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77208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3:22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该车架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其中,前部框架和/或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本方案通过车架中部框架的碰撞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本申请涉及车辆
,尤其涉及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
技术介绍
随着汽车工业的快速发展,车辆的类型变的越来越多。目前为了适应时代发展以及满足用户需求,许多主机厂纷纷推出共享出行小巴士概念车型。这种小型巴士为了追求极致的乘员舱空间和乘车体验,在乘员舱布置和整车架构上进行了重大变革,具体地,可体现为极短的前后悬车身结构方案。其中,现有大多数乘用车有较长的前后悬结构设计,前后悬的长度均在800mm以上,而小型巴士采用极短的前后悬设计理念,前后悬的长度不足500mm。由于小型巴士的车架结构与现有车辆的车架结构之间存在较大差异,这就使得现有车辆中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难以适用到小型巴士上。
技术实现思路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及具有其的车辆,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架,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其中,前部框架和/或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由此,通过车架中的中部框架的碰撞吸能区吸收碰撞能量,从而为小型巴士等车辆提供了一种新的被动安全保护策略。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碰撞吸能区包括:连接梁和吸能梁,连接梁和吸能梁均沿车架的纵向设置,连接梁的强度大于吸能梁的强度,连接梁的第一端与前部框架连接,连接梁的第二端与后部框架连接,连接梁具有中空腔,吸能梁设置于中空腔内;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套接,其中,当发生碰撞时,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可发生相对移动,以使吸能梁被挤压。由此,通过套筒式结构的连接梁,可以引导吸能梁大概率仅执行纵向移动,降低吸能梁执行横向移动的概率,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二连接梁套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外部,吸能梁设置于第二连接梁的中空腔内,第一连接梁上且与第二连接梁套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制部,第二连接梁远离第一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制部,第一限制部和第二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的纵向移动。由此,提供一种连接梁与吸能梁之间的连接方式,以及通过连接梁自身,或者连接梁与前部框架(或后部框架)结合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还包括第三连接梁,其中,第二连接梁的第一端套接在第一连接梁的外部,第二连接梁的第二端套接在第三连接梁的外部。由此,提出了另一种连接梁的结构。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限制部,连接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限制部,第三限制部和第四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连接梁自身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部框架设置有第五限制部,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六限制部,第五限制部和第六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共同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连接梁设置有第七限制部,前部框架或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八限制部,第七限制部和第八限制部共同限制吸能梁沿车架纵向移动。由此,通过连接梁,以及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中的任一框架共同限制吸能梁的纵向移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梁由吸能材料制成。由此,通过吸能材料吸收碰撞能量。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材料包括但不限于铝合金、钢、泡沫材料等。由此,提供了吸能材料的具体材质。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吸能梁的结构包括但不限于为管梁结构、蜂窝结构等。由此,进一步提升吸能效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前部框架的前端设置有第二碰撞吸能区,第二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前部碰撞能量。由此,通过第二碰撞吸能区吸收前部碰撞能量,进一步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能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后部框架的后端设置有第三碰撞吸能区,第三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部分后部碰撞能量。由此,通过第三碰撞吸能区吸收后部碰撞能量,进一步降低传递至乘员舱的碰撞能量,提升车辆的安全性能。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架的底部设置有用于固定电池组件的固定部。由此,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固定。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包括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第一固定件和第二固定件之间具有间隔且沿车架的纵向布置,第一固定件上具有第一开口,第二固定件上具有第二开口,第一开口和第二开口的开口方向相反,第一开口朝向远离第二固定件的方向,第二开口朝向远离第一固定件的方向。由此,实现对电池组件的固定,以及降低发生碰撞时电池组件被挤压的概率,以达到保护电池组件的效果。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固定部还包括第三固定件,第三固定件包括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沿车架的纵向平行布置,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在车架的纵向上至少部分重合,第一连接单元和第二连接单元在车架的横向上具有间隔。由此,对电池组件进行加固。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第一方面中所提供的车架。由此,提供了一种具有上述车架的新型车辆。在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车辆包括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第一座椅位于前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第二座椅位于后部框架的乘员乘坐区,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相对设置。由此,提供了一种车辆中座椅的排布方式。附图说明下面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架的主视结构示意图;图2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A处放大示意图;图3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4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5是图1中所示车架的另一种连接梁的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图7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另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图8是图5中所示连接梁与前部框架和后部框架的又一种配合结构示意图;图9是图1所示车架的仰视结构示意图;图10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的结构示意图;图11是图10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图12是图10所示车辆发生前部碰撞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3是图12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图14是图10所示车辆发生后部碰撞后的结构示意图;图15是图14中所示车辆中电池组件的螺栓与车架上的固定件之间的配合示意图。图中:1-前部框架;11-第二碰撞吸能区;2-中部框架;21-连接梁;22-吸能梁;211-第一连接梁;212-第二连接梁;213-第三连接梁;2111-第一部件;2121-第二部件;3-后部框架;31-第三碰撞吸能区;41-第一固定件;42-第二固定件;43-第三固定件;411-第一开口;421-第二开口;431-第一连接单元;432-第二连接单元;5-电池组件;5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n其中,所述前部框架和/或所述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所述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n

【技术特征摘要】
【国外来华专利技术】1.一种车架,其特征在于,包括:前部框架、中部框架和后部框架,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一端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所述中部框架的第二端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
其中,所述前部框架和/或所述后部框架包括乘员乘坐区,所述中部框架包括第一碰撞吸能区,所述第一碰撞吸能区用于吸收碰撞能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碰撞吸能区包括:连接梁和吸能梁,所述连接梁和所述吸能梁均沿所述车架的纵向设置,所述连接梁的强度大于所述吸能梁的强度,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与所述前部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与所述后部框架连接,所述连接梁具有中空腔,所述吸能梁设置于所述中空腔内;
所述连接梁包括第一连接梁和第二连接梁,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其中,当发生碰撞时,所述第一连接梁和所述第二连接梁可发生相对移动,以使所述吸能梁被挤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外部,所述吸能梁设置于所述第二连接梁的中空腔内,所述第一连接梁上且与所述第二连接梁套接的部分设置有第一限制部,所述第二连接梁远离所述第一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二限制部,所述第一限制部和所述第二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还包括第三连接梁,其中,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第一端套接在所述第一连接梁的外部,所述第二连接梁的第二端套接在所述第三连接梁的外部。


5.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的第一端设置有第三限制部,所述连接梁的第二端设置有第四限制部,所述第三限制部和所述第四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前部框架设置有第五限制部,所述后部框架设置有第六限制部,所述第五限制部和所述第六限制部共同限制所述吸能梁沿所述车架的纵向移动。


7.根据权利要求2或4所述的车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连接梁的一端设置有第七限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孔庆帅章斯亮刘建
申请(专利权)人: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广东;44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