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28415 阅读:166 留言:0更新日期:2012-04-11 18:40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光源组以及一光收敛元件。光源组适于提供一光束,而光收敛元件配置在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光收敛元件具有相对的一顶端与一底端,且光收敛元件是从底端渐缩至顶端。顶端面对光源组且具有一凹槽,而光束适于经由凹槽入射光收敛元件,并自底端出射。光收敛元件可将光束收敛,所以光源模块可提供发散角度较小的光束。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专利技术是有关于一种光源模块,且特别是有关于一种使用半导体光源的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请参照图1A,传统投影装置100包括一光源模块110、一偏振分光棱镜(polarization beam splitter)120、一单晶硅液晶面板(liquid crystal on siliconpanel,LCOS panel)130以及一投影镜头140。光源模块110用以提供一照明光束112,而偏振分光棱镜120是配置于照明光束112的传递路径上。偏振分光棱镜120具有一分光面122,其可让照明光束112中的P偏振光(P-polarization light)112p通过,并将照明光束112中的S偏振光(S-polarizationlight)112s反射至单晶硅液晶面板130。单晶硅液晶面板130用以将S偏振光112s转换成P偏振方向的影像光束112’,并将影像光束112’反射至投影镜头140。投影镜头140则用以将影像光束112’投射至一屏幕(图未示)上,以在屏幕上形成影像。光源模块110包括一积分柱(integration rod)114以及一光源组116。光源组116包括多个发光二极管116a(light emitting diode,LED)。积分柱114是用以将发光二极管116a所发出的照明光束112均匀化,以使投影装置100所投影出的影像亮度较为均匀。请参照图1B,由于发光二极管116a所提供的照明光束112的发散角θ较大,且积分柱114不具收敛光束的功能,所以照明光束112在通过积分柱114后的发散角无法缩小。换句话说,传统光源模块110所提供的照明光束112的发散角较大,所以光利用效率较差,如此将降低投影装置100所投影出的影像亮度。
技术实现思路
-->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以提供发散角较小的光束。本专利技术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其包括一光源组以及一光收敛元件。光源组适于提供一光束,而光收敛元件配置在光束的传递路径上。光收敛元件具有相对的一顶端与一底端,且光收敛元件是从底端渐缩至顶端。顶端面对光源组且具有一凹槽,而光束适于经由凹槽入射光收敛元件,并自底端出射。由于光收敛元件是从底端渐缩至顶端,光束自凹槽入射光收敛元件后,位于顶端与底端之间的一侧面会将发散角较大的光线反射并收敛,所以光束自底端出射后的发散角较小。因此,本专利技术的光源模块可提供发散角较小的光束。为让本专利技术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优选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附图说明图1A是一种传统投影装置的示意图。图1B是图1A的照明光束发散的示意图。图2A是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2B是图2A中光收敛元件的立体图。图2C是图2A中光源组的示意图。图3是光束在图2A的光收敛元件中的光路径示意图。图4是图2A的光收敛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图5A是光束未经过光收敛元件前的角度分布图。图5B是光束经过光收敛元件后的角度分布图。图6A、图6B与图6C是本专利技术另三实施例的光收敛元件的剖面示意图。图7A至图7D是本专利技术另四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8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图9是本专利技术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剖面示意图。主要元件符号说明100:投影装置110、200、200a、200b、200c:光源模块112:照明光束112’:影像光束112s:S偏振光-->112p:P偏振光114:积分柱116、210:光源组116a:发光二极管120:偏振分光棱镜122:分光面130:单晶硅液晶面板140:投影镜头212:光束212a、212b:光线212r、212b:第一色光212g、212y:第二色光212b:第三色光214:承载器216:半导体光源216r、216b:第一半导体光源216g、216y:第二半导体光源216b:第三半导体光源217、219:双色镜218、218a:合光单元220、220a、220b:光收敛元件222:顶端224、224a:底端226:凹槽226a:底部226b:侧壁228:侧面229:微透镜230:光均匀化元件230a:透镜阵列L1:长度-->L2、L3:距离R1、R2、R3:半径θ、θ1、θ2:发散角具体实施方式下列各实施例的说明是参考附图,用以例示本专利技术可用以实施的特定实施例。本专利技术所提到的方向用语,例如上、下、前、后、左、右等,仅是参考附图的方向。因此,使用的方向用语是用来说明,而非用来限制本专利技术。请参照图2A至图2C,本专利技术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200包括一光源组210以及一光收敛元件220。光源组210适于提供一光束212,而光收敛元件220配置在光束212的传递路径上。光收敛元件220具有相对的一顶端222与一底端224,且光收敛元件220是从底端224渐缩至顶端222。顶端222面对光源组210且具有一凹槽226。光束212会先在空气中传递,之后再经由凹槽226入射光收敛220元件,并自底端224出射。上述的光源组210可包括一承载器(carrier)214以及配置于承载器214上的至少一半导体光源216,在本实施例中是以四个半导体光源216为例。半导体光源216可为发光二极管、激光二极管或其他半导体光源,且半导体光源216的颜色可不相同。举例来说,半导体光源216的颜色可包括红色、蓝色与绿色。此外,光收敛元件220的材质可为塑料或玻璃,其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凹槽226例如为圆形凹槽,且凹槽226的底部226a可为一凸面。光收敛元件220的底端224具有一平面225,且光收敛元件220的顶端222与底端224的轮廓例如是圆形。另外,由于光收敛元件220是从底端224渐缩至顶端222,所以光收敛元件220的侧面228是斜面。请参照图3,在光源组210所提供的光束212中,发散角较小的光线(如发散角为θ1的光线212a)会自凹槽226的底部226a入射光收敛元件220。由于光收敛元件22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再加上底部226a是具有聚光功能的凸面,所以光收敛元件220可有效地会聚自底部226a入射的光线212a。此外,发散角度较大的光线(如发散角为θ2的光线212b)会自凹槽226的侧壁226b入射光收敛元件220。由于光收敛元件220的折射率大于空气的折射率,所以自侧壁226b入射的光线212b会先被会聚。之后,光线212b-->会传递至光收敛元件220的侧面228。在本实施例中,侧面228的斜率是设计成可让光线212b入射侧面228时的入射角大于全反射角,故光线212b会被侧面228反射并收敛。由于光收敛元件220可收敛光束212,所以可使光束212通过光收敛元件220后的发散角变小。因此,将光源模块200应用于投影装置中可提高光利用效率。请参照图2A与图4,在本实施例中,光收敛元件220的尺寸及所选用的材质的折射率可依据所搭配的光源组210以及欲使光束212收敛的角度而设计。光收敛元件220的尺寸包括凹槽226的半径R1(即顶端222的圆形轮廓的半径R1),侧面228与底端224的交接处所形成的圆形轮廓的半径R2,底端224的平面225的半径R3,侧壁226b的长度L1,顶端222至底端224的两表面的距离L2、L3。图5A是光束未经过光收敛元件前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光源组,适于提供一光束;一光收敛元件,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该光收敛元件具有相对的一顶端与一底端,且该光收敛元件是从该底端渐缩至该顶端,该顶端面对该光源组且具有一凹槽,该凹槽的底部为一凸面,而该光束适于经由该凹槽入射该光收敛元件,并自该底端出射。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光源模块,包括:一光源组,适于提供一光束;一光收敛元件,配置于该光束的传递路径上,该光收敛元件具有相对的一顶端与一底端,且该光收敛元件是从该底端渐缩至该顶端,该顶端面对该光源组且具有一凹槽,该凹槽的底部为一凸面,而该光束适于经由该凹槽入射该光收敛元件,并自该底端出射。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光收敛元件的该底端具有一凸面。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凸面设有多个微透镜。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光收敛元件的该底端具有一平面。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平面设有多个微透镜。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其中该顶端与该底端的轮廓为圆形且该凹槽为圆形凹槽。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源模块...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惠萍刘恬嘉许志禄
申请(专利权)人:扬明光学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71[中国|台湾]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
相关领域技术
  • 暂无相关专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