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81696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2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涉及凹槽钢筋绑扎辅助设备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框架板,固定框架板的上方设置有前后对称的安装框架板,固定框架板和安装框架板的顶端面上均排列开设有限位槽;固定框架板两端的顶端面上均沿限位槽之间开设有多个螺孔,安装框架板两端的底端面上均沿限位槽之间开设有多个卡接槽;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设计的用于凹槽钢筋绑扎的轨道转运装置结构设计合理,能够以更加便捷的方法对凹槽钢筋进行绑扎,操作方便,不局限于现场绑扎,可在加工车间连续作业,在小车上预先绑扎后运至现场安装即可完成凹槽钢筋系列工作,实用性强,具有极佳的市场推广价值。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
本技术涉及凹槽钢筋绑扎辅助设备
,具体涉及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
技术介绍
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用和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用钢材,其横截面为圆形,有时为带有圆角的方形,包括光圆钢筋、带肋钢筋、扭转钢筋。钢筋混凝土用钢筋是指钢筋混凝土配筋用的直条或盘条状钢材,其外形分为光圆钢筋和变形钢筋两种,交货状态为直条和盘圆两种。光圆钢筋实际上就是普通低碳钢的小圆钢和盘圆,变形钢筋是表面带肋的钢筋,通常带有2道纵肋和沿长度方向均匀分布的横肋,横肋的外形为螺旋形、人字形、月牙形3种,用公称直径的毫米数表示。变形钢筋的公称直径相当于横截面相等的光圆钢筋的公称直径,钢筋在混凝土中主要承受拉应力,变形钢筋由于肋的作用,和混凝土有较大的粘结能力,因而能更好地承受外力的作用,钢筋广泛用于各种建筑结构,特别是大型、重型、轻型薄壁和高层建筑结构。现有技术采用多人工现场进行钢筋绑扎,由于作业位置的特殊性,工人的下蹲、弯腰等动作增加工作强度,降低工作效率,且现场钢筋绑扎间距常有误差,作业不规范。因此需要设计一种装置使其可预先进行凹槽钢筋的整体绑扎,工人可调节至最合适作业高度,减轻工作强度、降低劳动等级,并且使该装置利用上部限位槽限制钢筋间距,规范作业,提高工作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解决的技术问题针对现有技术所存在的上述缺点,本技术提供了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旨在使其能够预先进行凹槽钢筋的整体绑扎,工人可调节至最合适作业高度,减轻工作强度、降低劳动等级,并且使该装置利用上部限位槽限制钢筋间距,规范作业,提高工作效率。技术方案为实现以上目的,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予以实现: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框架板,所述固定框架板的上方设置有前后对称的安装框架板,所述固定框架板和安装框架板的顶端面上均排列开设有限位槽;所述固定框架板两端的顶端面上均沿限位槽之间开设有多个螺孔,所述安装框架板两端的底端面上均沿限位槽之间开设有多个卡接槽,且安装框架板两端的顶端面上沿卡接槽的正上方均开设有通孔,所述通孔内插接有固定螺栓;所述固定框架板底端面的两端部及中心处均固定有支撑杆,所述支撑杆底端的外侧均套接有支撑筒,所述支撑筒外侧壁的顶端均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调节螺栓,所述支撑筒的底端面上均安装有双刹轮,且每个固定框架板下方的支撑筒之间均通过加固杆相连接;两个中间的支撑筒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不同支撑筒侧壁上的连杆和连接筒,所述连杆的端部间隙配合插接在所述支撑筒内,且支撑筒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锁紧螺栓。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框架板的高度及厚度均与安装框架板的高度及厚度一致。更进一步地,所述卡接槽的宽度大于所述固定框架板的厚度。更进一步地,相邻限位槽之间的距离大于所述固定框架板的厚度。更进一步地,所述固定螺栓均可穿过通孔螺旋连接在所述螺孔内。更进一步地,所述支撑杆均可沿支撑筒的内部上下滑动。有益效果采用本技术提供的技术方案,与已知的公有技术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本技术通过增加固定框架板、安装框架板、限位槽、螺孔、通孔、固定螺栓、支撑杆、支撑筒、调节螺栓和双刹轮的设计,能够在钢筋输运前预先进行凹槽钢筋的整体绑扎,工人可调节至最合适作业高度,减轻工作强度、降低劳动等级,并且使该装置利用上部限位槽限制钢筋间距,规范作业,提高工作效率。附图说明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技术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技术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图1为本技术的整体结构立体示意图;图2为本技术的局部结构分解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技术图2中A的结构放大示意图;图中的标号分别代表:1-固定框架板;2-安装框架板;3-限位槽;4-螺孔;5-卡接槽;6-通孔;7-固定螺栓;8-支撑杆;9-支撑筒;10-调节螺栓;11-双刹轮;12-加固杆;13-连杆;14-连接筒;15-锁紧螺栓。具体实施方式为使本技术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下面结合实施例对本技术作进一步的描述。实施例本实施例的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参照图1-3: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框架板1,固定框架板1的上方设置有前后对称的安装框架板2,固定框架板1和安装框架板2的顶端面上均排列开设有限位槽3;固定框架板1两端的顶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螺孔4,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底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卡接槽5,且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顶端面上沿卡接槽5的正上方均开设有通孔6,通孔6内插接有固定螺栓7;固定框架板1底端面的两端部及中心处均固定有支撑杆8,支撑杆8底端的外侧均套接有支撑筒9,支撑筒9外侧壁的顶端均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调节螺栓10,支撑筒9的底端面上均安装有双刹轮11,且每个固定框架板1下方的支撑筒9之间均通过加固杆12相连接;两个中间的支撑筒9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不同支撑筒9侧壁上的连杆13和连接筒14,连杆13的端部间隙配合插接在支撑筒9内,且支撑筒9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锁紧螺栓15。其中,固定框架板1的高度及厚度均与安装框架板2的高度及厚度一致;卡接槽5的宽度大于固定框架板1的厚度;相邻限位槽3之间的距离大于固定框架板1的厚度;固定螺栓7均可穿过通孔6螺旋连接在螺孔4内;支撑杆8均可沿支撑筒9的内部上下滑动。使用时,首先依据工人的最佳施工高度对固定框架板1的高度进行调节,在调节的过程中先螺旋拧松调节螺栓10,然后使支撑杆8沿支撑筒9内上下滑动,当固定框架板1的高度合适时,螺旋拧紧调节螺栓10使通过增大支撑杆8和支撑筒9内腔之间的摩擦力对支撑杆8进行固定,此时两固定框架板1的高度相同,接着螺旋拧松锁紧螺栓15,通过使连杆13在连接筒14内左右滑动来调节两固定框架板1之间的距离,当距离合适时,螺旋拧紧锁紧螺栓15通过增大连杆13和连接筒14内侧壁之间的摩擦力来对连杆13进行固定,从而能够对两固定框架板1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和固定;最后,将安装框架板2通过卡接槽5的作用卡接在固定框架板1上,通过前后移动安装框架板2的位置能够对两安装框架板2之间的距离进行调节,当安装框架板2之间的距离调节结束后,使固定螺栓7穿过通孔6螺旋连接在螺孔4内能够对安装框架板2进行固定。在进行凹槽钢筋绑扎的过程中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框架板(1),所述固定框架板(1)的上方设置有前后对称的安装框架板(2),所述固定框架板(1)和安装框架板(2)的顶端面上均排列开设有限位槽(3);所述固定框架板(1)两端的顶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螺孔(4),所述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底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卡接槽(5),且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顶端面上沿卡接槽(5)的正上方均开设有通孔(6),所述通孔(6)内插接有固定螺栓(7);所述固定框架板(1)底端面的两端部及中心处均固定有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底端的外侧均套接有支撑筒(9),所述支撑筒(9)外侧壁的顶端均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调节螺栓(10),所述支撑筒(9)的底端面上均安装有双刹轮(11),且每个固定框架板(1)下方的支撑筒(9)之间均通过加固杆(12)相连接;两个中间的支撑筒(9)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不同支撑筒(9)侧壁上的连杆(13)和连接筒(14),所述连杆(13)的端部间隙配合插接在所述支撑筒(9)内,且支撑筒(9)自由端的外侧壁上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锁紧螺栓(15)。/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可移动凹槽钢筋绑扎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左右对称的固定框架板(1),所述固定框架板(1)的上方设置有前后对称的安装框架板(2),所述固定框架板(1)和安装框架板(2)的顶端面上均排列开设有限位槽(3);所述固定框架板(1)两端的顶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螺孔(4),所述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底端面上均沿限位槽(3)之间开设有多个卡接槽(5),且安装框架板(2)两端的顶端面上沿卡接槽(5)的正上方均开设有通孔(6),所述通孔(6)内插接有固定螺栓(7);所述固定框架板(1)底端面的两端部及中心处均固定有支撑杆(8),所述支撑杆(8)底端的外侧均套接有支撑筒(9),所述支撑筒(9)外侧壁的顶端均螺旋连接有与其相垂直的调节螺栓(10),所述支撑筒(9)的底端面上均安装有双刹轮(11),且每个固定框架板(1)下方的支撑筒(9)之间均通过加固杆(12)相连接;两个中间的支撑筒(9)之间通过连接机构相连接,所述连接机构包括分别固定于不同支撑筒(9)侧壁上的连杆(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冉孟洲刘小南胡志华教传毓杨逸超
申请(专利权)人:中国建筑土木建设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北京;1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