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854767 阅读:18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30 22:5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包括产卵池和蛙卵采集框,产卵池的进水端具有水流进入,产卵池的出水端开设有溢流口,产卵池的出水端底部开设有排污口,产卵池内放置有若干蛙卵采集框,蛙卵采集框由底板、两个相对的第一挡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二挡板围成一矩形框体,且第一挡板位于产卵池的阻水侧,第二挡板位于产卵池的顺水侧,第二挡板的高度高于第一挡板,底板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且排水孔的孔径小于蛙卵的直径。设置有蛙卵采集框,可以快速实现蛙卵与水体的分离,且在分离过程中,不会破坏蛙卵,实现了蛙卵的高效收集;产卵池设置有溢流口,能够保证水深同时也能实现水体的流动,为石蛙产卵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提高了石蛙的产卵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
本技术涉及蛙卵采集装置,特别是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
技术介绍
石蛙产卵需要环境的条件:产卵池池水深度在10厘米左右,需要流动的水体,另外石蛙寻找产卵环境,蛙卵几乎只会产在有流水落下的水面附近,因此人们利用其习性,吸引石蛙在产卵池产卵。传统石蛙蛙卵采集用到产卵池和产卵板,在产卵池使用产卵板一定程上度方便了人工采集石蛙蛙卵工作,但因石蛙产卵不一定全产在产卵板上,仍然有相当部分蛙卵产在产卵池池壁或池底,需要人工一颗颗刮取下来,如果不刮取下来,因有蛙卵的地方石蛙不会继续产卵,会严重影响后面的石蛙产卵,减少整体产卵量。产卵池多是水泥池,池壁池底较粗糙,另外在水体中蛙卵是浮动的,刮取下来后仍要用捞斗捞起,在产卵池取蛙卵时费事费力,同时容易伤到蛙卵。另外石蛙在产卵池产卵过程中,有部分蛙卵因石蛙活动碰撞脱离附着物,沉到水底,也需要人工捞取。因此目前的石蛙蛙卵的采集方式并不能彻底的达到高效快速取卵的目的。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点,提供一种产卵率高、蛙卵收集高效的石蛙蛙卵采集装置。本技术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包括产卵池和蛙卵采集框,产卵池的进水端具有水流进入,产卵池的出水端开设有溢流口,且产卵池的出水端底部开设有排污口,产卵池内放置有若干蛙卵采集框,蛙卵采集框由底板、两个相对的第一挡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二挡板围成一矩形框体,且第一挡板位于产卵池的阻水侧,第二挡板位于产卵池的顺水侧,第二挡板的高度高于第一挡板,底板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且排水孔的孔径小于蛙卵的直径。优选的,蛙卵采集框为矩形塑料框体结构。优选的,第一挡板的宽度为40~70厘米,且第一挡板的高度为3~6厘米。优选的,第二挡板的长度为60~100厘米,且第二挡板的高度为12~15厘米。优选的,排水孔均匀排布,且排水孔的孔径为5mm。优选的,溢流口的高度为9~11厘米。本技术具有以下优点:设置有蛙卵采集框,可以快速实现蛙卵与水体的分离,且在分离过程中,不会破坏蛙卵,实现了蛙卵的高效收集;产卵池设置有溢流口,能够保证水深同时也能实现水体的流动,为石蛙产卵创造了优良的环境,提高了石蛙的产卵率。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产卵池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蛙卵采集框的结构示意图;图中:1-产卵池,2-蛙卵采集框,3-排水孔,4-溢流口,5-排污口,21-第一挡板,22-第二挡板,23-底板。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通常在此处附图中描述和示出的本技术实施例的组件可以以各种不同的配置来布置和设计。因此,以下对在附图中提供的本技术的实施例的详细描述并非旨在限制要求保护的本技术的范围,而是仅仅表示本技术的选定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应注意到: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技术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在本技术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技术中的具体含义。如图1所示,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包括产卵池1和蛙卵采集框2,优选的,石蛙产卵池1内壁设计成宽42~72宽,长度任意的长方形产卵池1,池高15厘米,在产卵池的进水端具有水流进入,可以采用水龙头从高度放水,产卵池1的出水端开设有溢流口4,且产卵池1的出水端底部开设有排污口5,溢流口4的高度为9~11厘米,即溢流口4的底部与产卵池1的底部之间具有9~11厘米的高度,优选的,溢流口4的高度为10厘米,溢流口4能保证石蛙产卵池1稳定的水深,水体一进一出也保证产卵池1池水的流动性,从而适应石蛙产卵,而排污口5为清理产卵池1用,清理的产卵池污水从排污口5流出,在不清理产卵池时,排污口5处于关闭状态。在本实施例中,石蛙产卵季节,产卵池1内放置有若干蛙卵采集框2,而且蛙卵采集框2沿水流方向并排放置,进一步的,蛙卵采集框2由底板23、两个相对的第一挡板21和两个相对的第二挡板22围成一矩形框体,且第一挡板21位于产卵池1的阻水侧,第二挡板22位于产卵池1的顺水侧,第二挡板22的高度高于第一挡板21,从而保持产卵池1内水体的流通性,优选的,放置第二挡板22后,第二挡板22的上沿与产卵池1的上沿齐平,进一步的,底板23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3,且排水孔3的孔径小于蛙卵的直径,石蛙产卵时,应在蛙卵采集框2内放置产卵板,产卵板为现有通用的产卵板,根据所需尺寸现场制作或购买即可,当石蛙受产卵池1环境吸引在产卵池1产卵,产在产卵板上可以人工迅速采集,产在蛙卵采集框2内壁上的蛙卵,当人工从水中取出蛙卵采集框2后,因蛙卵脱离了水体,附着在框内壁上的蛙卵因框壁非常光滑,人工可以用小刮片迅速切断蛙卵附着的根部使蛙卵滑落到框底,连同石蛙活动时碰落沉到框底的蛙卵一同快速倒入人工蛙卵收集桶,拿出去在独立的蛙卵孵化池孵化,从而大大提高了人工采集石蛙蛙卵的效率,也大幅减少了蛙卵的受损率,提高了蛙卵孵化率。在本实施例中,蛙卵采集框2为矩形塑料框体结构,第一挡板21的宽度为40~70厘米,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第一挡板21的宽度由产卵池的内腔宽度决定,以产卵池刚好放下第一挡板21为优,第一挡板21的高度为3~6厘米,第二挡板22的长度为60~100厘米,且第二挡板22的高度为12~15厘米。在本实施例中,排水孔3均匀排布,排水孔3便于提取框体时的排水,排水孔3的孔径为5mm左右,优选的,排水孔3的孔径为5mm,由于石蛙蛙卵胶质膜遇水膨胀后一般在1厘米左右,因此排水孔3的孔径小于石蛙卵的直径,所以在排水的同时,蛙卵不会落出。尽管这里参照本技术的多个解释性实施例对本技术进行了描述,但是,应该理解,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设计出很多其他的修改和实施方式,这些修改和实施方式将落在本申请公开的原则范围和精神之内。更具体地说,在本申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卵池和蛙卵采集框,所述产卵池的进水端具有水流进入,所述产卵池的出水端开设有溢流口,且所述产卵池的出水端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产卵池内放置有若干蛙卵采集框,所述蛙卵采集框由底板、两个相对的第一挡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二挡板围成一矩形框体,且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产卵池的阻水侧,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产卵池的顺水侧,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且所述排水孔的孔径小于蛙卵的直径。/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产卵池和蛙卵采集框,所述产卵池的进水端具有水流进入,所述产卵池的出水端开设有溢流口,且所述产卵池的出水端底部开设有排污口,所述产卵池内放置有若干蛙卵采集框,所述蛙卵采集框由底板、两个相对的第一挡板和两个相对的第二挡板围成一矩形框体,且所述第一挡板位于所述产卵池的阻水侧,所述第二挡板位于所述产卵池的顺水侧,所述第二挡板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挡板,所述底板上开设有若干排水孔,且所述排水孔的孔径小于蛙卵的直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高效石蛙蛙卵采集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蛙卵采集框为矩形塑料框体结构。...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董亮莫云富胡洪森
申请(专利权)人:贵州峪丰源生态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贵州;52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