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影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8665 阅读:19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使定影钳部内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降低励磁线圈的温升,是一种用定影钳部N夹持且输送记录材料11,熔融且固定记录材料11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象T的定影装置,具有:加热辊1;具备沿加热辊1的外周面缠绕且相对加热辊1的旋转轴线方向间隔变化的励磁线圈,由电磁感应加热加热辊1的感应加热装置6;压靠在由加热辊1加热的耐热皮带3上、顺向旋转、形成定影钳部N的加压辊4。(*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复印机或传真机、打印机等静电记录式图象再现装置上使用的定影装置,更具体地说是一种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
技术介绍
对于打印机、复印机、传真机等图象再现装置,近年来有关节能和快速化的市场需求越来越强。然而,为了达到这些要求性能,改善图象再现装置上使用的定影装置的热效率是很重要的。在此,作为一种用于通过电子照相记录、静电记录、磁性记录等适宜的图象再现工艺手段,将通过复制(间接)方式或直接方式形成的未定影调色剂(トナ-)图象固定在记录材料薄片、印刷纸、感光纸、静电记录纸等记录材料上的定影装置,广泛采用热辊形式、薄片加热形式、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等接触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热辊形式的定影装置,在内部有卤灯等热源,以能将温度调整至规定温度的定影辊和使其压靠在定影辊上的加压辊这一旋转辊对为基本结构,将记录材料导入且夹持着将其输送到这一旋转辊对的接触部、即所谓的定影钳部,由来自定影辊和加压辊的热以及压力,使未定影调色剂图象熔融并固定。另外,如日本专利公报特开昭63-313182号和特开平1-263679号公报提出了薄片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的方案。该装置是使记录材料通过具有耐热性的薄壁的定影薄片紧贴在固定支承于支承件上的加热体上,使定影薄片一边相对加热体滑动,一边通过薄片将加热体所具有的热供给到记录材料。该定影装置,作为加热体可以采用以例如具有耐热性、绝缘性、良好的热传导性等特性的氧化铝(Al2O3)或氮化铝(AlN)等陶瓷基板和在该基板上配备通过通电而发热的电阻层的为基本结构的陶瓷加热器,作为定影薄片可以采用薄膜且是低热容量的材料,所以,传热效率比热辊形式的定影装置高,便于缩短加热时间,能快速启动和节能。作为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297462号提出的技术方案是用交变磁场使其在定影辊的导电层产生电涡流,使其产生焦耳热,由该焦耳热使定影辊通过电磁感应而发热。以下对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的结构进行说明。在此,图10是表示现有的根据电磁感应加热形式制造的定影装置的模型图。图10所示的定影装置,由以下部分构成定影辊21、沿该定影辊21的外周面配设的励磁线圈22;覆盖该励磁线圈22配设在励磁线圈22的外侧的磁铁23;压紧且配置在定影辊21上的加压辊24;用于检测定影辊21表面温度的温度传感器25。定影辊21外径为40mm,在厚度为0.7mm的铁制缸筒的表面设有例如具有耐热性的PTFE、PFA的分型层,膜厚为10~50μm左右。加压辊24外径是30mm,与定影辊21一样,在铁制的铁心外周设有硅酮橡胶等弹性件,再有,为了提高分型性,在其表面设有具有耐热性的PTFE、PFA的层,其厚度为10~50μm左右。其结构为定影辊21和加压辊24能自如旋转地支承在装置的框体上,仅驱动定影辊21。加压辊24压靠在定影辊21的表面,配置成靠定影钳部N的磨擦力从动旋转。而且,加压辊24在定影辊21的旋转轴线方向上,靠使用弹簧等的压紧装置(图未示)加压。励磁线圈22沿定影辊21的外周面配设,用磁性体23覆盖。磁性体23可以使用称为铁氧体、坡莫合金的高导磁率的、残留磁通密度低的材料。在该励磁线圈22上施加10~100MHz的交流电,被该交流电感应出的磁场在定影辊21的导电层产生电涡流,使其产生焦耳热。配置温度传感器25使其与定影辊21的表面相接触。而且,依据温度传感器25的检测信号增加或减少向励磁线圈22的供电,由此进行自动控制,使定影辊21表面的温度达到规定的一定温度。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象T且被输送的记录材料26,配置在能由输送导轨(图未示)引导到定影辊21和加压辊24的钳部N的位置。这样一来,定影辊21被驱动装置(图未示)驱动其旋转,在励磁线圈22上施加交流电,且被导入到定影钳部N,在定影钳部N升高到规定的温度的状态下,承载未定影的调色剂图象T的记录材料26被引导到输送导轨(图未示),导入到定影钳部N,定影辊21旋转且能输送,靠定影辊21的热和夹持压力,调色剂图象T被熔融且固定在记录材料26上。这样,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由于通过利用由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涡流能高效传热地加热定影辊21,所以,便于缩短加热时间,具有比薄片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更能快速化和节能化等优点。另外,在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8-285639号所公开的结构是在具有用镍、铁、强磁性SUS、镍-钴合金等强磁性金属薄片等制成的导电层的旋转发热件的内侧,设置在旋转发热件的旋转轴线方向上沿芯材缠绕励磁线圈的电磁感应加热装置。因此,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11-297462号所公开的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存在的问题是虽然利用了热容量比较小的定影辊,但,由于在定影辊的旋转轴线的方向上,与中央部相比,端部放热面积变大了,所以,定影辊端部的放热量变大了。因此,在定影钳部不能获得均匀的温度分布,在定影辊的端部温度降低了,在端部不能充分地将热能供给到记录材料和在记录材料上形成的未定影的调色剂图象,引起调色剂从定影辊上剥落下来、即所谓的传印现象。另外,日本专利公报特开平8-286539号所公开的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存在的问题是作为一种旋转发热件,利用了热容量非常小的薄片,是一种通过电磁感应进行加热,使薄片的导电层发热的形式,但,与利用定影辊的上述定影装置一样,在薄片的旋转轴线方向上,与中央部相比,端部的温度降低了,在定影钳部得不到均匀的温度分布,在端部不能充分地供给热能,引起传印现再有,由于是将励磁线圈等电磁感应加热装置设置在旋转发热件的内侧,所以存在的问题是电磁感应加热装置难以均匀且有效地放热,由于因励磁线圈的铜损而出现的自身的发热,线圈本身温度就升高了。因此,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使在定影钳部内的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的温度分布均匀,同时能降低励磁线圈温升的电磁感应加热形式的定影装置。
技术实现思路
为了解决该问题,本专利技术的定影装置的结构为是一种用定影钳部夹持且输送记录材料、熔融且固定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象的定影装置,具有辊状的第1旋转体;具备沿第1旋转体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缠绕、且相对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间隔变化的励磁线圈,由电磁感应加热第1旋转体的感应加热装置;压靠在第1旋转体或由该第1旋转体加热的第2旋转体上、顺向旋转以形成定影钳部的加压件。这样一来,由于在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励磁线圈的间隔,端部一侧比中央部的宽,所以,端部一侧的磁场强度比中央部的磁场强度大,提高端部一侧的发热量,能使定影钳部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另外,本专利技术的定影装置其结构为是一种用定影钳部夹持且输送记录材料、熔融且固定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象的定影装置,具有辊状的第1旋转体;具备沿第1旋转体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缠绕、且相对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缠绕长度变化的励磁线圈,由电磁感应加热第1旋转体的感应加热装置;压靠在第1旋转体或由该第1旋转体加热的第2旋转体上、顺向旋转以形成定影钳部的加压件。这样一来,由于在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上,励磁线圈的缠绕长度在端部一侧比中央部的长,所以,在端部一侧的旋转体表面上产生的电涡流的量比在中央部产生的电涡流的量大,提高端部一侧的发热量,能使定影钳部内的温度分布均匀。再有,本专利技术的定影装置其结构为是一种用定影钳部夹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定影装置,用定影钳部夹持且输送记录材料,熔融且固定上述记录材料上的未定影调色剂图象,其特征是:具有:辊状的第1旋转体;具备沿上述第1旋转体的外周面或内周面缠绕、且相对上述第1旋转体的旋转轴线方向间隔变化的励磁线圈,由电磁感应加热 上述第1旋转体的感应加热装置;压靠在上述第1旋转体或由该第1旋转体加热的第2旋转体上、顺向旋转以形成定影钳部的加压件。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醒井政博
申请(专利权)人: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