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防撞梁总成及包含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3173 阅读:2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33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包含其的车辆,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拖车钩、拖车钩螺母板、套筒,拖车钩螺母板采用板状结构,拖车钩螺母板的后表面与吸能盒的前端固定连接,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直接与前防撞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前防撞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拖车钩螺母板与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套筒的一端穿设并固定连接于连接孔后固定连接于拖车钩螺母板,拖车钩固定且可拆卸连接于套筒的另一端。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的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与前防撞梁直接固定连接,拖车在拖拽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通过拖车钩螺母板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使得受力面积大,不易发生断裂,增强前防撞梁总成的刚度。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前防撞梁总成及包含其的车辆
本技术涉及车辆
,具体而言,涉及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及具有该前防撞梁总成的车辆。
技术介绍
近年来,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乘用车(特别是电动车)成为我们生活中非常普遍和重要的产品,汽车拖车钩是车辆的主要拖运装置,当机动车发生故障或陷入困境丧失驱动力时,需要依靠拖车钩进行牵引。现有结构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拖车钩螺母板、套筒、拖车钩,拖车钩与套筒螺纹连接,套筒与拖车钩螺母板焊接,吸能盒直接与车辆的前防撞梁焊接,拖车钩螺母板的四个侧边焊接于吸能盒内壁面,这样使得拖车钩螺母板的焊接区域较小。在拖拽过程中,拖车钩螺母板受力恶劣,由于多次拖拽导致多次塑性变形,最终因强度不足导致焊接结构脱焊,容易出现焊缝失效和断裂风险;进一步地,在拖车钩螺母板脱焊的情况下,整个前防撞梁总成的刚度会降低;在拖车钩与套筒螺纹连接强度不足以支撑拖拽过程中产生的力时或者螺纹连接失效的情况下,前防撞梁总成的刚度进一步降低,车辆的拖运装置会失效。同时,前防撞梁总成基本采用钢材,现有结构虽然强度满足要求,但整体刚度较差,一方面影响设计阶段造型开孔要求,另一方面在实际拖拽过程中由于多次拖拽导致前防撞梁总成发生多次塑性变形,最终断裂现象。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的前防撞梁总成中刚度低的技术问题。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刚度大。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技术实施方式公开了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拖车钩、拖车钩螺母板、套筒,所述拖车钩螺母板采用板状结构,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后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直接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前防撞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拖车钩螺母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所述套筒的一端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后固定连接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所述拖车钩固定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采用这种技术方案,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与前防撞梁直接固定连接,拖车在拖拽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通过拖车钩螺母板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使得受力面积大,不易发生断裂,增强前防撞梁总成的刚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拖车钩螺母板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所述套筒穿设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套筒穿设于第二连接孔中,使得套筒的侧壁与第二连接孔固定连接,增加了套筒的安装稳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两个所述翻边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下两侧面固定连接。采用这种技术方案,前防撞梁对拖车钩螺母板产生限位作用,进一步增强了拖车钩螺母板的安装稳定性,同时更加有利于拖车在拖拽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通过拖车钩螺母板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使得受力面积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翻边上设置有加强筋,增强拖车钩螺母板的刚性。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防撞梁、所述套筒、所述吸能盒、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材料均为铝,有利于前防撞梁总成的轻量化。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套筒中镶嵌钢材套管,增强套筒的强度。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吸能盒、所述拖车钩螺母板均具有两个,且分别对称设置于所述前防撞梁的两端。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后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焊接,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直接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表面焊接,所述套筒的一端穿设并焊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后焊接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前防撞梁总成还包括吸能盒端板,所述吸能盒端板与所述吸能盒的后端焊接,所述吸能盒端板上设置有减重孔。本技术还公开了一种车辆,包括如上所述的任一实施例中的前防撞梁总成。采用这种技术方案的车辆,拖车钩螺母板的前侧面与前防撞梁直接固定连接,拖车在拖拽过程中产生的力可以通过拖车钩螺母板传递到前防撞梁上,使得受力面积大,不易发生断裂,增强车辆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刚度。附图说明图1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另一视角的结构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另一视角的局部结构示意图;图4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前防撞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拖车钩的结构示意图;图6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套筒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吸能盒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吸能盒端盖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技术实施例1中的前防撞梁总成的拖车钩螺母板的结构示意图。附图标记说明:1、前防撞梁;11、第一连接孔;2、拖车钩;21、螺纹连接部;3、套筒;4、吸能盒;5、吸能盒端板;51、减重孔;52、安装孔;6、拖车钩螺母板;61、第二连接孔;62、翻边;63、加强筋。具体实施方式以下由特定的具体实施例说明本技术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揭示的内容轻易地了解本技术的其他优点及功效。虽然本技术的描述将结合较佳实施例一起介绍,但这并不代表此技术的特征仅限于该实施方式。恰恰相反,结合实施方式作技术介绍的目的是为了覆盖基于本技术的权利要求而有可能延伸出的其它选择或改造。为了提供对本技术的深度了解,以下描述中将包含许多具体的细节。本技术也可以不使用这些细节实施。此外,为了避免混乱或模糊本技术的重点,有些具体细节将在描述中被省略。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技术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应注意的是,在本说明书中,相似的标号和字母在下面的附图中表示类似项,因此,一旦某一项在一个附图中被定义,则在随后的附图中不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定义和解释。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术语“上”、“下”、“内”、“底”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或者是该技术产品使用时惯常摆放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技术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技术的限制。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区分描述,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在本实施例的描述中,还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施例中的具体含义。为使本技术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拖车钩、拖车钩螺母板、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采用板状结构,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后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直接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n所述前防撞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拖车钩螺母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所述套筒的一端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后固定连接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所述拖车钩固定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前防撞梁总成,包括前防撞梁、吸能盒、拖车钩、拖车钩螺母板、套筒,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采用板状结构,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后表面与所述吸能盒的前端固定连接,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前表面直接与所述前防撞梁的内表面固定连接;
所述前防撞梁开设有第一连接孔,所述拖车钩螺母板与所述第一连接孔相对应设置,所述套筒的一端穿设并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后固定连接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所述拖车钩固定且可拆卸连接于所述套筒的另一端。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开设有第二连接孔,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对应设置,所述套筒穿设且固定连接于所述第一连接孔与所述第二连接孔。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拖车钩螺母板的上下两侧均设置有翻边,两个所述翻边分别与所述前防撞梁的上下两侧面固定连接。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前防撞梁总成,其特征在于,所述翻边上设置有加强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甘露华王建成田思
申请(专利权)人:摩登汽车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