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技术

技术编号:27312078 阅读:23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2-10 09:37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整合发动机舱布置相关零部件设计方案,搭建动力总布成布置环境数据,根据动力总成布置环境零件设计方案和结构,结合总布置相关标准,确定动力总成与相关环境零部件的动态间隙、装配间隙与温场间隙要求,获得关键零部件间隙控制面集合。再对所形的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互裁剪后取最小交集,各间隙控制面围合形成空间数模,对空洞进行填充,构成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本发明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通过整合周边环境零件布局及相关间隙要求,规划出机舱动力总成布置的可行域,直观明了的限定动力部总布置的可行边界,避免逐项进行校核的繁琐过程。项进行校核的繁琐过程。项进行校核的繁琐过程。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涉及汽车动力设备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

技术介绍

[0002]汽车开发过程中,发动机舱布置工作是整车开发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动力总成(包括发动机和变速箱的组合)选型、搭载可行性分析、适配新动力总成的周边环境零件更改需求及新动力总成的开发方案校核涉及面广,对开发人员业务素质要求较高。现有技术方案主要通过开发人员经验寻求动力总成布置合理位置,校核动力总成与周围周边环境零件要求,反复调整动力总成位置及方案,测量校核动力总成布置与相关边界的相关间隙值,以识别间隙风险项和相关部件更改需求,然后通过方案反复调整、校核过程,最终确定动力总成布置位置和搭载方案来完成最终的搭载工作,造成发动机舱布置校核周期长,开发和调试成本高。
[0003]在整车开发过程中发动机舱的动力总成搭载方案需满足动态间隙、装配间隙与温场间隙等问题,确定动力总成搭载方案时校核项目繁多,传统方法主要有以下缺点:机舱布置工作复杂,对校核人员经验要求较高,否则容易出现漏校核等问题,导致机舱布置工作需反复调整,设计方案往复多次,工作效率低下,校核工作不够直观,相关问题描述及报告撰写耗时,不利用信息快速直观传递。

技术实现思路

[0004]本专利技术的目的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简单可靠的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
[0005]本专利技术采用的技术方案为: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06]步骤A、整合发动机舱布置相关零部件设计方案,形成动力总布成布置环境零件数据。
[0007]步骤B、根据动力总成布置环境零件设计方案和结构,结合总布置相关标准,确定动力总成与相关环境零部件的动态间隙、装配间隙与温场间隙要求要求;
[0008]步骤C、分别提取发动机舱内与动力总成布置相关的环境零部件关键曲面,按照步骤B分析得出的动力总成间隙要求,将关键曲面向动力总成方向进行定向延伸或平移,获得关键零部件间隙控制面集合;
[0009]步骤D、对步骤C所形的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互裁剪后取最小交集,各间隙控制面围合形成空间数模,对空洞进行填充,构成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
[0010]按上述方案,动力总成布置过程中,动力总成与周边环境零部件之间的距离满足间隙要求。
[0011]按上述方案,动力总成可行域数模分为上、下、左、右、前、后、其它部件这七个部分,分别获取其各部分间隙控制面,最后拼接成动力总成可行域数模。
[0012]按上述方案,上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发动机罩板外板上表面曲面,往靠机舱内侧法向外扩;提取发动机罩板结构下表面,往靠机舱内侧法向外扩;两处曲面相交切割取整车高度方向靠下曲面集合,可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上部间隙控制面。
[0013]按上述方案,底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满载地面沿整车高度方向上移,即得动力总成离地间隙控制面。提取底部其它周边环境零件的靠近动力总成侧外表面,法向放大所得曲面为底部各周边环境零件间隙控制面;将底部各周边环境零件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交切割取最小交集,即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底部间隙控制面。
[0014]按上述方案,左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左纵梁内侧边缘规则边线,整车靠右方向平移后进行整车高度方向拉伸,所得曲面可作为动力总成左侧装配间隙控制面;提取左纵梁机舱侧曲面,法向放大所得曲面可作为动力总成左部动态间隙控制面;将动力总成左侧装配间隙控制面和动力总成左侧动态间隙控制面相交切割取最小交集,即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左部间隙控制面。
[0015]按上述方案,右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右纵梁内侧边缘规则边线,整车靠左方向平移后进行整车高度方向拉伸,所得曲面可作为动力总成右侧装配间隙控制面;提取右纵梁机舱侧曲面,法向放大所得曲面可作为动力总成右部动态间隙控制面;将动力总成右侧装配间隙控制面和动力总成右侧布置间隙控制面相交切割取最小交集,即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右部间隙控制面。
[0016]按上述方案,前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水箱下横梁靠机舱方向外缘边线,沿整车向后方向平移,将所得曲线沿整车高度方向拉伸,得到动力总成前部装配间隙控制面;提取前部风扇或其它靠近机舱周边环境零件的机舱侧主要曲面,沿机舱侧法向扩大,形成前部环境零件布置间隙控制面;将前部装配间隙控制面与布置控制面进行相互切割,取最小边界为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的前部间隙控制面。
[0017]按上述方案,后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前围板或前围隔音垫机舱侧表面,沿机舱侧法向外扩,即得前围板间隙控制面;提取转向机、前托架、真空助力器等部件的主要外廓表面,法向外扩,所得的曲面即为对应部件的间隙控制面。将后部零件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互切割,取最小边界即为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的后部间隙控制面。
[0018]按上述方案,提取机舱内电池或空滤外表面,法向外扩,形成主要周边其它环境零件布置间隙控制面。
[0019]本专利技术的有益效果为:
[0020]1、本专利技术通过整合动力总成布置周边环境零件的布局及相关间隙要求,规划出机舱动力总成布置的可行域,直观明了的限定动力部总布置的可行边界,避免逐项进行校核的繁琐过程。
[0021]2、本专利技术所述方法可直观目视筛别出布置问题项,直接明了,便于问题识别和交流。
[0022]3、本专利技术通过明确动力总成搭载过程中总布置可行域,在多方联合开发项目过程中,有零部件修改需求时,避免直接输出大量边界数模,导致的开发数据保密性差的问题。
附图说明
[0023]图1为传统动力总成布置方法流程示意图。
[0024]图2为本专利技术一个具体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0025]图3为本实施例中可行域数模的示意图一。
[0026]图4为本实施例中可行域数模的示意图二。
具体实施方式
[0027]为了更好地理解本专利技术,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专利技术作进一步地描述。
[0028]如图2所示的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0029]步骤A、整合发动机舱布置相关零部件设计方案,形成动力总布成布置环境数据;
[0030]步骤B、根据动力总成布置环境零件设计方案和结构,结合总布置相关标准,确定动力总成与相关环境零部件的动态间隙、装配间隙与温场间隙要求;
[0031]步骤C、分别提取发动机舱内与动力总成布置相关的环境零部件关键曲面,按照步骤B分析得出的动力总成间隙要求,将关键曲面向动力总成方向进行定向延伸或平移,形成关键零部件间隙控制面集合;
[0032]提取动力部成装配、维修主要通道和路径,并加以扫掠形成曲面集合加以体现。参照发动机舱内总体布局对关键零部件(如空滤、蓄电池)数模(或占位数据)进行外表面提取,并向外部进行定向扩张,扩张量等于其与动力总成间隙要求,形成关键零部件间隙控制面集合;
[0033]步骤D、对步骤C所形的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步骤A、整合动力总成布置相关零部件设计方案,搭建动力总成布置周边环境零件数据;步骤B、根据动力总成布置环境零件设计方案和结构,结合总布置相关标准,确定动力总成与相关环境零部件的动态间隙、装配间隙与温场间隙要求;步骤C、分别提取与动力总成布置相关的环境零部件关键曲面,按照步骤B分析得出的动力总成间隙要求,将关键曲面向动力总成方向进行定向延伸或平移,获得关键零部件间隙控制面集合;步骤D、对步骤C所形的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互裁剪后取最小交集,围合形成空间数模,对空洞进行填充,构成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2.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动力总成布置过程中,动力总成与周边环境零部件之间的距离满足间隙要求。3.如权利要求1所述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动力总成可行域数模分为上、下、左、右、前、后、其它部件这七个部分,分别获取其各部分间隙控制面,最后拼接成动力总成可行域数模。4.如权利要求4所述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上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发动机罩板外板上表面曲面, 往靠机舱内侧法向外扩;提取发动机罩板结构下表面,往靠机舱内侧法向外扩;两处曲面相交切割取整车高度方向靠下曲面集合,可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上部间隙控制面。5.如权利要求4所述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底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满载地面沿整车高度方向上移,即得动力总成离地间隙控制面;提取底部其它环境零件的靠近动力总成侧外表面,法向放大所得曲面为底部各周边环境零件间隙控制面;将底部各周边环境零件间隙控制面进行相交切割取最小交集,即得动力总成布置可行域数模底部间隙控制面。6.如权利要求4所述可行域确定方法,其特征在于,左部间隙控制面的获取方法为:提取左纵梁内侧边缘规则边线,整车靠右方向平移,然...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杨超宋瀚樊乃霖程康熊欣
申请(专利权)人: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