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组成比例

技术编号:27201426 阅读:19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31 12:11
本发明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采用程序控制设备流水线,实现套筒装配、接头装配、扣压检测的自动作业,代替人工,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切换不同尺寸的工装,满足接头、套筒、护套软管等不同规格产品之间的装配需要,适用性和兼容性可扩展,提高了生产效率,有效收紧拉伸两端炸口的不锈钢丝护套,与套筒装配更容易,钢丝易扎手、不锈钢丝护套装配不到位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护套装配不到位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护套装配不到位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一种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


[0001]本专利技术属于机械加工
,具体涉及一种自动装配流水线的设计。

技术介绍

[0002]扣压连接型金属护套橡胶软管是铁路客车制动系统使用的金属软管,对车辆的制动安全起保护作用,对产品的组装要求较高,组装的质量将直接影响产品的强度和寿命。现有的金属护套橡胶软管的组装方式,多采用手动装配和手动操作进行套筒的扣压,以满足多规格多种类产品交替生产的客户需求。
[0003]手动组装及扣压,是通过手动的方式,将套筒装入护套胶管两端,再将接头装入胶管两端,放置于扣压机内扣压。在生产的过程中,套筒与胶管、接头与胶管、套筒的扣压都是通过手动来安装到位,批量装配完,再统一送至扣压机工位进行扣压。移动过程中,预先装配好的零件会出现松动,扣压前需再次确认,以保证产品合格率。扣压是手动将预装好的产品摆放在扣压机上,通过目测确定好位置,产品的扣压均匀性不稳定,连续生产经常出现配合不到位或扣压位置摆放不正导致的外观瑕疵,如套筒外观变形、压偏、漏气等。
[0004]手动装配工艺,软管两端的不锈钢丝护套容易炸口散开,必须在装配时用力按压炸口的钢丝,按压时钢丝易扎手,且安装较慢。护套胶管与套筒根部安装不到位,导致在扣压后变形套筒未卡在定位槽内,影响产品性能。不同人员生产过程中的操作习惯及步骤都直接影响产品最终质量和性能,无法确保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及性能稳定性。
[0005]手动扣压工艺,在套筒装配完移动时易松动,需要在扣压前进行再次确认,如果套筒位置不在卡槽位置,扣压后产品易报废,扣压是通过人工目测的方式将预装配的产品摆放在扣压模具腔内,前后、水平位置均为可移动,摆放位置不当会导致产品最终扣压后外观缺陷,甚至性能不良,在现有技术条件下,产品在接头套与带护套的橡胶软管装配后,移动或放置一段时间后装配会有松动,影响后续产品扣压时外观及质量。
[0006]常规的手动组装扣压,对工人的熟练程度较高,不同工人的操作手法及装配习惯直接影响产品的质量一致性及性能稳定,且手动装配及扣压的生产效率较低,劳动强度较高,产品合格率无法保证,在使用过程中会出现气密性降低的现象,引起产品寿命降低。

技术实现思路

[0007]本专利技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一种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专利技术采用了以下技术方案。
[0008]护套软管包括护套、软管、套筒、垫片、固定接头、活动接头、接头螺母、芯管,护套包裹在软管外壁,一端通过套筒、垫片连接固定接头,另一端通过套筒、垫片、接头螺母连接活动接头,芯管安装于活动接头内部,嵌入软管内壁。
[0009]自动装配包括:套筒装配、接头装配、套筒扣压、检测。
[0010]套筒装配:采用固定装置将护套软管定位于对齐装置,采用收紧装置约束护套软管两端,采用装配卡槽将套筒嵌套于护套软管端口。
[0011]采用气缸控制左、右固定装置夹持护套软管,移动至对齐装置,将护套软管的左端紧贴对齐装置;采用左收紧装置夹持护套软管左端和左固定装置之间的部分,采用右收紧装置夹持护套软管右端和右固定装置之间的部分,收缩左、右收紧装置,内径略小于护套软管的外径,分别向两端移动,略超过端口,约束端口的护套紧贴软管,撤离对齐装置;采用“Z”型下料装置将左、右套筒分别滑入左、右装配卡槽,采用气缸控制左装配卡槽移动至左收紧装置的左侧,右装配卡槽移动至右收紧装置的右侧,左、右收紧装置相向移动,控制左、右卡槽随左、右收紧装置同步移动,使左、右套筒嵌套于护套软管的两端。
[0012]接头装配:采用夹持装置将活动接头和固定接头定位于护套软管两端,采用推进装置将芯管推进软管内壁,采用收紧装置回拨套筒紧贴垫片。
[0013]采用左夹持装置定位活动接头,芯管对准左套筒,采用右夹持装置定位固定接头,芯管对准右套筒;采用气缸控制左、右推进装置相向移动,采用控制面板设置和监测移动距离,控制芯管插入套筒的深度,确保芯管不会过深损坏软管或过浅不能完全啮合,将芯管推进套筒,使芯管底部与套筒口对齐;采用左收紧装置向左移动,推动左套筒紧贴活动接头的垫片,采用右收紧装置向右移动,推动右套筒紧贴固定接头的垫片,使套筒口的内环与贴片和芯管之间的凹槽对齐,确保套筒的内环恰好嵌入凹槽,避免压坏芯管和接头。
[0014]套筒扣压及外径检测:采用左、右定位装置分别夹持护套软管两端的活动接头和固定接头,采用气缸控制扣压装置夹压套筒产生形变,测量套筒外径,若超出预设值,则判定装配失败。
[0015]缩小套筒直径,将套筒的内环嵌入贴片和芯管之间的凹槽,使护套、软管、芯管压紧啮合,确保套筒将内部配件压紧为一体;采用带导轨的气缸控制高精度传感器夹持套筒测量外径,若外径小于预设的最小值,说明套筒压缩太小,可能压坏凹槽,或大于预设的最大值,说明套筒形变不够,无法卡住凹槽容易脱落,则判定装配失败。
[0016]本专利技术将套筒、接头、带护套的软管放入装配流水线中,采用程序控制设备自动运行、实现自动装配、自动扣压、自动检测,降低了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可以切换不同尺寸的工装,满足接头、套筒、护套软管等不同规格产品之间的装配需要,适用性和兼容性可扩展,不再依赖工人熟练程度,提高了生产效率;装配简单到位,有效收紧拉伸两端炸口的不锈钢丝护套,与套筒装配更容易,钢丝易扎手、不锈钢丝护套装配不到位的质量问题得到有效控制;由机器控制下料、移动、检测,避免了人为因素带来的接头不到位和摆放不正造成的尺寸不精确,外观和质量均得到了提高。
附图说明
[0017]图1是护套软管结构图,图2是护套软管的对齐和约束原理图,图3是套筒装配效果图,图4是活动接头和固定接头的定位原理图,图5是接头装配效果图,图6是套筒回拨效果图,图7是接头扣压原理图,图8是套筒外径测量原理图。
[0018]附图标记:1-活动接头、2-接头螺母、3-芯管、4-垫片、5-套筒、6-护套、7-软管、8-固定接头、9-左固定装置、10-右固定装置、11-左收紧装置、12-右收紧装置、13-对齐装置、14-凹槽、15-左夹持装置、16-右夹持装置、17-左扣压装置、18-右扣压装置、19-左定位装置、20-右定位装置、21-传感器
具体实施方式
[0019]以常用的金属护套橡胶软管为例,成品的结构如图1所示,护套6包裹在软管7外壁,一端通过套筒5、垫片4连接固定接头8,另一端通过套筒5、垫片4、接头螺母2连接活动接头1,芯管3安装于活动接头1内部,嵌入软管7内壁。
[0020]首先是套筒装配:
[0021]如图2所示,采用气缸控制左固定装置9和右固定装置10夹持护套软管,移动至对齐装置13,将护套软管的左端紧贴对齐装置13,代替人工手持固定。
[0022]采用左收紧装置11夹持护套软管左端和左固定装置9之间的部分,采用右收紧装置12夹持护套软管右端和右固定装置10之间的部分,收缩左收紧装置11和右收紧装置12,内径略小于护套软管的外径,分别向两端移动,略超过端口,约束端口的护套紧贴软管,收紧两端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技术特征摘要】
1.一种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护套软管包括护套、软管、套筒、垫片、固定接头、活动接头、接头螺母、芯管,护套包裹在软管外壁,一端通过套筒、垫片连接固定接头,另一端通过套筒、垫片、接头螺母连接活动接头,芯管安装于活动接头内部,嵌入软管内壁,其特征在于,包括:套筒装配:采用固定装置将护套软管定位于对齐装置,采用收紧装置约束护套软管两端,采用装配卡槽将套筒嵌套于护套软管端口;接头装配:采用夹持装置将活动接头和固定接头定位于护套软管两端,采用推进装置将芯管推进软管内壁,采用收紧装置回拨套筒紧贴垫片;套筒扣压及外径检测:采用左、右定位装置分别夹持护套软管两端的活动接头和固定接头,采用气缸控制扣压装置夹压套筒产生形变,测量套筒外径,若超出预设值,则判定装配失败。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护套软管自动装配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套筒装配,包括:采用气缸控制左、右固定装置夹持护套软管,移动至对齐装置,将护套软管的左端紧贴对齐装置;采用左收紧装置夹持护套软管左端和左固定装置之间的部分,采用右收紧装置夹持护套软管右端和右固定装置之间的部分,收缩左、右收紧装置,内径略小于护套软管的外径,分别向两端移动,略超...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陈永刚张健彬
申请(专利权)人:南京雷尔伟新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类型:发明
国别省市: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