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762118 阅读:2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23 11:53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属于医疗器械领域。颅内血管支架主体由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组成,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二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与第一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的数量比为1:2;开环结构增强支架柔顺性和贴壁性,闭环结构提供支撑性能。本发明专利技术颅内血管支架具有超柔顺性能,能适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复杂血管处的动脉瘤(如:大曲率血管、变径血管),达到良好的贴壁效果。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可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属于医疗器械领域。
技术介绍
颅内动脉瘤是由于血管先天性异常缺陷或后天性病变创伤等因素造成颅内动脉血管壁的异常膨出,是造成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首要病因。血管内介入治疗相较于动脉瘤夹闭、结扎等手术更安全,且适应性更广,是目前主要的颅内动脉瘤治疗手段,通过颅内血管支架辅助弹簧圈栓塞即可达到动脉瘤闭塞。然而,颅内血管迂曲复杂,且颅内动脉瘤好发于脑底动脉环分叉处及其主要分支,常存在不同程度的弯曲,血管直径也可能不一致。此外,颅内动脉瘤的大小悬殊很大,对于一些宽颈、梭形动脉瘤目前的介入治疗难度依然很大。针对现有产品,颅内支架结构大致分为开环与闭环两种,每种结构支架有各自的优缺点,对于弯曲度较高的血管,开环结构支架弯曲性能较闭环结构支架好,可以避免打折、椭圆化等现象,由于支架在开环部分连接杆未连接,支架对不均匀血管的适应性更好,但是外侧空隙会随着弯曲度而加大,造成弹簧圈脱出的风险;除此之外,对单元跨度较长的开环结构支架,其开环部分可能会造成不贴壁现象或伸入动脉瘤中,引起血栓等问题。闭环结构支架虽然能提供较高的支撑性能,但由于其整体连续且刚度较大,支架整体偏硬,植入后贴壁性差,甚至发生移位,最终引起血栓、再狭窄等并发症。现有产品多为统一结构设计,对于颅内复杂血管,尤其是弯曲度较大、血管直径变化不一的情况,很少协调柔顺性/贴壁性与支撑性能,难以对需要过度栓塞弹簧圈的宽颈、梭形动脉瘤瘤颈部位提供局部支撑,并未解决开环结构支撑性能与空隙、不贴壁等问题。此外,据报道,基底表面的微纳结构有益于蛋白质、细胞等的粘附,如果将微纳结构引入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对支架植入后血管的重建可能会起到有益作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用于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颅内血管支架包括开环结构和闭环结构,分别增强支架柔顺性/贴壁性与提供支撑性能;同时,通过在支架中间部位(如:瘤颈口处)增加闭环结构单元以增强支撑性,并减少开环伸入瘤内和血管壁的不贴壁的可能性。此外,在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引入微纳结构,促进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皮化。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主体由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组成,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二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与第一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的数量比为1:2;开环结构增强支架柔顺性和贴壁性,闭环结构提供支撑性能。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具有多孔微纳结构,微纳结构孔径达到50~300nm。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微纳结构的制备方式为:将颅内血管支架浸泡在酸溶液体系中,室温下加电压,进行脱合金处理30min~120min;其中,酸溶液体系为硝酸,浓度为1~3mol/L,电压为1.5V~4.5V。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12个周期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8个周期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8个周期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一V字形单元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比为0.84,丝宽为0.03~0.05mm;第二V字形单元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比为0.6~0.7,丝宽为0.05~0.07mm;第二连接杆高度a为0.05±0.01mm,第二连接杆宽度b为0.05±0.01mm;第一连接杆高度c为0.06±0.01mm,第一连接杆宽度d为0.0857±0.01mm。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开环自由端圆角半径为0.05~0.07mm,过渡圆角半径为0.02±0.01mm。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采用均匀分布的方式,即在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均匀增加开环结构单元,开环结构单元占整个颅内血管支架表面积的20%~40%。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为了辅助弹簧圈栓塞治疗颅内动脉瘤并提高支架稳定性,颅内血管支架中部与两端增加闭环结构单元设计,中部闭环结构尺寸沿支架长度方向为2.2mm~6.6mm。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长度为15~40mm,颅内血管支架标称直径为2.5~4.5mm,壁厚为0.05~0.085mm;颅内血管支架的两端顶点设置显影杆,显影杆长度为0.5~1.0mm,显影杆宽度为0.15±0.05mm。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颅内血管支架基底为超弹性镍钛合金材料,其弹性范围为10%~15%;颅内血管支架显影杆为铂铱合金。本专利技术的设计思想是:本专利技术基于开环结构支架与闭环结构支架的优点,通过调节周期性单元的数量,组合形成开环结构单元与闭环结构单元,进一步调节开环结构在支架表面的占比与闭环结构在支架表面的位置;最后在表面引入微纳结构,设计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兼具足够的支撑强度,且柔顺性、贴壁性良好,并减少开环自由端的伸出,实现特定位置的力学增强;在生物性能方面实现促进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皮化。在颅内血管支架的中部与两端增加闭环结构单元,提供足够的支撑强度,可以改善支架的稳定性,同时可以在支架中间部位提供较高的支撑力,在宽颈、梭形动脉瘤等复杂病变情况瘤颈口抵抗弹簧圈,防止支架被压瘪或坍塌。开环结构由于其部分连接点断开,可以改善支架柔顺性,避免打折、椭圆化等现象,同时对不均匀直径血管适应性更好;此外,长宽比小的开环结构其单元跨度小,且开环部分形成不同周向周期的结构,自由端交错并不接触,可以降低发生开环自由端不贴壁或伸入动脉瘤的可能性。最后,通过脱合金化处理在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引入微纳结构,促进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皮化。由于采用本专利技术的技术方案,本专利技术具有以下优点及有益效果:1.本专利技术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的混合单元设计方法,可以根据不同血管的弯曲使用情况,调节开环结构、闭环结构的位置和数量,实现颅内血管支架不同的力学性能。2.本专利技术中支架在闭环结构的基础上,增加长宽比小且自由端交错的开环结构,改善了支架的柔顺性和贴壁性,减少了支架的打折和椭圆化等现象,并同时降低了开环自由端不贴壁的可能性。3.本专利技术中支架中部增加闭环结构,在巨大、宽颈动脉瘤等复杂动脉瘤病变的瘤颈口处可以提供良好的力学支撑,对需要植入较多弹簧圈的情况起到有效阻挡,防止支架发生坍塌;此外,还可以降低开环结构伸入动脉瘤的可能性。4.本专利技术中支架表面通过脱合金处理引入微纳结构,促进支架植入后的血管内皮化。附图说明图1(a)为颅内血管支架单元结构示意图,图1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颅内血管支架主体由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组成,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二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与第一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的数量比为1:2;开环结构增强支架柔顺性和贴壁性,闭环结构提供支撑性能。/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颅内血管支架主体由开环结构与闭环结构组成,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二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与第一V字形单元开环自由端的数量比为1:2;开环结构增强支架柔顺性和贴壁性,闭环结构提供支撑性能。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颅内血管支架表面具有多孔微纳结构,微纳结构孔径达到50~300nm。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微纳结构的制备方式为:将颅内血管支架浸泡在酸溶液体系中,室温下加电压,进行脱合金处理30min~120min;其中,酸溶液体系为硝酸,浓度为1~3mol/L,电压为1.5V~4.5V。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具有微纳结构的超柔顺镍钛合金颅内血管支架,其特征在于,颅内血管支架开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12个周期的第一V字形单元与沿周向排布8个周期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一连接杆连接形成;闭环结构由沿周向排布8个周期的第二V字形单元通过第二连接杆连接形成;第一V字形单元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比为0.84,丝宽为0.03~0.05mm;第二V字形单元长度尺寸与宽度尺寸比为0.6~0.7,丝宽为0.05~0.07mm;第二连接杆高度a为0.05±0.01mm,第二连接杆...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张兴燕阳阳郭峰韩日峥杨锐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辽宁;2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