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501497 阅读:14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3-02 18:25
本发明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属于探测技术领域。包括:用于收卷并导向压力囊体、维持整体气密、容纳并分配气路管线的主体;用于通过外翻生长实现前行与转向、跨越或绕过障碍、穿过细小孔隙并搭载尖端载荷,具有多腔室与转向辅助齿条的柔性充气压力囊体;用于传递传感信号或各种探测功能的尖端载荷。本发明专利技术利用充气囊体的柔性外翻运动时的方向指向性使其得以穿过细小孔隙。该方案可以较为有效地辅助尖端任务载荷工作,实现直行,转向于越障等任务职能,进而高效、安全、稳定地完成探测、导航、定位等任务。定位等任务。定位等任务。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属于探测


技术介绍

[0002]随着科技水平的提升,各种先进的探测设备在震后抢险救援任务中逐渐展现出其独特的优势。相比传统营救方案,此类设备的救援任务中的采用在提升搜救效率、确保人员安全等诸多方面都具有显著的积极意义,如日本东北大学科研人员曾经开发出一款蛇型机器人,顶部安装了摄像头,可用于大型机器人无法进入的碎石、泥道中进行搜救。但其总体仍属于刚性结构,难以穿越小于其直径尺度的缝隙,有限的长度也限制了其搜救的有效范围。而各种仿生昆虫型的无人单元在空间运动能力、通讯与续航等方面仍存在各种不足,仍未受到实用。
[0003]总体而言,传统的搜救探测平台仍存在诸多不足,首先,受限于能源与通讯的要求传统的探测设备往往具有一定的体积与刚性的结构,难以进入地震造成的废墟开展探测工作;其次,传统的探测设备往往采用无线方法进行通讯与信号传输,而由于地震灾区电器的损坏,往往存在大量的射频干扰,复杂的电磁环境将极大程度地影响无线通讯的效果。最后,传统探测设备的刚性结构往往具有较为精密的机构与元件,在震后伴随尘埃屑、电气火花、水系混乱等恶劣条件的任务灾区往往难以保证系统的稳定工作。
[0004]因此,为高效可靠地开展废墟环境下的救援工作,对废墟内部进行探测与定位,亟需设计新型的无人移动装置,在易于行进的路径被地震破坏或受到震区废墟阻隔后,充分利用废墟间的缝隙等厘米尺寸范围内的微小狭窄通道,实现“无孔不入”的全方位搜救,为后续的救援工作提供数据和图像支持。

技术实现思路

[0005]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抗震救灾中废墟内部环境复杂,传统刚体机器人难以接近的问题,提供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特别是一种利用建筑物门窗缝隙、地下排污口,废墟结构间隙等厘米级尺寸范围内的微小狭窄通道的单人携带的尖端外翻自生长及方向控制的压力驱动软体移动装置。如图1所示,本专利技术实现微型探测器等尖端载荷狭窄曲折缝隙的快速通过,提高对废墟内部环境的感知,定位和导航能力。为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如下技术方案:
[0006]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包括:本体、压力囊体和尖端载荷;
[0007]所述本体包括:外壳、保持架、底盖、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和囊体夹持装置;囊体夹持装置、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中的传动轴、囊体收纳轮和收纳轮轴固定在形状适配的保持架中;然后整体置于外壳与底盖中;
[0008]囊体夹持装置由一个紧固环、直行腔室夹持块、多个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和密封垫圈组成;多个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安装在直行腔室夹持块周围,并通过紧固环和密封垫圈固定;直行腔室夹持块呈圆盘型,中部带有用于配合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的凸台,所述凸
台中心开设有用于囊体穿行的通气孔A,凸台周围开设与通气孔B连通的孔;所述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上开设有通气孔B;
[0009]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包括:收纳轮轴、囊体收纳轮、传动轴和伺服电机;传动轴带有3个齿轮,两端齿轮用于与囊体收纳轮啮合;第三个齿轮用于与伺服电机的齿轮啮合,以形成传动;气囊安装于收纳轮轴和囊体收纳轮之间;
[0010]所述压力囊体为中空、双层的软体结构;两层分别为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部分区域固定连接,使得非连接区域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的数量需与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数量相同;
[0011]所述尖端载荷为用于探测的元器件;
[0012]所述空腔中带有柔性齿条结构;需保证空腔未通气时,两柔性齿条处于啮合状态;转向可以将囊体弯度的改变固定在某一位置处;
[0013]工作过程:本专利技术在工作时需通过外接气源提供气压与流量,进而驱动软体外翻生长。在直行时,气路管线需穿过底盖,向本体内部充气。此时方向控制腔室的气路管线关闭,气源、本体与压力囊体形成回路。在内压的作用下,囊体从直行腔室夹持块中部的通气孔A向外翻出生长,并推动尖端载荷保持在囊体尖端并向前运动。由于充气囊体具备较高的柔性且已展开部分与环境保持相对静止,对于尺寸小于囊体直径的空隙与通道仍具有一定的通行能力;
[0014]在转向时,需要暂停或减缓对直行腔室的供气,同时开启所需转向方向相反的方向控制腔室的气路管线进行供气。此时,方向控制腔室内原本啮合的柔性齿条会垂直脱开,并在方向控制腔室的膨胀作用下发生错动。随后,停止对方向控制腔室的供气并保压,恢复对直行腔室的供气。此时,在直行腔室的膨胀作用下柔性齿条会产生不对称啮合,其弹性力会驱动压力囊体向相对方向弯曲,并保证其他部位不受影响。
[0015]有益效果
[0016]本专利技术公开的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与现有的刚体机器人和传统软体机器人相比,具有如下有益效果:
[0017]1.所述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构造简单,主要采用材料易获得与加工,生产与加工成本低廉。
[0018]2.所述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的尖端载荷与控制平台的连接为通过光电线缆实现的有线连接,具有抗干扰能力强,探测半径大,续航时间长等优势。
[0019]3.所述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展开部分与周围环境保持静止,仅有尖端不断外翻生长,加之充气结构柔软的特性,利于在废墟的细小孔隙中穿行并避免划伤。
附图说明
[0020]图1为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的使用原理示意图。
[0021]图2为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本体的构成。
[0022]图3为囊体夹持装置的具体组成。
[0023]图4为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的具体组成。
[0024]图5为保持架的具体组成。
[0025]图6为外壳的具体组成。
[0026]图7为压力囊体的具体组成。
[0027]图8为压力囊体直行原理示意图;图a为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的结构示意;图b为压力囊体生长原理示意图。
[0028]图9为压力囊体转向原理示意图。
[0029]其中,1为外壳、2为保持架、3为底盖、4为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5为囊体夹持装置、6为紧固环、7为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8为直行腔室夹持块、9为收纳轮轴、10为囊体收纳轮、11为传动轴、12为伺服电机、13为上部保持架、14为中部保持架、15为下部保持架、16为地脚、17为上盖、18为底盖、19为直行腔室、20为方向控制腔室、21为柔性齿条。
具体实施方式
[0030]本专利技术主要用于地震后废墟中对内部人员进行感知与搜索,如图1所示。为了更好地说明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和优点,下面使用已装配完成的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对其直行、转向、越障功能进行验证与详细说明。
[0031]实施例1
[0032]本实施例中,装置总体构成与
技术实现思路
所述保持一致。其中本体包括:外壳1、保持架2、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3和囊体夹持装置4;囊体夹持装置4、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3中的传动轴10、囊体收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用于抗震救灾的充气动力自生长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本体、压力囊体和尖端载荷;所述压力囊体一端连接本体,实现伸缩;尖端载荷与其连接电线从压力囊体的中空部分穿过,并置于本体外;并将压力囊体向外翻折后,将边缘部分固定在本体上;所述压力囊体为中空、双层的软体结构;两层分别为内层和外层;所述内层和外层部分区域固定连接,使得非连接区域形成空腔,所述空腔的数量需与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7)数量相同。2.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生长充气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腔中带有柔性齿条(21)结构;需保证空腔未通气时,两柔性齿条处于啮合状态。3.如权利要求1所述一种自生长充气软体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本体包括:外壳(1)、保持架(2)、底盖(3)、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4)和囊体夹持装置(5);囊体夹持装置(5)、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4)中的传动轴(11)、囊体收纳轮(10)和收纳轮轴(9)固定于形状适配的保持架(5)中;然后整体置于外壳(1)与底盖(3)中;囊体夹持装置(5)由一个直行腔室夹持块(8)、多个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7)、紧固环(6)和密封垫圈组成;多个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7)安装在直行腔室夹持块(8)周围,并通过紧固环(6)和密封垫圈固定;直行腔室夹持块(8)带有用于配合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的凸台,所述凸台中心开设有用于囊体穿行的通气孔A,凸台周围开设与通气孔B连通的孔;所述方向控制腔室夹持块(7)上开设有通气孔B;囊体导向与回卷装置(4)包括:伺服电机(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孟军辉肖致行马诺李怀建李文光刘莉
申请(专利权)人:北京理工大学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