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323805 阅读:1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12:01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包括包括路面结构层和设置于所述路面结构层两侧的路肩,所述路面结构层包括设置于路基上的石灰处置泥垫层、设置于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上的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设置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上的级配碎石承重基层和设置于所述级配碎石承重基层上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本路面结构各层之间搭配合理,既保证了路面的温度应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证了路面的温度应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证了路面的温度应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0001]本技术涉及路面结构领域,具体为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技术介绍

[0002]水泥混凝土路面具有施工简单、取材方便、强度高、刚度大、扩散荷载能力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已在我国部分城市主干道、高等级公路等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水泥混凝土路面噪音大、易扬尘、维修困难及行车舒适性差等缺点,影响道路的使用功能,为提升城市品质及道路服务水平,越来越多的水泥混凝土路面进行了加铺沥青层的维修改造。
[0003]现有技术中,水泥混凝土路面加铺维修改造普遍采用的两种铺装结构有缺陷:一种为为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透水性,使用的级配碎石使得水泥混凝土路面伸、缩缝产生的温度应力降低,容易开裂;第二种是使用原水泥混凝土路面和乳化沥青提高抵抗水泥混凝土路面伸、缩缝产生的温度应力,但透水性降低了。
[0004]为此,本专利技术人专门针对现有水泥混凝土路面等缺陷,研究开发了一种温度应力强且透水性能好的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

技术实现思路

[0005]为解决上述
技术介绍
中提出的问题。本技术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保证了路面的温度应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0006]为实现上述目的,本技术提供如下技术方案: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路面结构层1和设置于所述路面结构层1两侧的路肩2,所述路面结构层1包括设置于路基上的石灰处置泥垫层11、设置于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上的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设置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上的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和设置于所述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上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14;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之间还通过错位分布的玻纤格栅3相连接。
[0007]优选的,为增加道路排水性能,所述路肩2包括导水道21,在所述导水道21上部的侧壁间设置有井盖22,所述井盖22上设置有雨漏23。
[0008]优选的,为方便铺设,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的厚度为200至300mm。
[0009]优选的,为实现路面水流向两边的路肩,所述SBS沥青混凝土面层14为弧形面层。
[0010]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
[0011](1)本路面结构通过使用石灰处置泥作为垫层、级配碎石作为承重基层,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透水性,同时设置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为弧形,使得路面水流向两边的路肩,提高路面排水功能,不容易积水。
[0012](2)本路面结构通过在石灰处置泥垫层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之间铺设多个错位分布的玻纤格栅,提高抵抗水泥混凝土路面伸、缩缝产生的温度应力,同时面层采用SBS沥青混凝土,从而有效地改善沥青的温度性能、拉伸性能、弹性、混合料的稳定性、耐老化性,增强了路面的承载能力。
[0013](3)本路面结构各层之间搭配合理,既保证了路面的温度应力强且具有良好的透水性能。
附图说明
[0014]图1为本技术的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剖面结构示意图;
[0015]图中:1、路面结构层;2、路肩;3、玻纤格栅;11、石灰处置泥垫层;12、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3、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4、SBS沥青混凝土面层;21、导水道;9、尾气管路;10、引风机;41、喷孔;42、折板;51、吸热片;
[0016]图2为本技术的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中的玻纤格栅示意图;
[0017]图中:3、玻纤格栅。
具体实施方式
[0018]下面将结合本技术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技术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技术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技术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技术保护的范围。
[0019]请参阅图1-2,本技术提供的一种实施例: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路面结构层1和设置于所述路面结构层1两侧的路肩2,所述路面结构层1包括设置于路基上的石灰处置泥垫层11、设置于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上的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设置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上的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和设置于所述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上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14;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之间还通过错位分布的玻纤格栅3相连接;为增加道路排水性能,所述路肩2包括导水道21,在所述导水道21上部的侧壁间设置有井盖22,所述井盖22上设置有雨漏23;为方便铺设,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的厚度为200至300mm;为实现路面水流向两边的路肩,所述SBS沥青混凝土面层14为弧形面层。
[0020]工作原理:本路面结构通过使用石灰处置泥作为垫层、级配碎石作为承重基层,石灰处置泥和级配碎石具有疏松的孔径,可提高水泥混凝土路面的透水性,同时设置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为弧形,使得路面水流向两边的路肩,提高路面排水功能,不容易积水;本路面结构通过在石灰处置泥垫层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之间铺设多个错位分布的玻纤格栅,玻纤格栅充分利用织物中纱线强力,改善其力学性能,使其具有良好的抗拉强度,抗撕裂强度,可提高抵抗水泥混凝土路面伸、缩缝产生的温度应力,同时面层采用SBS沥青混凝土,经SBS从而有效地改善沥青的温度性能、拉伸性能、弹性、混合料的稳定性、耐老化性,增强了路面的承载能力。
[0021]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技术的实施例,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技术的原理和精神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技术的范围由所附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新型水泥混凝土路面结构,其特征在于,其包括路面结构层(1)和设置于所述路面结构层(1)两侧的路肩(2),所述路面结构层(1)包括设置于路基上的石灰处置泥垫层(11)、设置于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上的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设置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上的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和设置于所述级配碎石承重基层(13)上的SBS沥青混凝土面层(14);所述石灰处置泥垫层(11)与所述粗粒沥青混凝土底基层(12)之间还通过错位...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姚世增詹智颖冯道尧
申请(专利权)人:广东深已建设工程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