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智能送风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680312 阅读:17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17 03:10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送风系统,包括位于各舱室内的布风器、红外热像仪和温湿度传感器;布分器包括布风器壳体,布风器壳体上设有一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每个出风口均设有球形喷口,球形喷口上设有可驱动球形喷口多角度转动的喷口驱动装置,且位于同一舱室内的各个球形喷口分别负责该舱室内不同单元区域的送风;所述进风口设有与空调连通的送风管,送风管上设有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和风量传感器;所述红外热像仪、温湿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和喷口驱动装置均与控制面板电联接。本发明专利技术装置通过红外热像仪获取舱室热图像,以便舱室内的人或设备移动时,球形喷口可根据人或设备的位置实时调整风向,确保其处于适宜温度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智能送风系统
本专利技术属于通风系统
,具体涉及一种用于船舶的智能送风系统。
技术介绍
船舶空调将风输送给各舱室以便舱室内的人员和设备处于适应的环境中,但在传统船舶送风系统中,船上人员只能手动调节送风量或根据舱室温度设定器设置舱室温度,调节方式比较机械,无法根据舱室内目标对象(舱室内人员及设备)的分布情况和目标对象状况调整送风方向和送风量,一旦目标对象位置、发热量和/或舱室内热负荷发生变化,就无法根据舱室内各目标对象的需求进行调节。
技术实现思路
鉴于以上所述现有技术的缺点,本专利技术设计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智能送风系统,通过红外热像仪扫描舱室,获取舱室的热图像,得到各个单元区域内目标对象的位置及整体温度分布情况,通过调整球形喷口转动角度,使各个单元区域内的球形喷口均朝向该单元区域内发热量最大处,以便单元区域内的人在该单元区域内活动时,球形喷口可根据人的位置实时调整风向,确保其处于适宜温度下。为实现上述目的及其他相关目的,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智能送风系统,所述智能送风系统包括位于各个舱室内的布风器,每个所述舱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布风器;所述布分器包括布风器壳体,所述布风器壳体上设有一个进风口和多个出风口,且每个所述出风口均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设有球形喷口,所述球形喷口上设有可驱动所述球形喷口多角度转动的喷口驱动装置,且位于同一所述舱室内的各个所述球形喷口分别负责该舱室内不同单元区域内的送风;所述进风口上设有与空调送风口连通的送风管,所述送风管上设有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和风量传感器;所述风量传感器位于所述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与所述进风口之间;每个所述舱室内还设有红外热像仪和温湿度传感器,所述红外热像仪、温湿度传感器、风量传感器、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和喷口驱动装置均电联接于控制面板。本专利技术装置通过红外热像仪扫描整个舱室,获取舱室的热图像,得到各个单元区域内人和设备的位置及发热量,调整球形喷口转动角度,使各个单元区域内的球形喷口均朝向该单元区域内的发热量最大处,以便单元区域内的人或设备在该单元区域内的位置变动时,球形喷口可根据人或设备的位置实时调整风向,确保其处于适宜温度下;同时,根据舱室整体需求的温度值和湿度值调节布风器的总送风量,使舱室内各目标对象尽可能均处于适宜温度下。优选地,每个所述出风口处均设有导风管,所述导风管通过内风道与所述进风口连通,所述导风管位于所述布风器壳体内,所述球形喷口设于所述导风管的出口处;所述导风管内设有固定轴,且该固定轴的中心线与所述导风管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固定轴外壁与导风管内壁之间周向布置有一圈支撑杆,且相邻两支撑杆之间设有供风通过的风口;所述喷口驱动装置为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包括一端开口的球形定子,所述球形定子内设有可多方向转动的球形转子,所述球形转子上设有转子轴;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通过球形定子固定在固定轴外端,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的转子轴与对应所述球形喷口之间设有传动杆,以通过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调节球形喷口角度,从而达到改变送风方向的目的。优选地,所述导风管的进口处设有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所述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沿固定轴轴向分布的外转子电机,每个所述外转子电机包括定子空心轴,内定子和外转子,所述定子空心轴固定在内定子的轴孔内,所述外转子通过轴承转动安装在定子空心轴上;所述定子空心轴通过其中孔套设在固定轴上;每个所述外转子上均设有一组扇形叶片,相邻两组所述扇形叶片滑动接触;位于同一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上的各组扇形叶片可相互配合折叠或展开以调节进入导风管的风量;当位于同一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上各组扇形叶片230配合展开时,最外端一组扇形叶片230与最内端一组扇形叶片230之间具有供风通过的通道,且最内端一组扇形叶片230上设有封闭该通道的扇形密封板231;所述球形喷口上设有风速风量传感器,所述外转子电机、风速风量传感器均与控制面板电联接,以便通过多个外转子电机单独控制各组扇形叶片的转动角度,使各组扇形叶片配合折叠或展开,从而改变各组扇形叶片重叠面积的大小,实现调节球形喷口风量的目的。优选地,所述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包括具有进口和出口的外壳体,所述外壳体通过法兰安装在送风管上,所述外壳体内固定有基板,所述基板上设有与所述送风管连通的开口部,所述基板一侧滑动设置多个可靠近或远离所述开口部中心的挡风板,所述挡风板呈等腰三角形或扇形,每个所述挡风板上均连接有直线驱动装置;多个所述挡风板配合以调节所述开口部的大小,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与控制面板电联接,达到调节风量的目的,同时也确保了风只能从开口部中心穿过,避免了风穿过开口部后因与送风管壁发生碰撞引发噪音的情况。优选地,所述基板上设置有多个滑槽,且多个所述滑槽关于所述开口部中心对称分布;多个所述挡风板通过滑块分别滑动设置在各个滑槽上,保证了各挡风板移动的稳定性。优选地,每个所述挡风板上靠近所述开口部中心的两条边上设置有一个V型硅胶密封条,所述V型硅胶密封条的一端设有限位凸起,所述V型硅胶密封条的另一端设有可与限位凸起配合的限位凹槽,确保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关闭开口部时具有良好的气密性。优选地,所述直线驱动装置为直线电机或气缸,便于用户根据需要自行选择。优选地,所述布风器壳体底部设有多个应急灯,每个所述应急灯上均连接有蓄电池;所述应急灯、蓄电池均与控制面板电联接,以便断电时启动应急灯进行照明。优选地,所述布风器壳体内壁与位于该布风器壳体内的内风道之间设有吸音隔热棉,以降低噪音。如上所述,本专利技术的智能送风系统,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专利技术的智能送风系统通过温湿度传感器监测舱室整体温湿度状态,计算出舱室要达到目标温度和湿度所需要的风量,并根据计算值调整各舱室内布风器的总送风量,同时通过红外热像仪获得舱室内各单元区域内的热像图,得到各单元区域内人员、设备的位置信息及其发热量,并根据这些信息调整球形喷口的送风方向、送风量、送风速度及舱室光照区域和光照亮度,以便根据舱室内人员位置、设备位置、人员发热量、设备发热量等实时调节风向、风量、风速及舱室光照区域和光照亮度,以便人员和设备尽可能处于最舒适环境下。附图说明图1为本专利技术中布风器与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的连接示意图。图2为图1的A-A向示意图。图3为图2的B-B向示意图。图4为本专利技术中布风器的仰视图。图5为本专利技术中导风管内部装置的结构示意图(扇形密封板未示出)。图6为本专利技术中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与球形喷口的结构示意图。图7为本专利技术中外转子电机的结构示意图。图8为本专利技术中各组叶片配合展开后的示意图。图9为本专利技术中各组叶片配合折叠后的示意图。图10为本专利技术中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图11为本专利技术中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2为本专利技术中各挡风板打开开口部的示意图。图13为本专利技术中各挡风板关闭开口部的示意图。图14为本专利技术中挡风板的结构示意图。图15为本专利技术中直线驱动装置安装在基板上的示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技术保护点】
1.一种智能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送风系统包括位于各个舱室内的布风器(200),每个所述舱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布风器(200);所述布分器(200)包括布风器壳体(201),所述布风器壳体(201)上设有一个进风口(202)和多个出风口(203),且每个所述出风口(203)均与所述进风口(201)连通;每个所述出风口(203)处均设有球形喷口(210),所述球形喷口(210)上设有可驱动所述球形喷口(210)多角度转动的喷口驱动装置(211),且位于同一所述舱室内的各个所述球形喷口(210)分别负责该舱室内不同单元区域内的送风;所述进风口(202)上设有与空调送风口连通的送风管(100),所述送风管(100)上设有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和风量传感器(110),所述风量传感器(110)位于所述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与所述进风口(202)之间;每个所述舱室内还设有红外热像仪(300)和温湿度传感器(400),所述红外热像仪(300)、温湿度传感器(400)、风量传感器(110)、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和喷口驱动装置(211)均电联接于控制面板(500)。/n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智能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智能送风系统包括位于各个舱室内的布风器(200),每个所述舱室内设有至少一个布风器(200);所述布分器(200)包括布风器壳体(201),所述布风器壳体(201)上设有一个进风口(202)和多个出风口(203),且每个所述出风口(203)均与所述进风口(201)连通;每个所述出风口(203)处均设有球形喷口(210),所述球形喷口(210)上设有可驱动所述球形喷口(210)多角度转动的喷口驱动装置(211),且位于同一所述舱室内的各个所述球形喷口(210)分别负责该舱室内不同单元区域内的送风;所述进风口(202)上设有与空调送风口连通的送风管(100),所述送风管(100)上设有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和风量传感器(110),所述风量传感器(110)位于所述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与所述进风口(202)之间;每个所述舱室内还设有红外热像仪(300)和温湿度传感器(400),所述红外热像仪(300)、温湿度传感器(400)、风量传感器(110)、送风管风量调节装置(120)和喷口驱动装置(211)均电联接于控制面板(500)。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智能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每个所述出风口(203)处均设有导风管(204),所述导风管(204)通过内风道(201a)与所述进风口(202)连通,所述导风管(204)位于所述布风器壳体(201)内,所述球形喷口(210)设于所述导风管(204)的出口处;所述导风管(204)内设有固定轴(205),且该固定轴(205)的中心线与所述导风管(204)的中心线重合;所述固定轴(205)外壁与导风管(204)内壁之间周向布置有一圈支撑杆(206),且相邻两支撑杆(206)之间设有供风通过的风口;所述喷口驱动装置(211)为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包括一端开口的球形定子(213),所述球形定子(213)内设有可多方向转动的球形转子(214),所述球形转子(214)上设有转子轴(215);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通过球形定子(213)固定在固定轴(205)外端,所述三自由度永磁球形电机的转子轴(215)与对应所述球形喷口(210)之间设有传动杆(212)。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一种智能送风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导风管(204)的进口处设有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所述出风口风量调节装置包括多个沿固定轴(205)轴向分布的外转子电机(220),每个所述外转子电机(220)包括定子空心轴(221),内定子(222)和外转子(223),所述定子空心轴(221)固定在内定子(222)的轴孔内,所述外转子(223)通过轴承(224)转动安装在定子空心轴(221)上;所述定子空心轴(221)通过其中孔...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程方李超王振华
申请(专利权)人:江南造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上海;31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