测距装置和具有测距装置的照相机制造方法及图纸

技术编号:2732699 阅读:150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一种测距装置和具有测距装置的照相机,该测距装置采用的测距传感器,以控制电路为中心,在其左右配置了3对行传感器,这些行传感器之中,中央的行传感器由受光部列和分割为2部分的处理部列构成,该处理部列处理受光部列的输出信号。在上述中央行传感器的左右的受光部列的上下、即处理部列的相反侧,配置着上侧行传感器和下侧行传感器。该上下行传感器上,分别具有与行传感器的分割为2部分的长度对应的受光部列。通过这样地配置行传感器,可高精度地进行被摄体的测距,可保持测距区域的密度,同时,以适当的配置,进行被摄体的测距,可提供低成本的测距装置。(*该技术在2021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涉及测距装置、光传感器、内藏测距装置的氯化银照相机、数字照相机等的照相机。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为了对被摄体进行测距,测距装置是采用设有若干对行传感器(ラインセンサ)的测距传感器。例如有在设置若干线测距区域的广范围内,进行测距的测距装置。该测距装置中,与行传感器对应的测距区域越多,越能切实地摄入被摄体,并提高测距精度。将该测距装置用于具有变焦镜头的氯化银照相机等时,具有以下问题。即,在摄影倍率低时,即使测距区域配置在摄影画面内的广范围内,当摄影倍率提高时,由于摄影像角变窄,所以,相对于摄影画面,测距区域的间隔变大,一部分的测距区域越出摄影画面以外。此外,近年来,随着氯化银照相机和数字照相机等小型化的要求,其测距装置也要求小型化。为了使测距光学系统小型化,即使缩短其焦点距离,若采用同一受光部间隔的测距传感器,则存在着测距区域的间隔变大的问题。为了解决上述测距装置的问题,日本特开平11-153751号公报提出了一种测距装置,该测距装置采用的测距传感器是,对每个行传感器的像素,将受光部和处理部形成为L字形图形,并且,由使相邻像素的上述图形相互咬合地配列着的上述受光部列和处理部列构成。另外,在上下对称的测距区域时,在其对称轴处,配置具有上述图形的行传感器的受光部。但是,即使采用上述特开平11-153751号公报的测距装置的行传感器,由于处理部进入受光部之间,所以,存在着测距区域间隔过大的问题。图15(A)是表示上述测距装置中的行传感器配置的图。本图中,测距装置的测距传感器201,由中央的行传感器211、上侧的行传感器212、下侧的行传感器213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11,由受光部列211a、和配置在其上下侧的处理部列211b1、211b2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12,由受光部列212a和配置在其上侧的处理部列212b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13,由受光部列213a和配置在其下侧的处理部列213b构成。这样,处理部列配置在受光部列之间,受光部列的间隔大。使受光部的间隔变窄的方法是,为了减小处理电路部,把制成测距传感器的IC程序细微化,但是,这样导致成本提高,普通照相机不能采用。另外,日本特开平11-153749号公报揭示的测距装置中,行传感器相对于假想线呈线对称配置,受光部列比处理部列更靠近假想线配置。用这样的配置可以将受光部的间隔缩窄。但是,上述特开平11-153749号公报测距装置的行传感器,一部分的受光部过分接近,另一部分的受光部过分分开,测距区域的配置不平衡。图15(B)是表示上述测距装置中的行传感器配置的图。本图中,测距装置的测距传感器202,由中央的行传感器221、行传感器222、上侧行传感器223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21,由受光部列221a和配置在其上侧的处理部列221b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22,由受光部列222a和配置在其下侧的处理部列222b构成。上述行传感器223,由受光部列223a和配置在其上侧的处理部列223b构成。如本图所示,受光部列221a、222a过分接近,受光部列221a、223a过分分开,配置不平衡。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具有测距装置的照相机,该测距装置的被摄体测距精度不随变焦状态降低,即使在测距光学系统小型化的时候,也能够采取适当的测距区域配置,对被摄体可靠地进行测距。本专利技术的具有测距装置的照相机,具有作为焦点距离可变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光学系统;可将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的驱动部;对由上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部;将被摄体像分割进行成像的测距光学系统;多个行传感器,配置在上述测距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上,具有受光部列和处理部列,上述受光部列由接受通过了上述测距光学系统的上述被摄体像的若干像素构成,上述处理部列处理并输出上述受光部列产生的电荷;控制部,根据上述行传感器的输出,控制上述驱动部的动作,使得上述被摄体像在上述摄像部的摄像画面上成像。其中,上述多个行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将上述受光部列分割成多个块,对应于上述每个块的处理部列中的一部分处理部列配置在上述受光部列的一方侧部,另一部分处理部列夹着上述受光部列配置在另一方侧部,由上述控制部对应于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改变控制方法。根据该照相机,能够配置适当的测距区域,能够对被摄体进行可靠的测距。本专利技术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在以下的说明中将更清楚。以下参照附图详细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附图说明图1是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之摄像装置的主要框图。图2是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测距光学系统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摄影画面上的测距区域的图。图4是表示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测距传感器的内部配置的图。图5是表示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行传感器的受光部列和处理部列的像素构造的图。图6是表示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行传感器的电路构造的图。图7是上述图1摄像装置中的测距装置的测距光路图。图8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2实施例之摄影装置中的摄影画面的测距区域的图。图9是表示上述图8的摄像装置中采用的测距传感器的内部配置的图。图10(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3实施例之摄像装置的焦点状态中的、广角状态时的摄影画面的测距区域的图。图10(B)是表示上述图10(A)的第3实施例之摄像装置的焦点状态中的、远景状态时的摄影画面的测距区域的图。图11是表示上述图10(A)(B)的摄像装置中采用的测距传感器的内部配置的图。图12是上述图10(A)(B)的摄像装置中采用的测距传感器中的行传感器的放大图。图13(A)是表示本专利技术第4实施例之摄像装置的焦点状态中的、广角状态时的摄影画面的测距区域的图。图13(B)是表示上述图13(A)的第4实施例之摄像装置的焦点状态中的、远景状态时的摄影画面的测距区域的图。图14是表示上述图13(A)(B)的摄像装置中采用的测距传感器的内部配置的图。图15(A)是表示已往的一个测距装置中的行传感器的配置的图。图15(B)是表示已往的另一个测距装置中的行传感器的配置的图。具体实施例方式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专利技术的实施例。图1是装有本专利技术第1实施例之测距装置的摄像装置的主要框图。图2是上述摄像装置的摄影光学系统和测距光学系统的立体图。图3是表示上述摄像装置中的摄影画面上的测距区域的图。图4是表示上述摄像装置中的测距传感器的内部配置的图。摄像装置1例如采用氯化银照相机。该摄像装置中,如图1所示,借助具有光轴O的摄像光学系统5,被摄体像在氯化银胶片等的摄像部(摄像机构)7的摄影面10上成像,进行摄影。由测距装置8测定、检测距上述被摄体的距离(被摄体距离)。根据检测出的被摄体距离信息,CPU4(控制机构)通过由马达等构成的驱动部(驱动机构)6,使摄像光学系统5沿光轴方向移动,进行自动对焦驱动。上述摄像装置1也可采用电子照相机,这时,摄像部由内藏摄像元件的摄像装置构成。上述测距装置8,由一对测距光学系统2a、2b、作为光传感器的测距传感器3、作为控制部的CPU4构成。上述一对测距光学系统2a、2b具有光轴OS1、OS2,并排配置着。上述测距传感器3具有若干对行传感器,该若干对行传感器接受来自上述测距光学系统2a、2b的被摄体光束。上述CPU4根据上述测距传感器3的输出信号,计算被摄体距离,根据计算结果,进行摄像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具有测距装置的照相机,具有:作为焦点距离可变的变倍光学系统的摄像光学系统;可将上述摄像光学系统在光轴方向上驱动的驱动部;对由上述摄像光学系统成像的被摄体进行摄像的摄像部;将被摄体像分割成像的测距光学系统; 多个行传感器,配置在上述测距光学系统的成像面上,具有受光部列和处理部列,上述受光部列由接受通过了上述测距光学系统的上述被摄体像的若干像素构成,上述处理部列处理并输出上述受光部列产生的电荷;控制部,根据上述行传感器的输出,控制 上述驱动部的动作,使得上述被摄体像在上述摄像部的摄像画面上成像,其特征在于,上述多个行传感器中的至少一个,将上述受光部列分割成多个块,对应于上述每个块的处理部列中的一部分处理部列配置在上述受光部列的一方侧部,另一部分处理部列夹着上述 受光部列配置在另一方侧部,上述控制部根据上述摄像光学系统的焦点距离,改变控制方法。

【技术特征摘要】
...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井出昌孝
申请(专利权)人: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JP[日本]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