引力形成良好的对拉的弹性力,以最终达到两个方向上拉力的均衡,使收纳机构移动到适合的位置,适应线束不同的引出长度的要求。(4)将收纳机构通过导向槽导向滑动的设置在基体上,结构简单可靠,便于构造加工,通过在收纳机构上构造滑块和导向槽配合,可使收纳机构平滑顺畅地导向移动。(5)采用弧形的线束套可很好实现线束的穿经迂回,且便于收纳机构的导向布置。(6)采用可转动的引导轮,使线束绕经引导轮的周面迂回,使线束和引导轮形成滚动摩擦,摩擦阻力减轻,可使线束的收纳更为顺畅。(7)排布设置多个引导轮,并辅以固定在基体上的固定轮使线束迂回转向,可实现多条线束的直线段,从而可在较小的长度空间内,实现较大的线束的引出长度变化,以适应固定部件和移动部件之间长距离的位置变化。本技术的另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包括壳体,所述可调座椅的收线盒采用本技术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且所述壳体构成所述基体。相对于现有技术,本技术提出的可调座椅的收线盒可将收线盒设置在座椅下方,满足座椅相对车身的长距离位置调整,且可使座椅的线束不外露,并被良好收纳。此外,本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车身,以及设于所述车身上的位置可调的座椅,并于所述座椅与所述车身之间设有线束,所述线束使用有本技术所述的可调座椅的收线盒收纳。该车辆与上述线束收纳结构及可调座椅的收线盒所具备的技术优势相同,在此不再赘述。附图说明构成本技术的一部分的附图,是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是用于解释本技术,其中涉及到的前后、上下等方位词语仅用于表示相对的位置关系,均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的整体结构示意图;图2为图1中A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3为图1中B所示部位的局部放大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在线束被拉出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一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在线束被收回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二所述线束收纳结构的简易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固定端,2-线束,3-移动端,4-收纳机构,400-滑块,401-固定轮,402-引导轮,5-拉簧,501-拉线,502-导向轮,503-拉丝导向座,6-壳体,601-卡固件,602-容置腔,603-引导槽,604-导出口,605-安装件,606-固定座,607-导向槽。具体实施方式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此外,在本技术的描述中,涉及到的左、右、上、下等方位名词,是为了描述方便而基于图示状态下的用语,不应理解为构成对本技术结构的限定。实施例一本实施例涉及一种线束收纳结构,其可以解决具有相对位置变化部件之间线束的收纳问题,使部件之间的线束更为规整,从而利于部件之间顺利地相对移动。如图1所示,为本实施例的线束收纳结构的一种示例性结构,其主要包括基体、收纳机构4和弹性件,同时,本实施例也具体以该线束收纳结构应用于车辆的座椅和车辆的车身之间进行说明。当然,除了用于车辆座椅和车身之间,毫无疑问,本实施例的线束收纳结构也可以应用于其它两个具有相对位置变化的部件之间。在本实施例中,在以用于车辆的座椅与车身之间进行说明时,一般车身作为固定部件,座椅作为相对移动的部件,且座椅位置调整采用电动调整方式。此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线束收纳结构,用于线束(2)的收纳,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包括:/n基体,所述线束(2)的一端紧固于所述基体上;/n收纳机构(4),可导向移动地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线束(2)以迂回状穿经所述收纳机构(4),并具有多个并排的直线段,且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收纳机构(4)的移动方向延伸;/n弹性件,一端固设于所述基体上,另一端与所述收纳机构(4)连接,所述线束(2)的另一端由所述基体引出,并于外力作用下可引导所述线束(2)对所述收纳机构(4)施加牵引力,所述牵引力与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收纳机构(4)上的弹性力方向相反,且所述收纳机构(4)承接所述牵引力和所述弹性力间合力的驱使而移动,以可构成所述直线段长度的变化。/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线束收纳结构,用于线束(2)的收纳,其特征在于,所述线束收纳结构包括:
基体,所述线束(2)的一端紧固于所述基体上;
收纳机构(4),可导向移动地设于所述基体上,所述线束(2)以迂回状穿经所述收纳机构(4),并具有多个并排的直线段,且各所述直线段沿所述收纳机构(4)的移动方向延伸;
弹性件,一端固设于所述基体上,另一端与所述收纳机构(4)连接,所述线束(2)的另一端由所述基体引出,并于外力作用下可引导所述线束(2)对所述收纳机构(4)施加牵引力,所述牵引力与所述弹性件施加于所述收纳机构(4)上的弹性力方向相反,且所述收纳机构(4)承接所述牵引力和所述弹性力间合力的驱使而移动,以可构成所述直线段长度的变化。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体上设有引导所述线束(2)走向的引导机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机构为构造于所述基体上的引导槽(603),所述线束穿设于所述引导槽(603)中。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收纳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弹性件采用拉簧(5)。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线束收纳结...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田程,朱阁,王春鹏,左卫国,魏娇,刘阳,韩自锋,李忠良,
申请(专利权)人:长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河北;13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