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91271 阅读:6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4: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左边盖、右边盖、电机轴、正反转驱动组件、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箱体上设有隔板,隔板将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正反转驱动组件位于第一腔室内,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位于第二腔室内,行星减速机构的一侧固定在隔板上,双离合系统与左边盖配合,行星减速机构与双离合系统拆卸式连接,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环套于电机轴上并与正反转驱动组件同轴设置。本发明专利技术通过对正反转驱动组件正反转的控制,配合双离合系统和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连接,避免了双离合系统因转速差引起的碰撞冲击,提高电机的输出使用效率,提升客户骑行体验的舒适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
本专利技术涉及减速电机,尤其涉及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后置轮毂电机在使用过程中存在如下问题:1.现有轮毂电机在起步及爬坡时整车电气系统主回路电流大,耗电量大,影响整车的续行里程;2.电机动力不足,爬坡受阻,影响骑行舒适性;3.电机在爬坡时电机效率低,耗电量大,影响整车的续行里程。因此,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用电机待进一步改进。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电动摩托车和电动轻便摩托车的轮毂电机耗电量大、爬坡动力不足等缺陷,提供了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专利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左边盖、右边盖、电机轴、正反转驱动组件,所述箱体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盖、所述右边盖配合并形成容纳腔,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固装于所述右边盖的内壁上,所述电机轴贯穿所述左边盖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配合,还包括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所述箱体上设有隔板,所述隔板将所述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第二腔室,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位于所述第一腔室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所述双离合系统位于所述第二腔室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的一侧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双离合系统与所述左边盖配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与所述双离合系统拆卸式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机构、所述双离合系统环套于所述电机轴上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同轴设置。在上述同轴结构中置电机结构中,箱体、左边盖、右边盖互相配合形成本专利技术的容纳腔,用于容纳其他部件。正反转驱动组件用于输出正转或反转的动力,并将动力传递到电机轴,实现变速控制。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能将电机轴的转速经过变速后输出。行星减速机构、双离合系统、正反转驱动组件同轴设置,能够更精准的传递动力。本专利技术通过对正反转驱动组件正反转的控制,配合双离合系统和行星减速机构的传动连接,能够满足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起步及上坡状态时对动力、速度的需求。此外,通过对正反转驱动组件正反转的控制,也有效避免了双离合系统的刚性结构件因转速差引起的碰撞冲击,实现了整车的低速大动力到高速低动力之间的平稳过渡,同时也降低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在不同骑行状态下的功耗,提高电机的输出使用效率,有效提升整车续行里程,提升客户骑行体验的舒适性能。此外,第一腔室内可加入冷却绝缘油,第二腔室内可加入装有冷却润滑油,能够快速有效的降低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内部各组件的温升,提升电机品质,延长使用寿命,改善骑行体验。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行星减速机构包括太阳轮、行星轮、行星轮定位轴、行星支架、内齿圈、齿圈支架,所述太阳轮环套于所述电机轴上并通过键连接进行限位,所述行星轮分别与所述太阳轮、所述内齿圈啮合,所述行星支架固定在所述隔板上,所述行星轮定位轴的一端与所述行星支架配合,所述行星轮定位轴与所述行星轮转动连接,所述齿圈支架与所述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内齿圈与所述齿圈支架啮合。太阳轮环套于电机轴,能够实现与电机轴同步转动,实时传递动力。行星支架固定在隔板上,起到支撑行星轮定位轴的作用。通过行星轮、太阳轮、内齿圈、齿圈支架之间啮合,实现从太阳轮到齿圈支架的动力传递,能够获得更大的减速比,以获取更大的输出动力。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双离合系统包括离心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外圈,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所述电机轴上,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与所述齿圈支架拆卸式连接,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的外缘设有第一棘爪,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的内缘设有第一棘齿,所述第一棘爪与所述第一棘齿配合,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的外缘设有第二棘爪,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的内缘设有第二棘齿,所述第二棘爪与所述第二棘齿配合。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电机轴上,实现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超越离合器外圈与齿圈支架拆卸式连接,实现和齿圈支架作同步转动。离心离合器内圈套设于电机轴,实现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超越离合器内圈、离心离合器内圈采用棘齿棘爪配合,从而能将离心离合器内圈的转速单向传递给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内圈、超越离合器外圈采用棘齿棘爪配合,从而能将超越离合器外圈的转速单向传递给超越离合器内圈。采用上述机械结构传递动力,能快速实现不同的运动输出模式的快速转换,以满足电动摩托车或电动轻便摩托车骑行时应对不同路况所需要的各种动力及速度需求。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包括定子组件、转子组件,所述定子组件的一侧固设于所述右边盖的内壁上,所述定子组件与所述电机轴转动连接,所述转子组件套设于所述电机轴上,所述定子组件、所述转子组件、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定子组件的一侧固设于右边盖的内壁上,转子组件套设于电机轴上,当同轴结构中置电机通电后,实现对转子组件正反转的控制,进一步实现转子组件和电机轴作同步转动。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第一轴承、第二轴承,所述定子组件通过所述第一轴承和所述第二轴承的配合与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第一轴承和第二轴承起到支撑限位定子组件的作用,从而定子组件与电机轴始终保持同轴。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电机轴上设有不少于2个定位孔,所述转子组件通过螺钉与所述定位孔的连接与所述电机轴同轴设置。定位孔起到定位导向作用,保证转子组件与电机轴始终保持同轴。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上转动设有弹性离心块,所述弹性离心块与所述第一棘爪连接。当离心离合器内圈的顺时针转速较高时,弹性离心块张开,并带动第一棘爪旋转,使得第一棘爪与第一棘齿啮合,而当离心离合器内圈的逆时针转动时,弹性离心块收缩闭合,从而实现动力的定向传递。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所述右边盖上设有散热筋片。散热筋片能增大右边盖的冷却面积,从而起到高效散热的作用。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O型密封圈,所述箱体与所述左边盖、所述右边盖的连接处均设有所述O型密封圈。O型密封圈起到密封的作用,避免箱体与左边盖、右边盖的连接处存在间隙导致漏油的状况。作为优选,上述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还包括链轮,所述链轮与所述超越离合器内圈配合。链轮与超越离合器内圈配合,从而超越离合器内圈将动力传递给链轮,实现动力输出。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本专利技术的爆炸图;图3为本专利技术中双离合系统的结构示意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结合附图1-3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详细描述,但它们不是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实施例1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1)、左边盖(5)、右边盖(2)、电机轴(3)、正反转驱动组件(7),所述箱体(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盖(5)、所述右边盖(2)配合并形成容纳腔,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固装于所述右边盖(2)的内壁上,所述电机轴(3)贯穿所述左边盖(5)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星减速机构(6)、双离合系统(4),所述箱体(1)上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3)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的一侧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双离合系统(4)与所述左边盖(5)配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与所述双离合系统(4)拆卸式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环套于所述电机轴(3)上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同轴设置。/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包括箱体(1)、左边盖(5)、右边盖(2)、电机轴(3)、正反转驱动组件(7),所述箱体(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左边盖(5)、所述右边盖(2)配合并形成容纳腔,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固装于所述右边盖(2)的内壁上,所述电机轴(3)贯穿所述左边盖(5)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配合,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行星减速机构(6)、双离合系统(4),所述箱体(1)上设有隔板(11),所述隔板(11)将所述容纳腔分割形成第一腔室(12)、第二腔室(13),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位于所述第一腔室(12)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位于所述第二腔室(13)内,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的一侧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双离合系统(4)与所述左边盖(5)配合,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与所述双离合系统(4)拆卸式连接,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所述双离合系统(4)环套于所述电机轴(3)上并与所述正反转驱动组件(7)同轴设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行星减速机构(6)包括太阳轮(62)、行星轮(65)、行星轮定位轴(64)、行星支架(66)、内齿圈(63)、齿圈支架(61),所述太阳轮(62)环套于所述电机轴(3)上并通过键连接进行限位,所述行星轮(65)分别与所述太阳轮(62)、所述内齿圈(63)啮合,所述行星支架(66)固定在所述隔板(11)上,所述行星轮定位轴(64)的一端与所述行星支架(66)配合,所述行星轮定位轴(64)与所述行星轮(65)转动连接,所述齿圈支架(61)与所述电机轴(3)转动连接,所述内齿圈(63)与所述齿圈支架(61)啮合。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正反转驱动模式的同轴结构中置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双离合系统(4)包括离心离合器内圈(43)、超越离合器内圈(41)、超越离合器外圈(42),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43)套设于所述电机轴(3)上,所述超越离合器外圈(42)与所述齿圈支架(61)拆卸式连接,所述离心离合器内圈(43)的外缘设有第一棘爪(431),所...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倪捷陈文胜吴启皇徐嘉伟王晓飞王宇峰梁壮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绿源电动车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