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震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897453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1 03:19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螺栓适于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还包括:减震垫,所述减震垫套设在所述螺栓上且至少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以缓冲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振动冲击;其中,所述减震垫包括:柔性圈部,所述柔性圈部靠近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安装孔;刚性圈部,所述刚性圈部靠近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刚性圈部联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设置。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减震结构
本技术涉及减震设备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减震结构。
技术介绍
一般地,为了减缓连接之间的冲击力,往往在连接件之间配置减震垫,而现有技术中,减震垫往往为仅仅一个柔性圈部构成,这样在机构运转过程中,由于减震垫会发生较大的变形,从而导致减震垫容易失效,继而影响连接件连接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旨在解决上述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之一,提出一种减震结构,该结构防止柔性圈部发生较大变形而失效,提高减震垫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连接件之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出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和第二连接孔,所述螺栓适于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和所述第二连接孔,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减震垫,所述减震垫套设在所述螺栓上且至少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和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以缓冲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振动冲击;其中,所述减震垫包括:柔性圈部,所述柔性圈部靠近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安装孔;刚性圈部,所述刚性圈部靠近中心轴线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孔,且所述刚性圈部联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内;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与所述第二安装孔同轴设置。在该技术方案中,通过在柔性圈部内设置刚性圈部可以对柔性圈部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柔性圈部发生较大变形而失效,提高柔性圈部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可靠性;设置减震垫能够很好地减缓第一连接件和第二连接件之间的振动冲击,提高了连接件之间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该结构防止柔性圈部发生较大变形而失效,提高减震垫的使用寿命。另外,根据本技术的减震结构,还可以具有如下技术特征: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减震垫包括两个,且分别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第二连接件之间、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与所述螺栓上的螺母之间。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柔性圈部与所述刚性圈部可拆卸地连接。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刚性圈部的外轮廓面上形成有向背离其中心轴线方向突出的凸起;所述柔性圈部的内轮廓面上形成有向背离其中心轴线方向延伸的凹槽;所述凸起与所述凹槽相适配。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凸起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刚性圈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所述凹槽包括多个且沿着所述柔性圈部的周向方向间隔设置;多个所述凸起与多个所述凹槽一一对应。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凸起在周向方向上的宽度由靠近所述刚性圈部的一端向远离所述刚性圈部的一端逐渐减小。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凸起与所述刚性圈部的连接处还配置有倒角。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刚性圈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柔性圈部在厚度方向上的尺寸。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柔性圈部与所述刚性圈部注塑一体成型。在本技术的一个示例中,所述柔性圈部为橡胶件;所述刚性圈部为塑料件。下文中将结合附图对实施本技术的最优实施例进行更加详尽的描述,以便能容易理解本技术的特征和优点。附图说明图1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机构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机构的爆炸图;图3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垫的爆炸图;图4为根据本技术实施例的减震垫的剖视图。附图标记:减震结构200;第一连接件210;第一连接孔211;第二连接件220;第二连接孔221;螺栓230;螺栓头231;螺母232;垫片240;弹性垫片250;减震垫100;柔性圈部110;第一安装孔111;凹槽112;内轮廓面110S;刚性圈部120;第二安装孔121;凸起122;外轮廓面120S;中心轴线A。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作进一步说明。参考附图提供以下描述,以助于对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的各种实施例的全面理解。其包含各种特定的细节以助于该理解,但这些细节应当被视为仅是示范性的。相应地,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认识到,在不背离由随附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技术的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本文所描述的各种实施例做出变化和改进。此外,为了清楚和简洁起见,可能省略对熟知的功能和构造的描述。尽管可能使用例如“第1”、“第2”、“第一”和“第二”的表述来描述本技术的各个元件,但它们并未意于限定相对应的元件。例如,上述表述并未旨在限定相对应元件的顺序或重要性。上述表述用于将一个部件和另一个部件区分开。文中提到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本技术中所使用的术语集仅是为了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并非意在限制本技术。单数的表述包含复数的表述,除非在其间存在语境、方案上的显著差异。除非另有限定,本文中所使用的全部术语(包含技术术语与科学术语)具有与本申请所属的
的普通技术人员所通常理解的相同含义。还应理解的是,术语(比如常用词典中限定的那些术语),应解释为具有与相关领域和本说明书的上下文中一致的含义,并且不应以理想化或过于形式化的意义来解释,除非在本文中明确地这样限定。根据本技术的一种减震结构200,如图1、图2所示,包括螺栓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所述螺栓230适于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221,还包括:减震垫100,所述减震垫100套设在所述螺栓230上且至少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以缓冲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的振动冲击;其中,如图3、图4所示,所述减震垫100包括:柔性圈部110,所述柔性圈部11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安装孔111;刚性圈部120,所述刚性圈部12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孔121,且所述刚性圈部120联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内;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1同轴设置。也就是说,柔性圈部110、刚性圈部120的整体均呈环状构造,且刚性圈部120安装在柔性圈部110的第一安装孔111内,而减震垫100则通过第二安装孔121连接在螺栓230上;通过在柔性圈部110内设置刚性圈部120可以对柔性圈部110起到支撑作用,从而防止柔性圈部110发生较大变形而失效,提高柔性圈部110的使用寿命,同时提高了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之间的可靠性;设置减震垫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所述螺栓(230)适于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2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n减震垫(100),所述减震垫(100)套设在所述螺栓(230)上且至少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以缓冲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的振动冲击;/n其中,所述减震垫(100)包括:/n柔性圈部(110),所述柔性圈部(11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安装孔(111);/n刚性圈部(120),所述刚性圈部(12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孔(121),且所述刚性圈部(120)联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内;/n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1)同轴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减震结构,包括螺栓(230)、第一连接件(210)和第二连接件(220),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上分别设有第一连接孔(211)和第二连接孔(221),所述螺栓(230)适于依次穿设所述第一连接孔(211)和所述第二连接孔(22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减震垫(100),所述减震垫(100)套设在所述螺栓(230)上且至少配置在所述第一连接件(210)和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以缓冲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的振动冲击;
其中,所述减震垫(100)包括:
柔性圈部(110),所述柔性圈部(11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一安装孔(111);
刚性圈部(120),所述刚性圈部(120)靠近中心轴线(A)处设置有贯穿其厚度方向的第二安装孔(121),且所述刚性圈部(120)联接在所述第一安装孔(111)内;
其中,所述第一安装孔(111)与所述第二安装孔(121)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减震垫(100)包括两个,且分别置于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与所述第二连接件(220)之间、以及所述第一连接件(210)与所述螺栓(230)上的螺母(23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所述柔性圈部(110)与所述刚性圈部(120)可拆卸地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减震结构,其特征在于,<...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鹿鹏程宗德媛张传金肖根先吴虎城
申请(专利权)人:江苏建筑职业技术学院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江苏;3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