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技术方案

技术编号:27441052 阅读:31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25 03:48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包括CASS池和投放在CASS池中的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由若干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拼接而成,每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均由若干块的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组成;其中,位于生物选择区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沿长度方向全部平铺在池体底面;位于主反应区内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亦沿长度方向平铺在池体底面,但在接近滗水器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则沿高度方向堆叠至液面高度形成透水墙。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通过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增加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达到了泥膜共生的目的,促使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同处理污水,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不仅无需增加额外设施,而且出水水质能够达到准四类水标准。质能够达到准四类水标准。质能够达到准四类水标准。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


[0001]本技术属于市政污水处理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

技术介绍

[0002]现如今,在污水厂提标项目中,利用IFAS工艺居多,该工艺是利用泥膜共生增加微生物量来提高污染物去除率的原理,且目前采用的是悬浮填料来作为微生物提供载体。该种工艺在运行的过程中存在以下两大缺陷:
[0003]1、需要重新规划曝气系统,来满足一定的水力条件,使悬浮填料处于均匀、流化状态;
[0004]2、在生化池出水端,需要设计防堵系统,目前防堵系统由格栅及曝气管组成,但在运行的过程中,会出现格栅挂膜从而出现栅孔堵塞的现象。
[0005]以上两种缺陷的共同点是均需要对曝气系统进行改造并增加电耗。另外,目前水厂出水指标要求达到地表水准四类水的标准,因此目前需要一种可在不增设其他处理单元的前提下还达到该标准的水处理工艺。

技术实现思路

[0006]针对现有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技术提出了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形成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同处理污水的工艺,不仅设计成本均相对低,施工周期相对较短,而且对于SS、总氮和总磷的去除也具有贡献,可减少药剂的投加量。
[0007]为实现上述技术目的,达到上述技术效果,本技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0008]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其处理对象是市政污水,由CASS池(Cyclic-Activated-Sludge-System)和设计在所述CASS池中的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组成;
[0009]所述CASS池包括一个池体,所述池体在长度方向上通过一块挡墙被分隔成一个位于前部的生物选择区和一个位于后部的主反应区;所述挡墙的底部不与所述池体的底面连接,形成过水口;所述生物选择区的上方设置有一根用于接入市政污水的进水管;所述主反应区的底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曝气系统,所述主反应区的后部设置有滗水器,所述滗水器的出水口与设置在所述池体后端的出水管连接;所述主反应区的底部通过一根混合液混流管与所述生物选择区的底部连通;
[0010]所述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包括若干组拼接在一起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可以根据污水提标的级别,计算需要投放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的数量;其中,位于所述生物选择区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沿长度方向全部平铺在所述生物选择区的底面;位于所述主反应区前部和中部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沿长度方向平铺在所述主反应区前部和中部的底面;位置接近所述滗水器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沿高度方向堆叠至液面高度形成透水墙;
[0011]每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均由若干块的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组成,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均采用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挂膜性能、含有碳源、具有强吸附性能的新型材
料制成,每块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均包括一块长方体型的主体结构,所述主体结构的前后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块和端面凹槽,且所述端面凸块与所述端面凹槽的尺寸相对应,所述主体结构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分别等距地设置有若干个侧面凸块,位于同侧的相邻两个所述侧面凸块之间则形成侧面凹槽,且所述侧面凸块与所述侧面凹槽的尺寸相对应,所述主体结构的上下两个平面上开设有若干个贯通的大圆孔和小圆孔。
[0012]本技术通过在活性污泥系统内增加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挂膜性能、含有碳源、具有强吸附性能的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达到了泥膜共生的目的,形成了一种活性污泥和生物膜共同处理污水的工艺。
[0013]本技术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的系统特征如下:
[0014]1、进水为市政污水经过沉砂池之后的水;
[0015]2、所述CASS池的系统水力停留时间为10h,其中,所述生物选择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2h,所述主反应区的水力停留时间为8h;
[0016]3、所述CASS池的污泥浓度为3500mg/L;
[0017]4、所述CASS池内,每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的容积为6.3L,长
×

×
高的尺寸为330mm
×
330mm
×
350mm,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中,每块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的容积为0.7L,长
×

×
厚的尺寸为330mm
×
150mm
×
35mm;
[0018]5、每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的填充率为3%-5%。
[0019]本技术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的系统运行工况如下:
[0020]系统运行周期设计为6h(进水时期1h,曝气时期3h,静沉时期1h以及滗水时期1h)或者4h(进水时期1h,曝气时期2h,静沉时期0.5h以及滗水时期0.5h);
[0021]在进水时期:所述主反应区回流污泥至所述生物选择区,污泥的回流量为100%,污水在所述主反应区主要进行反硝化反应,去除总氮和BOD5;
[0022]在曝气时期:在进水完毕后,开启鼓风机,保持溶解氧浓度为2-3mg/L;此阶段是综合去除氨氮、总氮、BOD5和总磷;
[0023]在静沉时期:此阶段主要去除SS;
[0024]在滗水时期:在实现排水功能的同时,对SS有更好的截留,使出水SS能达到小于10mg/L的水平。
[0025]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如下:
[0026]1、现有泥膜共生系统采用的是悬浮填料,本技术采用的是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挂膜性能、含有碳源、具有强吸附性能的模块化生物质填料,现有技术对总氮和总磷的去除率几乎为零,本技术则能提升20%的总氮去除能力,出水总氮能达到10mg/L的水平,能提升30%的总磷去除能力,出水SS值能达到小于5mg/L的水平,出水水质达到准四类水标准。
[0027]2、CASS池与生物质填料结合后,系统的设计尺寸及设计参数相比单独的CASS池都有所改变,但相比于现有技术需要设置曝气系统及防堵系统相比,本技术则不需要对曝气系统进行改善,也不需要设计防堵系统,同时本技术的水力停留时间能缩短到10h,比一般的设计值降低了23%,换个角度说明,比一般CASS池的池容减少了23%,因此既减少了设计成本,也缩短了施工周期。
[0028]上述说明仅是本技术技术方案的概述,为了能够更清楚了解本技术的技
术手段,并可依照说明书的内容予以实施,以下以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并配合附图详细说明如后。本技术的具体实施方式由以下实施例及其附图详细给出。
附图说明
[0029]此处所说明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技术的进一步理解,构成本申请的一部分,本技术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技术,并不构成对本技术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0030]图1是本技术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0031]图2是本技术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的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0032]下面将参考附图并结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泥膜共生水处理系统,其特征在于:由CASS池和设计在所述CASS池中的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组成;所述CASS池包括一个池体,所述池体在长度方向上通过一块挡墙(3)被分隔成一个位于前部的生物选择区(1)和一个位于后部的主反应区(2);所述挡墙(3)的底部不与所述池体的底面连接,形成过水口;所述生物选择区(1)的上方设置有一根用于接入市政污水的进水管(4);所述主反应区(2)的底部沿长度方向设置有曝气系统(5),所述主反应区(2)的后部设置有滗水器(6),所述滗水器(6)的出水口与设置在所述池体后端的出水管(7)连接;所述主反应区(2)的底部通过一根混合液混流管(8)与所述生物选择区(1)的底部连通;所述模块化生物质填料膜架包括若干组拼接在一起的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9);其中,位于所述生物选择区(1)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9),沿长度方向全部平铺在所述生物选择区(1)的底面;位于所述主反应区(2)前部和中部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9),沿长度方向平铺在所述主反应区(2)前部和中部的底面;位置接近所述滗水器(6)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9),沿高度方向堆叠至液面高度形成透水墙;每组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模组(9)均由若干块具有高比表面积、高挂膜性能、含有碳源、具有强吸附性能的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10)组成,每块所述生物质填料膜架单块(10)均包括一块长方体型的主体结构(101),所述主体结构(101)的前后两个端面上分别设置有端面凸块(102)和端面凹槽(103),且所述端面凸块(102)与所述端面凹槽(103)的尺寸相对应,所述主体结构(101)的左右两个侧面上分别等距地设置有若干个侧面凸块(104),位于同侧的相邻两个所述侧面凸块(104)之间则形成侧面凹槽(105),且所述侧面凸块(104)与所述侧面凹槽(105)的尺寸相对应,所述主体结构(101...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陆红莺蔡月圆
申请(专利权)人:苏州智泉水处理技术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