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电机及车辆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567120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9 22:12
本发明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定子铁芯和电机绕组,电机绕组安装在定子铁芯的内槽,电机壳体与定子铁芯的外壁形成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第二油道与第一油道连通,第一油道环绕定子铁芯的外壁,第二油道沿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电机壳体上设有进油口,进油口与第一油道连通,电机壳体上设有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的喷油口,第二油道与喷油口连通。根据本发明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机,不需要在定子铁芯上专门开设油槽或者安装油管,冷却液从进油口流进,通过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从喷油口流向电机绕组的端部,在不破坏电机的磁路的同时对电机绕组的端部充分冷却。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本发明专利技术还提出了一种车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电机及车辆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电机及车辆。

技术介绍

[0002]现有技术公开了一种油冷电机,定子铁芯的轭部贯通设置有环形油槽,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之间设置轴向冷却油管,冷却油管与环形油槽连通,冷却油由电机壳体的进油口进入环形油槽,经过冷却油管流至电机绕组端部,最后从电机端盖的出油口流出。
[0003]上述技术在定子铁芯的轭部贯通设置有环形油槽,破坏了电机内部的磁路,使定子的轭部易发生磁饱和的现象,影响电机的效率,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之间分别设置轴向冷却油管,也会破坏电机内部的磁路,使相邻的两个线圈组之间易发生磁饱和的现象,影响电机的效率,同时在定子铁芯的槽内布置轴向冷却油管,在油管安装的过程中容易划伤绕组导线,造成绝缘失效风险。上述技术的电机的油路连接结构较多,密封困难,容易出现漏油的风险,且实现难度较大,而且电机产生故障的部位不容易被诊断出,后期的检测维修难度大。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旨在至少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上述技术中的技术问题之一。为此,本专利技术的第一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电机,在不影响电机的磁路的同时对电机的定子端部充分冷却。
[0005]本专利技术的第二个目的在于提出一种车辆。
[0006]为达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第一方面实施例提出了一种电机,包括电机壳体、定子铁芯和电机绕组,所述电机绕组安装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内槽,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形成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环绕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所述第二油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朝向所述电机绕组的端部的喷油口,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喷油口连通。
[0007]根据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机,不需要在定子铁芯上专门开设油槽或者安装油管,冷却液从所述进油口流进,通过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从所述喷油口流向所述电机绕组的端部,在不破坏电机的磁路的同时对电机绕组的端部充分冷却。
[0008]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设有第一油道凹槽和第二油道凹槽,所述第一油道凹槽通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密封以形成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凹槽通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密封以形成所述第二油道。
[0009]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所述第二油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朝向所述电机绕组的端部延伸。
[0010]根据本专利技术的一些实施例,还包括电机端盖,所述电机端盖封闭所述电机壳体的开口端,所述电机端盖与电机壳体之间形成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
7描述的实施例是示例性的,旨在用于解释本专利技术,而不能理解为对本专利技术的限制。
[0021]如图1、2、3和5所示,本专利技术提出了一种电机1000,包括电机壳体1、定子铁芯2和电机绕组24,电机绕组24安装在定子铁芯的内槽20,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形成第一油道6和第二油道7,第二油道7与第一油道6连通,第一油道6环绕定子铁芯的外壁21,第二油道7沿定子铁芯2的轴向延伸,电机壳体1上设有进油口8,进油口8与第一油道6连通,电机壳体1上设有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的喷油口80,第二油道7与喷油口80连通。
[0022]根据本专利技术的电机1000,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形成第一油道6和第二油道7,不需要在定子铁芯2上专门开设油槽或者安装油管,第二油道7与第一油道6连通,进油口8与第一油道6连通,电机壳体1上设有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的喷油口80,第二油道7与喷油口80连通,冷却液从进油口8流进,通过第一油道6和第二油道7,从喷油口80流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在不破坏电机1000的磁路的同时对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充分冷却。
[0023]具体地,第一油道6环绕定子铁芯的外壁21,第一油道6起到汇流的作用,冷却液从壳体上的进油口8流进第一油道6,而冷却过电机绕组的端部240的冷却液从回油口91流回第一油道6,并且第一油道6通过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形成,不需要在定子铁芯2的轭部开设环形油槽,并且不会影响定子铁芯2的轭部的磁路,定子铁芯2的轭部不易产生磁饱和额现象,不影响电机1000效率。
[0024]具体地,第二油道7沿定子铁芯2的轴向延伸,第二油道7起到分流的作用,第二油道7沿定子铁芯2的轴向延伸至电机绕组的端部240,输送冷却液至电机绕组的端部240,为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冷却,并且第二油道7通过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形成,不需要沿定子铁芯2的轴向在相邻的电机绕组24之间设置油管,不会影响相邻的电机绕组24之间的磁路,相邻的电机绕组24之间不易产生磁饱和额现象,不影响电机1000效率,不会划伤绕组导线,造成绝缘失效风险;也不需要通过设置中间连接件(例如螺杆)将油管固定在定子铁芯2与电机壳体1之间,不会影响定子铁芯的外壁21周围的磁路,避免定子铁芯的外壁21周围产生磁饱和的现象。
[0025]具体地,第一油道6仅与进油口8连通,而进油口8、出油口9均设置在电机壳体1上,不需要开设贯穿于定子铁芯的内槽20和定子铁芯的外壁21的进油口8。第二油道7与喷油口80连通,喷油口80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相比油管插入相邻的电机绕组24之间,冷却液对电机绕组的端部240整体更加充分冷却,不只是对相邻的电机绕组24之间的部分进行冷却。第一油道6与第二油道7之间直接连通,不需要中间连接件,并且第一油道6和第二油道7通过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直接密封。油路结构简单,密封性好,减少了漏油的风险,装配简单且实现难度小,方便前期的安装布置和后期的检测维修。
[0026]可以理解的是,本专利技术实施例的电机绕组24的冷却方式为油冷,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发热量相比电机绕组24其他部分的发热量大,冷却液直接与电机绕组24接触和对电机绕组24进行冷却。
[0027]进一步地,如图1和图4所示,电机壳体的内壁10设有第一油道凹槽60和第二油道凹槽70,第一油道凹槽60通过定子铁芯的外壁21密封以形成第一油道6,第二油道凹槽70通过定子铁芯的外壁21密封以形成第二油道7。在电机壳体的内壁10开槽形成冷却液流道,减少了电机壳体1与定子铁芯2间的接触热阻,和电机壳体1厚度引起的导热热阻,冷却效果更好。不需要在定子铁芯2的轭部开设环形油槽或者在电机绕组24之间设置油管,不影响磁
路,避免局部磁饱和现象,不影响电机1000效率。通过电机壳体的内壁10与定子铁芯的外壁21形成密封的油路,整体质量更轻,消耗的材料更少。
[0028]优选地,如图5所示,第二油道7包括分别与第一油道6连通的第一延伸部71和第二延伸部72,第一延伸部71和第二延伸部72分别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延伸。电机绕组24包括分别位于定子铁芯2的两端的两个端部,第一延伸部71和第二延伸部72分别朝向电机绕组的端部240延伸,将冷却液从第一油道6输送至电机绕组的端部240。
[0029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电机,其特征在于,包括电机壳体、定子铁芯和电机绕组,所述电机绕组安装在所述定子铁芯的内槽,所述电机壳体与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形成第一油道和第二油道,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第一油道环绕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所述第二油道沿所述定子铁芯的轴向延伸,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进油口,所述进油口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所述电机壳体上设有朝向所述电机绕组的端部的喷油口,所述第二油道与所述喷油口连通。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电机壳体的内壁设有第一油道凹槽和第二油道凹槽,所述第一油道凹槽通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密封以形成所述第一油道,所述第二油道凹槽通过所述定子铁芯的外壁密封以形成所述第二油道。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油道包括分别与所述第一油道连通的第一延伸部和第二延伸部,所述第一延伸部和所述第二延伸部分别朝向所述电机绕组的端部延伸。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电机端盖,所述电机端盖封闭所述电机壳体的开口端,所述电机端盖与电机壳体之间形成第三油道,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第二油道连通,所述第三油道与所述喷油口连通。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油道环绕所述定子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廉玉波凌和平翟震胡磊赵林林
申请(专利权)人: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