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制造技术

技术编号:27076670 阅读:12 留言:0更新日期:2021-01-15 15:05
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公开了一种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包括池体和池盖,池体的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翻管机构,翻管机构包括左侧板、右侧板、多根连接杆、固、弧形钢丝网以及多条凸肋,翻管机构正下方的池体底部具有一排污槽,排污槽的剖面呈燕尾状且其底面由池体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排污槽两端的池体上设有进液口和出液口,进液口和出液口为扁平的长孔并紧贴排污槽的底面设置,池盖上还设有两对气缸,两气缸固定于池盖的顶部且其活塞杆穿过池盖,各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顶块,本实用新型专利技术可提高酸液循环利用的效率。

【技术实现步骤摘要】
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
本技术涉及一种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
技术介绍
现有技术中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洗池为提高酸洗效率,一般是采用曝气或搅拌的方式搅动酸液的方式进行酸洗,这种方式会将酸洗产生的铁锈等杂质大量混合到酸液中,这对酸洗完成后的除杂带来了困扰,降低了酸液循环利用的效率。
技术实现思路
本技术目的在于克服上述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本技术的技术方案是: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包括池体和池盖,所述池体的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包括底部均为弧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沿左侧板和右侧板底部边缘连接的多根连接杆、固定于各所述连接杆顶部的弧形钢丝网以及等距离设置于钢丝网上并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的多条凸肋,所述翻管机构正下方的池体底部具有一排污槽,所述排污槽的剖面呈燕尾状且其底面由池体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排污槽较高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进液口,所述排污槽较低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为扁平的长孔并紧贴排污槽的底面设置,所述池盖上还设有两对气缸,两对所述气缸对应翻管机构的两侧设置,两所述气缸固定于池盖的顶部且其活塞杆穿过池盖,各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顶块。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两端内壁上各固定有一固定轴,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外侧各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固定轴相转动连接。进一步的,所述凸肋是顶部为弧形的三角形凸肋。进一步的,所述进液口通过连接管、泵体与储液池相连接,所述出液口通过连接管与沉淀池相连接,所述出液口和沉淀池之间的连接管上还设有阀门,所述沉淀池上具有溢流口,所述储液池设置于溢流口的下方,所述储液池上还设置有加药口。进一步的,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两侧顶部之间还设有一加强梁,所述加强梁对应顶块的位置设置。进一步的,所述池盖底部还固定有与所述气缸相对应的加强板。进一步的,所述池体的两侧边缘具有一固定部,所述池盖两侧具有与所述固定部相对应的折边,所述固定部和折边上具有对应的销孔,池盖扣置于池体顶部并通过销钉固定。进一步的,所述翻管机构两侧的池体内还各固定有一限位杆,所述限位杆朝向翻管机构的一侧为内凹的弧形面。本技术的有益效果是:由于翻管机构的晃动幅度较小,因此,酸洗过程中产生的铁锈等杂质主要集中在翻管机构中部并下落至排污槽内,相比现有技术中利用曝气等方式,杂质显而易见的更为集中,并有利于快速排出,提高酸液循环利用的效率。附图说明图1是本技术纵向的剖视图;图2是本技术移除翻管机构后横向的剖视图;图3是本技术翻管机构的俯视图;图4是本技术凸肋的剖面图。具体实施方式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技术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具体的说明。结合图1-3所示,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包括池体1和池盖2;所述池体1的两端内壁上各固定有一固定轴3,两所述固定轴3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包括底部均为弧形的左侧板4和右侧板5、沿左侧板4和右侧板5底部边缘连接的多根连接杆6、焊接于各所述连接杆6顶部的弧形钢丝网7以及等距离焊接于钢丝网7上并与所述连接杆6平行设置的多条凸肋8,所述左侧板4和右侧板5的外侧各具有一连接部9,所述连接部9与对应的固定轴3相转动连接,翻管机构可在一定幅度内进行左右两侧的晃动;如图4所示,所述凸肋8是顶部为弧形的三角形凸肋,以使钢管可沿凸肋8进行翻滚,并避免刮伤钢管的外壁;所述翻管机构正下方的池体1底部具有一排污槽10,所述排污槽10的剖面呈燕尾状且其底面由池体1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排污槽10较高一端的池体1端部上设有一进液口11,所述排污槽10较低一端的池体1端部上设有一出液口12,所述进液口11和出液口12为扁平的长孔并紧贴排污槽10的底面设置,所述进液口11通过连接管、泵体与储液池相连接,所述出液口12通过连接管与沉淀池相连接,所述出液口12和沉淀池之间的连接管上还设有阀门,所述沉淀池上具有溢流口,所述储液池设置于溢流口的下方,所述储液池上还设置有加药口;通过上述结构,排污时,进液口11喷出新的酸洗液,将排污槽10内的铁锈等杂质冲向出液口12,由于排污槽10为倾斜的燕尾槽,大部分杂质可快速由出液口12排出;所述池盖2上还设有两对气缸13,两对所述气缸13对应翻管机构的两侧设置,两所述气缸13固定于池盖2的顶部且其活塞杆穿过池盖2,各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顶块14,两组气缸13的活塞杆交错伸出或收缩,一组活塞杆伸出时,其顶块14会顶动翻管机构进行晃动;所述左侧板4和右侧板5的两侧顶部之间还设有一加强梁(未示出),所述加强梁对应顶块14的位置设置;为保证气缸13固定的稳固性,所述池盖2底部还固定有与所述气缸13相对应的加强板15;为匹配气缸13并进一步保证气缸13可顶动翻管机构,所述池体1的两侧边缘具有一固定部16,所述池盖2两侧具有与所述固定部16相对应的折边17,所述固定部16和折边17上具有对应的销孔,池盖2扣置于池体1顶部并通过销钉固定;为对翻管机构的滑动范围进行限制,避免其翻动过度触碰到池盖2,所述翻管机构两侧的池体1内还各固定有一限位杆18,所述限位杆18朝向翻管机构的一侧为内凹的弧形面。本技术的工作原理是:待酸洗的钢管放置于翻管机构上,钢管放置完毕后,利用起吊装置将池盖2扣置后并利用销钉固定,启动气缸13,两对气缸13交错伸出或收缩,顶动翻管机构使翻管机构在一定幅度内摇晃,摇晃过程中,钢管在各凸肋8作用下沿翻管机构的顶面滚动,酸液也在翻管机构作用下进行较为柔和的涌动,两者相结合,以提高钢管的酸洗效率;由于翻管机构的晃动幅度较小,因此,酸洗过程中产生的铁锈等杂质主要集中在翻管机构中部并下落至排污槽10内,相比现有技术中利用曝气等方式,杂质显而易见的更为集中,并有利于快速排出。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技术的
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技术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技术。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及/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技术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技术,凡在本技术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技术的保护范围之内。本文档来自技高网
...

【技术保护点】
1.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包括池体和池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包括底部均为弧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沿左侧板和右侧板底部边缘连接的多根连接杆、固定于各所述连接杆顶部的弧形钢丝网以及等距离设置于钢丝网上并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的多条凸肋,所述翻管机构正下方的池体底部具有一排污槽,所述排污槽的剖面呈燕尾状且其底面由池体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排污槽较高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进液口,所述排污槽较低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为扁平的长孔并紧贴排污槽的底面设置,所述池盖上还设有两对气缸,两对所述气缸对应翻管机构的两侧设置,两所述气缸固定于池盖的顶部且其活塞杆穿过池盖,各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顶块。/n

【技术特征摘要】
1.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包括池体和池盖,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两端之间转动连接有一翻管机构,所述翻管机构包括底部均为弧形的左侧板和右侧板、沿左侧板和右侧板底部边缘连接的多根连接杆、固定于各所述连接杆顶部的弧形钢丝网以及等距离设置于钢丝网上并与所述连接杆平行设置的多条凸肋,所述翻管机构正下方的池体底部具有一排污槽,所述排污槽的剖面呈燕尾状且其底面由池体的一端向另一端倾斜向下设置,所述排污槽较高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进液口,所述排污槽较低一端的池体端部上设有一出液口,所述进液口和出液口为扁平的长孔并紧贴排污槽的底面设置,所述池盖上还设有两对气缸,两对所述气缸对应翻管机构的两侧设置,两所述气缸固定于池盖的顶部且其活塞杆穿过池盖,各所述活塞杆的端部固定有一顶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其特征在于:所述池体的两端内壁上各固定有一固定轴,所述左侧板和右侧板的外侧各具有一连接部,所述连接部与对应的固定轴相转动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不锈钢无缝钢管酸液循环式酸洗池,其特征在于:所述凸肋是顶部为弧形的三角形凸肋。

【专利技术属性】
技术研发人员:林培钦项旭山林国彭怀君李勇
申请(专利权)人:浙江康龙钢业有限公司
类型:新型
国别省市:浙江;33

网友询问留言 已有0条评论
  • 还没有人留言评论。发表了对其他浏览者有用的留言会获得科技券。

1