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源模块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9100408 阅读:120 留言:0更新日期:2013-08-30 19:24
本创作公开了一种光源模块,包含一载体、一发光单元及一透镜。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载体上并具有一出光面。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之上并具有一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一锥形顶面,所述底面正对所述出光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间存有一间隙。因此,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束经过所述透镜调制后,可大部分相对集中于特定的照射角度范围内且于此特定照射角度范围内较均匀分布,有助于减轻所述光源模块的眩光程度。(*该技术在2022年保护过期,可自由使用*)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本创作涉及一种光源模块,尤指一种利用透镜调制光型的光源模块。
技术介绍
常见的发光二极管(Light-Emitting Diode, LED)光源的出光特性接近一郎伯光源(Lambertian light source),直接当作照明光源时,于一般室内照明用途(例如阅读、写作、会议及一般计算机工作等)中,其统一眩光指数(Unified Glare Ratio, UGR)仍可能过高,仍易造成使用者的不适。目前市面上具有抗眩光功能的灯具,多采用于发光源前方设置偏光片的配置来改变灯具的出光特性,使得灯具的统一眩光指数得以降低,达到抗眩光的目的,但是偏光片也降低了灯具的照度,亦即灯具整体能源使用效率降低,不符节能趋势。
技术实现思路
本创作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为了弥补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源模块,具有设置于发光源前方的透镜,利用所述透镜调制光束以在不显著影响所述光源模块整体出光效率的情形下,改善所述光源模块的光型,进而降低统一眩光指数,抑制眩光程度,故能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眩光及偏光片造成照度降低等问题。本创作的光源模块采用以下技术方案:本创作的光源模块包含一载体、一发光单元及一透镜。所述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载体上并具有一出光面。所述透镜设置于所述发光单元之上并具有一底面及与所述底面相对的一锥形顶面,所述底面正对所述出光面,所述底面与所述出光面间存有一间隙。藉此,所述发光单元发射的光束经过所述透镜调制后,可大部分相对集中于特定的照射角度范围内且于此特定照射角度范围内较均匀分布,有助于减轻所述光源模块的眩光程度。经由适当地设计所述锥形顶面,可使所述光源模块能适用于一般室内照明用途(例如阅读、写作、会议及一般计算机工作等)。进一步,所述锥形顶面实质上系一圆锥或一角锥的侧表面,所述锥形顶面具有一顶角,介于140至160度,可使所述光源模块的统一眩光指数不大于19。于实作上,所述光源模块可包含多个发光单元及多个透镜,每一个发光单元对应一个透镜并覆盖设置于所述对应的透镜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于所述载体上可排成一列,形成光棒,亦可排成多列。当所述载体系一柱状物时,所述多个发光单元亦可环绕设置于所述载体的侧面,每个侧面上可设置多个发光单元,所述多个透镜可一体成形,整体逻辑上即是一光学调制元件,包覆所述载体及所述多个发光单元,此亦形成光棒,可四面发光。于一实施例中,所述载体包含一电路板,所述发光单元系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关于本创作的优点与精神可以透过以下的创作详述及所附附图得到进一步的了解。附图说明图1是根据本创作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2是图1中光源模块沿线X-X的局部剖面图。图3是根据本创作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4是根据本创作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的示意图。图5是图4中光源模块沿线Y-Y的剖面图。其中,附图标记说明如下:1、3、5 光源模块12、52 载体14第一发光单兀16第二发光单元 18、38 第一透镜19连接部 20、40 第二透镜22、24 间隙122表面142第一出光面 144发光二极管芯片146封胶 148座体162第二出光面 182第一底面184、384第一锥形顶面186、206顶角202第二底面 204、404第二锥形顶面522a、522b、522c、522d侧表面具体实施方式请参阅图1及图2,图1是根据本创作的一具体实施例的光源模块I的示意图,图2是光源模块I沿图1中线X-X的局部剖面图。光源模块I包含一载体12、一第一发光单兀14、多个第二发光单兀16、一第一透镜18及多个第二透镜20。第一发光单兀14设置于载体12上并具有一第一出光面142,第一透镜18设置于第一发光单元14之上并具有一第一底面182及与第一底面182相对的一第一锥形顶面184,第一底面182正对第一出光面142,第一底面182与第一出光面142间存有一间隙22。每一个第二发光单兀16设置于载体12上并具有一第二出光面162,每一个第二透镜20对应设置于一个第二发光单元16之上并具有一第二底面202及与第二底面202相对的一第二锥形顶面204,第二底面202正对第二出光面162,第二底面202与第二出光面162间存有一间隙24。于本实施例中,载体12系一电路板(例如印刷电路板或软性电路板),第一发光单元14及第二发光单元16分别是一发光二极管元件,电性连接于所述电路板上。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此外,第一透镜18及第二透镜20逻辑上均是一圆锥,分别完整覆盖于第一出光面142及第二出光面162。第一底面182及第二底面202即所述圆锥的底面,第一锥形顶面184及第二锥形顶面204即所述圆锥的侧表面,其中第一锥形顶面184及第二锥形顶面204的顶角186、206介于140至160度。于实作上,第一透镜18与第二透镜20 —体成形,第一透镜18与第二透镜20间及相邻的第二透镜20间得以一连接部19连接,第一透镜18与第二透镜20整体逻辑上即是一光学调制元件,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透镜18与第二透镜20各别固定于第一发光单兀14及第二发光单兀16上。藉此,第一发光单元14及第二发光单元16发射的光束分别经第一透镜18及第二透镜20调制后,即可大部分相对集中且于此集中区域中分布更均匀。因此,第一透镜18及第二透镜20的设置有助于减轻光源模块I的眩光程度,有效解决
技术介绍
中眩光及偏光片造成照度降低等问题。于本实施例中,光源模块I的统一眩光指数可低于19,符合一般室内照明用途(例如阅读、写作、会议及一般计算机工作等)的要求。此外,于本实施例中,用于封装第一发光单兀14的发光二极管芯片144的封胶146固化后,其表面(即第一出光面142)略低于第一发光单兀14的座体148上表面,故第一透镜18直接放置于座体148上,间隙22即可于第一底面182与第一出光面142之间形成,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前述说明亦适用于第二发光单元16及第二透镜20,不另赘述。另外,于本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单兀14及第二发光单兀16相邻设置于载体12的同一表面122上,并且排成一列,使得光源模块I整体即形成一光棒,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例如,第一发光单兀14及第二发光单兀16可设置于载体12的相对的表面上。请参阅图3,其是根据本创作的另一实施例的光源模块3的示意图。光源模块3与光源模块I的结构大致相同,为了便于说明,光源模块3仍大部分沿用光源模块I的元件符号,且前述关于光源模块I的说明于此可适用者,亦有适用,不另赘述。光源模块3与光源模块I主要不同的地方在于光源模块3的第一透镜38及第二透镜40逻辑上均是一角锥,第一锥形顶面384及第二锥形顶面404即所述角锥的侧表面,其中第一锥形顶面184及第二锥形顶面204的顶角亦介于140至160度,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此外,于本实施例中,前述角锥是一四角锥,但本创作不以此为限。另外,前述角锥的顶角角度可定义是角锥顶点至角锥底面的垂线与角锥的侧表面的夹角的两倍。据此,前述第一锥形顶面184及第二锥形顶面204的顶角介于140至160度,亦即角锥的侧表面与垂线的夹角介于70至80度。同样地,第一发光单元14及第二发光单元16发射的光束分别经过第一透镜38及第二透镜40调制后,亦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一种光源模块,其特征在于,包含:一载体;一第一发光单元,设置于所述载体上并具有一第一出光面;以及一第一透镜,设置于所述第一发光单元之上并具有一第一底面及与所述第一底面相对的一第一锥形顶面,所述第一底面正对所述第一出光面,所述第一底面与所述第一出光面间存有一间隙。

【技术特征摘要】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叶志庭林明传
申请(专利权)人:东莞万士达液晶显示器有限公司胜华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实用新型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