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60618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是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包括至少由显影辊、送粉辊和碳粉仓构成的显影单元。显影辊、送粉辊与碳粉盒框架三者之间设置有防止碳粉从转印位置泄露的密封片。该密封片在垂直于显影辊轴向的截面上呈“V”字形,其一端固定于转印位置所在的碳粉盒框架上,另一端固定于或紧贴于碳粉仓内与送粉辊表面相对应的碳粉盒框架上。其“V”字形顶点与显影辊的外表面之间保持弹性接触关系。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碳粉盒可消除送粉辊与转印位置处密封件之间的盲区,有效地减少其内的碳粉堆积。(*该技术在2015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技术涉及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特别是可以与激光扫描单元、转印辊所在的转印单元以及定影辊所在的定影单元分离的显影盒,用于把感光鼓产生的静电潜像形成由碳粉等显影剂记录的可视图像。
技术介绍
通常的影像形成装置包括复印机、激光打印机、传真机、色带打印机以及LED打印机等。在激光扫描或激光照排形式的影像形成装置中,碳粉是实现图——光——电——图转换的最终成像介质。通常,鼓、粉一体式成像装置的显影辊就设置于感光鼓周围,以利碳粉影像形成于感光鼓上。显影辊的碳粉来自碳粉仓。碳粉仓的储粉量受仓体容积限制,因此,粉仓中的碳粉用尽后须由专用的显影盒或碳粉盒提供。激光影像形成装置的主要功能块包括激光扫描单元、光电转换单元、充电单元、显影单元、转印单元和定影单元。激光扫描单元的主要构件是激光发生器和光线反射透射系统。光电转换单元的主要构件是感光鼓。充电单元主要包括正电荷栅控式电晕充电辊或其它形式的充电辊。显影单元由用于储存碳粉的储粉室、显影室和显影辊构成。转印单元主要包括转印辊。定影单元由加热辊和加压辊构成。常见的碳粉盒或处理盒通常包括光电转换单元、充电单元、显影单元。也有将光电转换单元、充电单元直接设置于激光影像形成装置主机上,而碳粉盒则仅包括显影单元,由仅包括显影单元的碳粉盒与激光影像形成装置主机形成总成装配的激光影像形成装置。在碳粉盒装入激光打印机的使用状态下,感光鼓表面由充电辊均匀地充电。激光扫描器向感光鼓发射含有图像信息的经过调制的激光,在感光鼓表面形成与待复制图像对应的静电潜像。之后,来自显影辊的碳粉转而吸附在感光鼓表面上使静电潜像转换成可视图像。随着感光鼓的旋转,由碳粉在感光鼓表面形成的可视图像换位至转印辊。经转印辊转印电压的作用,将可视图像转印至纸张等记录介质上,随后经加热辊和加压辊对记录介质上的可视图像进行加热加压后,将碳粉形成的可视图像完全固化于记录介质上。这样完成一个基本成像操作。在上述打印过程中,要将感光鼓上的静电潜像转换成可视图像,必须依赖于显影辊所吸附的碳粉。这些碳粉储存于碳粉仓中,并通过送粉辊实现向显影辊的输运供给。如附图说明图1、2、3所示,工作时,碳粉盒1通过相应的外接电源的驱动,送粉辊6按图2所示箭头X方向将碳粉仓10中的碳粉输运至显影辊4的受粉区域。显影辊4通过静电吸附效应将碳粉吸附于其受粉区域表面,同时按照图2所示箭头Y方向旋转,进而通过碳粉层厚度调节片8的调整将碳粉层厚度限制在适宜的范围。之后,显影辊4继续沿Y方向旋转,将经过厚度调节的碳粉层转换至感光鼓3经过激光调制带有静电潜像的鼓面,由感光鼓3按照图2所示箭头Z方向旋转将由碳粉显影的可视图像运转至转印位置。随后通过与转印单元(图中未示出)的交换将可视图像转换到纸张等记录介质上。显影辊4将碳粉移转至感光鼓3,随后继续沿照图2所示箭头Y方向旋转,之后经过与感光鼓3表面共同面对的处于裸露状态的转印位置7,回复至显影仓10内,进入下一个工作周期。在这种配合状态下,为了防止显影仓10内的碳粉泄露,必须在显影辊4和转印位置7之间设置密封片9,封闭显影辊4和转印位置7之间存在的间隙。密封片9一端固定于转印位置7所在的碳粉盒框架2上,另一端与显影辊4圆柱面之间保持弹性接触关系。在两者的触点位置,密封片9所在平面与显影辊4表面切线保持一个锐角α。这样,密封片9允许显影辊4携带着经过与感光鼓3交换后残留的碳粉进入显影仓10。在显影仓10内,送粉辊6将碳粉输运至显影辊4之后,继续沿图2所示箭头X方向旋转,进至密封片9所在的区域。由于密封片9固定于送粉辊6旋转方向的前方区域,进而导致送粉辊6表面残留的碳粉由于振动、刮擦而跌落并蓄积于在送粉辊6相应表面、密封片9和碳粉盒框架2三者之间形成的盲区5。在送粉辊6的单一方向旋转状态下,送粉辊6的外表面对盲区5内的碳粉将产生冲击、振荡作用,最终形成盲区5内碳粉的致密堆积。一旦形成这种碳粉堆积,对于送粉辊6的正常旋转将有可能产生不利的影响,例如被碳粉填实的盲区5对送粉辊6外表面产生较大的摩擦阻力,另一方面,盲区5内的碳粉也难于得到有效利用。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是提供能消除送粉辊与转印位置处密封件之间的盲区内碳粉堆积的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按照上述目的,本技术的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包括至少由显影辊4、送粉辊6和碳粉仓10构成的显影单元。该显影单元与感光鼓3所在的处理单元之间保持活动连接或者固定连接。显影辊4、送粉辊6与碳粉盒框架2三者之间设置有防止碳粉从转印位置7泄露的密封片9`。密封片9`在垂直于显影辊4轴向的截面上呈“V”字形。密封片9`的一端固定于转印位置7所在的碳粉盒框架2上,另一端固定于或紧贴于碳粉仓10内与送粉辊6表面相对应的碳粉盒框架2上。密封片9`的“V”字形顶点90`与显影辊4的外表面之间保持弹性接触关系。优选地,上述密封片9`的位于碳粉仓10内的另一端与密封片9`的“V”字形顶点之间的部分,是与送粉辊6的外表面具有同一个圆心的弧面。该弧面与送粉辊6的外表面两者之间保持有一间隙。在激光打印机上使用本技术提供的碳粉盒后,由于经过改进的密封片与送粉辊之间仅存在较小的间隙,因而该间隙内的碳粉可以随送粉辊的旋转而被有效地带入碳粉仓内加以利用,因此,在显影辊、送粉辊与碳粉盒框架三者之间不会形成导致碳粉堆积的盲区,进而有效地克服了该盲区内的碳粉堆积问题。图面说明图1现有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外观形状示意图。图2是图1的A-A剖视图。图3是图2的局部放大图。图4本技术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A-A剖视图,其剖视部位对应于图2。图5本技术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使用的密封片结构示意图。图6是图4的局部放大图。具体实施方式图1、4、5、6分别示出本技术不同状态下的结构图示,其中相同构造关系使用相同的标记。为了节约说明书篇幅和达到简洁的目的,本技术省略了碳粉盒与有关处理单元连接关系的图示和文字说明,转而重点描述碳粉盒中有关用于调整送粉辊6相应表面、转印位置7和碳粉盒框架2三者之间密封性的密封片9`。有关处理单元例如感光鼓、激光系统、转印辊等的详细描述,读者可参阅现有技术例如00106749中国专利技术专利说明书。参见图1、4、5、6,本技术的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其显影单元至少由显影辊4、送粉辊6和碳粉仓10构成。该显影单元与感光鼓3所在的处理单元之间保持活动连接或者固定连接。显影辊4、送粉辊6与碳粉盒框架2三者之间设置有防止碳粉从转印位置7泄露的密封片9`。密封片9`在垂直于显影辊4轴向的截面上呈“V”字形。密封片9`的一端固定于转印位置7所在的碳粉盒框架2上,另一端固定于或紧贴于碳粉仓10内与送粉辊6表面相对应的碳粉盒框架2上。密封片9`的“V”字形顶点90`与显影辊4的外表面之间保持弹性接触关系。上述密封片9`位于碳粉仓10内的另一端与密封片9`的“V”字形顶点90`之间的部分,是与送粉辊6的外表面具有同一个圆心的弧面。该弧面与送粉辊6的外表面两者之间保持有一间隙。工作时,碳粉盒1通过相应的外接电源的驱动,送粉辊6按图4所示箭头X方向将碳粉仓10中的碳粉输运至显影辊4的受粉区域。显影辊4通过静电吸附效应将碳粉吸附于其受粉区域表面,同时按照图4所示箭头Y方向旋转,进而通过碳粉层厚度调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激光打印机用碳粉盒,包括至少由显影辊(4)、送粉辊(6)和碳粉仓(10)构成的显影单元,所述显影单元与感光鼓(3)所在的处理单元之间保持活动连接或者固定连接,所述显影辊(4)、所述送粉辊(6)与碳粉盒框架(2)三者之间设置有防止碳粉从转印位置(7)泄露的密封片(9′),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片(9′)在垂直于所述显影辊(4)轴向的截面上呈“V”字形,所述密封片(9′)的一端固定于转印位置(7)所在的碳粉盒框架(2)上,另一端固定于或紧贴于碳粉仓(10)内与所述送粉辊(6)表面相对应的碳粉盒框架(2)上,所述密封片(9′)的“V”字形顶点(90′)与所述显影辊(4)的外表面之间保持弹性接触关系。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金本友
申请(专利权)人:珠海天威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44[中国|广东]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