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82325 阅读:16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4:22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属于油墨传递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包括盛墨底座,所述的盛墨底座内设有可转动的印版滚筒,所述的印版滚筒上方设有可转动的压印滚筒,所述的压印滚筒与印版滚筒相紧贴配合。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印版滚筒上设置转动安装盘和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孔穴塞板,通过将所需的孔穴塞板移动至印版孔穴内,使得对所需的印版孔穴进行遮盖封闭,在印版滚筒转动吸墨的过程中,已进行遮盖封闭后的印版孔穴无法吸墨,在印刷过程中可快速调节油墨印刷的间距,调节简单方便,无需更换不同型号的印版滚筒,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高。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
本技术属于油墨传递
,涉及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
技术介绍
常规凹版印刷机的主要部件是版辊、胶辊和刮刀。其工作原理是:先在雕刻着图文的版辊表面沾满油墨(版辊30%左右的圆周表面部位浸没在油墨中),接着版辊携带着油墨转动,刮刀将辊筒表面裸露部位的不需要的油墨刮除干净(图文部位由于内凹,油墨得以保留),最后胶辊的弹性表面将纸张之类的被印材料碾压在辊筒表面,图文部分的油墨就清楚地转移到被印材料上。现有的凹版印刷在印刷过程中,无法快速有效的调整油墨印刷的间距,需要使用不同型号的印版滚筒,成本较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低。为了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人们经过不断探索,提出了各种各样的解决方案,如中国专利公开了一种凹版印刷机版辊递墨机构[申请号:201020567533.5],凹版印刷机版辊递墨机构,包括版辊以及位于版辊正下方的置放油墨的墨盆;其特征在于所述版辊与墨盆之间还设置一匀墨辊,该匀墨辊的表面紧贴着版辊表面且版辊的轴线与版辊的轴线平行,另有一驱动机构带动匀墨辊转动。匀墨辊由不锈钢辊芯与包覆在辊芯外部的尼龙层组成。但是该方案在印刷过程中,无法快速有效的调整油墨印刷的间距,需要使用不同型号的印版滚筒,存在成本较高,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低的缺陷。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的目的是针对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为达到上述目的,本技术采用了下列技术方案: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包括盛墨底座,所述的盛墨底座内设有可转动的印版滚筒,所述的印版滚筒上方设有可转动的压印滚筒,所述的压印滚筒与印版滚筒相紧贴配合,所述的印版滚筒内设有若干沿印版滚筒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印版孔穴,所述的印版滚筒上设有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一端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与印版滚筒同步转动。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包括设置于压印滚筒上的转动安装盘,所述的转动安装盘上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孔穴塞板,所述的孔穴塞板与印版孔穴的形状相配适。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孔穴塞板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一端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的孔穴塞板的数量与印版孔穴的数量相同。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印版滚筒与转动安装盘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的印版滚筒与转动安装盘之间的转轴上连接有周向驱动器。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转动安装盘靠近印版滚筒一端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塞板防偏底板,所述的孔穴塞板底部与塞板防偏底板相滑动配合。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印版滚筒靠近转动安装盘一端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底板定位支撑槽,所述的塞板防偏底板靠近印版滚筒一端设有延伸通入至底板定位支撑槽内的定位块,所述的定位块与底板定位支撑槽的形状相配适。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转动安装盘远离印版滚筒一端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直线驱动器,所述的直线驱动器的动力轴与孔穴塞板相连。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转动安装盘上套设有防墨密封壳,所述的转动安装盘上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线对称的螺纹孔,所述的转动安装盘与防墨密封壳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大法兰上设有若干沿大法兰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法兰连接螺栓,所述的紧固螺栓螺纹处设有密封胶,所述的密封胶与螺纹孔相紧贴配合。在上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中,所述的盛墨底座上设有防溅挡板,所述的防溅挡板与印版滚筒的位置相对应,所述的防溅挡板上方设有刮墨刀,所述的刮墨刀与印版滚筒外壁相抵接配合。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技术的优点在于:1、本技术通过在印版滚筒上设置转动安装盘和若干沿转动安装盘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孔穴塞板,通过将所需的孔穴塞板移动至印版孔穴内,使得对所需的印版孔穴进行遮盖封闭,在印版滚筒转动吸墨的过程中,已进行遮盖封闭后的印版孔穴无法吸墨,在印刷过程中可快速调节油墨印刷的间距,调节简单方便,无需更换不同型号的印版滚筒,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高。2、本技术通过设置塞板防偏底板,可确保孔穴塞板在移动过程中不会发生位置以及角度的偏移,确保孔穴塞板可准确的进入至印版孔穴内,位移精确度较高。3、本技术通过设置防溅挡板,可防止印版滚筒在转动过程中,由于离心力的作用将部分油墨飞溅到机台的其他部位,降低了人工清洁难度。4、本技术通过设置防墨密封壳,用以防止油墨进入至直线驱动器内,起到密封防墨的作用,转动安装盘与防墨密封壳之间通过紧固螺栓连接,拆装较为方便,同时通过设置密封胶可进一步提高密封的效果,防渗透效果较好。本技术的其它优点、目标和特征将部分通过下面的说明体现,部分还将通过对本技术的研究和实践而为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所理解。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是本技术另一个方向的结构示意图。图3是转动安装盘的结构示意图。图中:盛墨底座1、印版滚筒2、压印滚筒3、印版孔穴4、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转动安装盘6、孔穴塞板7、周向驱动器8、塞板防偏底板9、底板定位支撑槽10、定位块11、直线驱动器12、防墨密封壳13、螺纹孔14、紧固螺栓15、密封胶16、防溅挡板17、刮墨刀18。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对本技术进行进一步说明。如图1-3所示,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包括盛墨底座1,所述的盛墨底座1内设有可转动的印版滚筒2,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方设有可转动的压印滚筒3,所述的压印滚筒3与印版滚筒2相紧贴配合,所述的印版滚筒2内设有若干沿印版滚筒2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印版孔穴4,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设有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4一端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与印版滚筒2同步转动。在本实施例中,盛墨底座1内盛放有印刷所需的油墨,当需要进行凹版印刷时,转动印版滚筒2,通过印版孔穴4将油墨带至承印物上,并通过压印滚筒3将油墨印压转移至承印物上,当需要调整承印物上油墨的间距时,通过移动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使得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延伸进入至印版孔穴4内,对所需的印版孔穴4进行遮盖封闭,使得印版滚筒2在转动吸墨的过程中,已进行遮盖封闭后的印版孔穴4无法吸墨,在印刷过程中可快速调节油墨印刷的间距,调节简单方便,无需更换不同型号的印版滚筒,成本较低,自动化程度和生产效率较高。结合图1-3所示,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包括设置于压印滚筒3上的转动安装盘6,所述的转动安装盘6上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6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孔穴塞板7,所述的孔穴塞板7与印版孔穴4的形状相配适。本实施例中,当需要调整油墨印刷的间距时,通过移动所需位置的孔穴塞板7,将孔穴塞板7向印版孔穴4内靠近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包括盛墨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盛墨底座(1)内设有可转动的印版滚筒(2),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方设有可转动的压印滚筒(3),所述的压印滚筒(3)与印版滚筒(2)相紧贴配合,所述的印版滚筒(2)内设有若干沿印版滚筒(2)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印版孔穴(4),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设有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4)一端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与印版滚筒(2)同步转动。/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包括盛墨底座(1),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盛墨底座(1)内设有可转动的印版滚筒(2),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方设有可转动的压印滚筒(3),所述的压印滚筒(3)与印版滚筒(2)相紧贴配合,所述的印版滚筒(2)内设有若干沿印版滚筒(2)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印版孔穴(4),所述的印版滚筒(2)上设有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4)一端做往复直线运动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与印版滚筒(2)同步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递墨间距调节组件(5)包括设置于压印滚筒(3)上的转动安装盘(6),所述的转动安装盘(6)上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6)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孔穴塞板(7),所述的孔穴塞板(7)与印版孔穴(4)的形状相配适。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孔穴塞板(7)可沿靠近或远离印版孔穴(4)一端做直线往复运动,所述的孔穴塞板(7)的数量与印版孔穴(4)的数量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印版滚筒(2)与转动安装盘(6)之间通过转轴连接,所述的印版滚筒(2)与转动安装盘(6)之间的转轴上连接有周向驱动器(8)。


5.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一种凹版印刷版辊递墨机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转动安装盘(6)靠近印版滚筒(2)一端设有若干沿转动安装盘(6)中心点呈环形阵列分布的塞板防偏底板(9),所述的孔穴塞板(7)底...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韩连庆潘玲民李蛟王峰李沁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夏特新材料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