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形成装置及其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61861 阅读:189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在包括感光鼓(30)及转印辊(33)的图像形成装置中使用的纸张输送导向机构(6),包括第一导向板(61)和第二导向板(62)。其中,上述转印辊(33)被配置成与感光鼓(30)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并被施加偏压电压。第一导向板(61)被设置在转印夹持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转印辊侧,并将纸张引导到转印夹持部;第二导向板(62)在转印夹持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的感光鼓侧与第一导向板(61)相对设置,并将纸张引导到转印夹持部。而且,在第一导向板(61)上设置有向第二导向板(62)侧突出的接触部(64),在第二导向板(62)上设置有与接触部(64)接触的半导电部件(63)。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而且,本专利技术还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尤其是转印材料输送导向机构,该转印材料输送导向机构将从对位辊对向上输送出的转印用的打印介质引导到感光鼓和转印辊之间的转印夹持部。
技术介绍
在基于电子照片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在作为图像载体的感光鼓周围设置有充电器、曝光器、显影装置、转印装置、清洁装置等。而且,在感光鼓的纸张输送方向下游侧设置有定影装置。在该图像形成装置中,首先,由充电器使感光鼓表面同样充电。之后,根据图像信息,由曝光器对感光鼓进行曝光,并在感光鼓表面形成静电潜像。该静电潜像通过显影装置进行显影。之后,通过转印单元,将显影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并由定影单元使纸张上的色调剂图像定影,向排出部排出已形成有图像的纸张。作为上述图像形成装置的转印单元,配置有与感光鼓抵接、并形成转印夹持部的转印辊。而且,纸张从供纸部经过对位辊对被输送到转印夹持部。在转印夹持部中,通过对转印辊施加转印偏压电压,将感光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纸张上。此时,为将感光鼓表面的色调剂图像准确地转印到纸张上并得到良好的图像,需要将从对位辊对输送来的纸张准确地引导到转印夹持部。因此,在转印夹持部的纸张输送方向上游侧,设置有用于引导的一对导向板,以便将从对位辊对输送的纸张准确地输送到转印夹持部。这里,一对导向板中的一个设置在转印辊侧,另一个设置在感光鼓侧,设置在感光鼓侧的导向板与地线连接(接地)。近年,具有复印功能和打印功能的复合机增多,而且,根据装置的小型化或图像形成的高速化等要求,包括将图像形成单元、定影单元等配置在垂直方向、并向上输送纸张的垂直输送路径的装置也在增多。在具有这种垂直输送路径的小型图像形成装置中,感光鼓和转印辊的直径设计得较小。因此,转印辊与设置在转印辊侧的导向板之间的间隔、以及设置在转印辊侧的导向板与设置在感光鼓侧的导向板之间的间隔变小。这里,作为导向板的材料而使用导电部件时,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在转印辊被施加转印偏压电压后,转印偏电流流经设置在转印辊侧的导向板,通过该导向板流向地线。如上所述,如果转印偏电流流向地线,则从转印辊提供给纸张的转印电荷不足,从而导致不良转印。而且,为防止转印偏电流的溢出,作为导向板的材料而使用绝缘部件时,在纸张通过导向板时,导致由纸张和导向板的摩擦带电而造成电荷积累,从而在形成的图像上产生灰色条纹等。因此,在日本特开平11-219042号公报中所公开的装置中,通过控制转印偏电流,可防止不良转印和转印遗漏。在上述公报中记载的装置中,纸张冲入转印夹持部后,检测通过纸张从转印辊泄漏到导向板的电流,根据检测结果,通过控制装置改变施加到转印辊上的转印偏压电压。但是,在该装置中,需要用于检测在导向板上流动的电流的检测电路和控制装置,从而装置整体的成本提高。而且,存在这样的技术缺陷在图像形成过程中,导向板由于与纸张的摩擦而被削薄、或当纸张的纸粉等附着在导向板上时,通过检测电路检测的电流量与初始值相比产生变化,从而使控制变得复杂等。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结构简单、可以得到良好的转印图像的、低廉的转印材料输送导向机构。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是在图像形成装置中所使用的机构,该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在表面上形成静电潜像;以及转印部件,与图像载体相对配置成在与图像载体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并被施加偏压电压。该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板和第二导向板,第一导向板设置于转印夹持部的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转印部件侧,将转印用的打印介质引导到转印夹持部;第二导向板在转印夹持部的打印介质输送方向上游侧的图像载体侧与第一导向板相对设置,将转印用的打印介质引导到转印夹持部。而且,在第一导向板上,设置向第二导向板侧突出的第一接触部;在第二导向板上,设置与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一半导电部件。在该机构中,打印介质通过设置于图像载体侧和转印部件侧的一对导向板被引导至转印夹持部。而且,在转印部件上施加偏压电压,将形成于图像载体上的色调剂图像转印到经过转印夹持部的打印介质上。这里,导向板一般由非绝缘部件构成。因此,在打印介质经过导向板时,可避免由打印介质和导向板的摩擦带电导致电荷积累,并可避免在图像上产生灰色条纹。但是,在小型图像形成装置中,打印介质与设置于转印部件侧的导向板之间的间隔、以及设置于转印部件侧的导向板与设置于感光鼓侧的导向板之间的间隔往往容易减小。在现有技术的转印材料输送导向机构中,如上所述,如果对转印部件施加偏压电压,则会产生以下的现象转印偏电流流向设置于转印部件侧的导向板,而且还流向设置于图像载体侧的导向板,并溢出到地线。因此,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机构中,在一对导向板中的图像载体侧的第二导向板上设置有半导电部件。通过该半导电部件,控制从转印部件侧的第一导向板流到图像载体侧的第二导向板的偏电流,使其难以流向地线。因此,与没有设置半导电部件的情况相比,可以抑制由于偏电流向地线溢出而产生的不良转印的发生。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机构中,第一和第二导向板在与打印介质的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上延伸设置,第一接触部及第一半导电部件设置于各导向板的长度方向的一端部。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第二方面的机构中,在第一导向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设置向第二导向板侧突出的第二接触部,在第二导向板的长度方向的另一端部上,设置与第二接触部接触的第二半导电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四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第三方面的机构中,留出宽于打印介质的宽度的间隔,配置第一和第二接触部及第一和第二半导电部件。根据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机构中,第二导向板是添加碳后调整了电阻值的树脂部件,第一半导电部件是体积电阻率为109~1014Ω·cm的薄片部件。在该机构中,第二导向板是由添加碳后调整了电阻值的树脂部件构成。通常,碳树脂部件的体积电阻率是106~1010Ω·cm。因此,与采用以普通的导电部件构成的导向板的情况相比,偏电流很难通过导向板溢出到地线。但是,用添加碳后调整了电阻值的树脂部件构成的导向板在成型时,由于碳的分布不均而产生体积电阻率的偏差,从而产生偏电流通过导向板从体积电阻率低的部分溢出到地线的现象。而且,存在着需要严格控制成型条件、成本提高的技术缺陷,该成型条件是指对于导向板整体使用体积电阻率相等的部件。因此,在本专利技术第五方面的机构中,作为半导电部件,采用体积电阻率为109~1014Ω·cm的薄片部件,即、在第二导向板的局部设置体积电阻率大于等于109Ω·cm的薄片部件,通过由该薄片部件产生的电容器的作用,可以控制偏电流通过导向板溢出到地线的现象。而且,当第一半导电部件的体积电阻率大于等于1014Ω·cm时,在转印用打印介质经过第二导向板时,转印用打印介质和导向板之间产生摩擦带电,电荷积累在第二导向板上,从而,在图像形成中有可能产生灰色条纹等。因此,将第一半导电部件的体积电阻率设置为小于等于1014Ω·cm。根据本专利技术第六方面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在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的机构中,图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包括:图像载体,在表面上形成有静电潜像;以及转印部件,配置成在与所述图像载体之间形成转印夹持部,并被施加偏压电压;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打印介质输送导向机构包括:第一导向板 ,设置于所述转印夹持部的所述转印部件侧,用于将转印用的打印介质引导到所述转印夹持部;以及第二导向板,在所述转印夹持部的所述图像载体侧,与所述第一导向板相对设置,用于将转印用的打印介质引导到所述转印夹持部;其中,在所述第一导向 板上,设置向所述第二导向板侧突出的第一接触部,在所述第二导向板上,设置与所述第一接触部接触的第一半导电部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大羽圭介
申请(专利权)人: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